毕竟乔泽来学校这么久,他还真没看到过乔泽会翻这种文科类书籍。
“不用借了,你等会把这些书给还回去就行了。”说完,乔泽已经坐到了他的位置上。
好吧,可能是这段时间他不在,乔泽连看书的口味都变了。
“行,对了,乔泽,我从老家带了我妈亲手做的腊肠,等会给你分一半,带回去给路姨尝尝。”
“好。”乔泽点了点头,便坐在那里开始了工作。
让陈艺文意外的是,乔泽今天没有再去搞那些让他根本看不懂的数学方程,而是开始写起了论文。
不过论文他看不太懂的,毕竟是全英文的。
这也是他跟张舟、顾正梁还没法帮忙在浩瀚的论文库里帮乔泽寻找合适文献的原因。主要就是英文阅读水平还没达标。
国内虽然一直在筹建中文论文检索,但因为近代科学飞速发展那个区间,西方文明抢了先手,从数学到物理,主流的学术观念基本都是从国外引进到国内的。这也就导致了英文论文检索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
几乎所有国家的科学家,也包括华夏,在科研领域如果做出了优秀的成果发表论文,首选还是要发国外的英文期刊。次一级或者投不了国外的成果,才会考虑投国内。所以绝大部分有价值的论文都在英文区。
这也是生活中或许不需要懂太多英语,但如果在现阶段要做学术,却必须熟练掌握英语阅读能力的原因。毕竟包含了大量学科专用名词的专业性论文,如果直接用各种翻译软件来解读,往往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
翻译错了看不懂还好说,如果翻译的模棱两可,让阅读者理解错了那就真会闹笑话。
除非人工智能再往前推进一步,能够通过机译将专业论文翻译的准确率达到一个极为苛刻的标准才能真正把无数立志做研究的学子从学习英语的梦魇中解脱出来。
不过虽然陈艺文不太看得懂,还是能感觉乔泽写的似乎不是数学论文。
因为正在撰写的摘要里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数学公式。
不过陈艺文也就扫了一眼,便抱起乔泽桌面上那些书,屁颠屁颠的去图书馆了。
毕竟刚刚从家里回来,心情极为愉快的陈同学,此时已经没了那么重的好奇心。正好借着出图书馆的机会,到外头转转,看看学校有没有什么变化。
这其实挺可惜的,因为陈艺文如果多看几眼,起码是能把标题读懂的。
因为论文的题目很简单。
new design and nufacturing thod for lithography chines》,翻译成中文就是《一种新的光刻机设计跟制造方法》。
这对于陈艺文来说,绝对是很有意思的题目,毕竟他已经好奇很久了。
是的,这就是乔泽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打算写两篇论文。除了正在动手写的这篇外,另一篇则是《一种新的ai芯片架构探讨》。
乔泽的想法很简单。
他不会做芯片,也不可能花费太多时间去关注这些东西。
但是他擅长计算且很会写论文。
既然他现在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了些名气,那么如果他能把论文写的看起来足够真实,就好像真能通过这篇论文的指导,把这些华夏目前半导体工业体系最欠缺的机器绕过传统的生产模式给制造出来,其实也能成为一种变相的威慑。
在乔泽看来,这两篇论文的难点无非就是论文所述设计制造原理的合理性的问题,以及他直接编出来的各项实验室内部分析数据能够通过超算验证。
乐观的是,需要解决的这两个难点问题恰好都是他的强项。
通过严谨的物理知识体系,来推理并设计一种新的光源跟光刻模式。并用科学的语言说服大家相信,华夏是真能绕过所有工业制造上的难点跟所谓的专利限制,生产出性能堪比最新一代极紫外光刻机的光刻设备的假象。
再用一系列编造的实验室数据,让外界产生华夏的某大学内部实验室已经针对这个项目开始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甚至可能在几年内就能将这种机器生产出来的错觉。
只要他真能做到这两点,再结合他昨天对西方发展史的了解,以及那些半导体科技公司的产品销售策略跟决策导向,他有几乎可以确定那些高高在上的公司,会想尽办法主动突破所谓的禁止令,把那些东西送到华夏来。
他们甚至可能愿意主动出让部分利润,来快速占据华夏市场。
当然,即便达不到这种效果,他也不会沮丧。
能吓吓对面也是好的。
哪怕吓都没吓到,乔泽也无所谓。
反正他的确没有付出太多的精力跟时间,无非是顺手为之的事情,就当是写论文练练笔了。
毕竟有为现在可以说是他的合作伙伴,为合作伙伴做点事,算是互利互惠。
而且他只要不说这些数据是实验室真实测算出的数据,也不算造假,所有用词都以理论跟推测来替代就完事儿了。这样并不会违背基本学术道德准则,至于别人怎么去又会不会去联想,那是他们的事情。
没错,乔泽真就是这么想的,简单、直接,用他最擅长的方式尝试着看能不能解决些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