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到北发村,刚进家门,周知意都顾不上三只一天没见的热情狗狗,先去找赵娟,眼睛仿佛在发光,“赵姐,你家房子还卖吗?”
刚想问问今天展销会上衣服卖的怎么样的赵娟一愣,“啊?”
第60章 知意制衣厂
八十年代,市场经济还在小心的摸索中发展,虽说个体户如春笋般出现,但人们还是怕像前些年那样落得一个“投机倒把”的“资本家”帽子,在“私营企业”的概念还没有出现的当下,唯一被认可的经商身份只有个体户。
个体户,顾名思义,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个体户能不能雇工、雇多少工,这个问题甚至发展成了一个社会论题。
周知意在报纸上看到过一篇报道,新宁远郊一农民承包鱼塘,因着家大业大,雇了四百多人,因此引来了一阵热议。
有人用《资本论》来质疑,说雇工超过八个就不再是个体经济了,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剥削。
但也不可否认,这生意兴隆、摊子铺得挺大的渔民为新宁的经济发展贡献了不少力量。
在报纸上反反复复论战了快一个礼拜,最后以领导们给出的八个字“先放一放,看看再说”盖棺定论,让风波暂时平息下来。
做生意有时候要胆大,有时候又要胆小。
周知意一直小心的控制自己摊子铺开的规模,安排在南风服装店的赵娟和何萍,制衣作坊里姜玉芝和四个缝纫女工,再加上后来的新版师穆霖,正正好好控制在雇工八人的安全线内,就算忙不过来,她也想出了把一些手工活派发给城中村的其他女人这种擦边办法,而不是再多招个人。
阴差阳错使那些女人生活好起来倒也能算是意外的收获。
只是周知意现在必须再扩大规模了。
秋装展销会上接到的订单,要把那部分衣服生产出来交货,周知意也没打算把这些拿到展销会上售卖的衣服再放到南风服装店里售卖,哪怕用一开始的定价,对于来东坝街进货的客商也是难以接受的高昂价格,而且没人想看到自己花高价钱买的衣服转头见别人以更低价格买到同款。
南风化作两条线已是必须。
一条线专供展销会上的那些各大商场、百货商店,提供做工更繁复、工艺更复杂、用料更昂贵的衣服;另一条线则是继续铺货在档口服装店里,提供物美价廉的平价服装给全国各地来进货的客商们。
两条线并行,现在的生产线就不够用了。
周知意便想着,她也许可以像海林制衣厂那样,建立一个自己的制衣厂,将规模扩大开来,一直受限在雇工八人的范围内,也发展不起来。
一听村口那家兄妹又要买房子,准备建厂,不只北发村原住民们躁动起来,连村委主任马长远也行动起来了。
周知意看着找来的马长远,疑惑的问,“马主任,你家也要卖房子?”
“那不卖,”马主任连连摆手,“我对这片土地有感情咧,才不会卖了房子搬去城里楼房住。”
周知意更奇怪了,“那您过来是?”
马主任搓搓手,有些不好意思开口,“我来是想问问你,你们兄妹几个想办制衣厂,有没有想过挂靠到哪里啊?”
挂靠其实是这时候部分个体户为了避免争议想出的办法,为了规避社会上的“另眼相看”,挂靠到国营厂子下变成分营小厂、或是挂靠到乡镇农村以“乡镇企业”安稳存活下来都是不错的办法,像钟玲和姚海林的海林制衣厂其实也是挂靠在东坝街市场管理办公室名下。
马主任这一问,周知意立刻意会,“您想让我们建厂挂靠在村里?”
“对的,你放心就是个名头,”马主任姿态放得很低,他这些日子也能看出,虽说是兄妹几个一起做生意,但拿主意的反而是这个年纪最小的女仔,“说是和我们北发村联合建厂,但利润一分都不用分给我们村,并且你办厂的一些证明我都可以给你开。”
这么一听倒是对她有利无害,但周知意总要问清楚,避免踩到什么不可见的陷阱,试探的问,“那村里呢?总不能事情只对我有好处吧。”
“你不是让村里女人们也赚到了钱,而且……”马主任犹豫片刻,还是直说了,“我算是看清楚了,村里没人有本事建厂,你们兄妹几个能在我们村里建厂对我就是件好事了。”
他越说,忍不住倒起苦水,“每回几个村子被召集起来去开会,我都是被嘲笑的那个,明明都是城中村,他们大夭村有陶瓷厂、成元村有酿酒厂、团山村有造纸厂,只有我们村子的人没一点奋斗精神,眼皮子浅的只能看到把房子租给外地打工仔们这个商机,赚到钱就知道到城里去住楼房。”
周知意看着说着说着变得又气又难过的中年男人,“额……您也别太难过,人各有志嘛。您说的挂靠村里办厂的事我觉得可行——”
马主任脸上的表情一下子尽数变成惊喜,“真的?太好了,女仔你放心,我肯定不贪你们的,不然我给你写个保证书,我就是图一个你们厂的名号用用。”
不等周知意说话,马主任就说,“你先一等,我这就回家写保证书,按了手印拿给你!”
马长远脚步都变得像年轻时一样麻利,燥热的风都不恼人了,他心情轻快,腰板挺直,哼哼,谁村里还没有个厂,他们北发村也要有制衣厂了。
见村委主任比她还着急办厂的事,周知意摇头失笑,回去继续研究场地的事。
做生意的人都知道,供求关系会使价格波动。
当供大于求,就会变成需方市场,价格会在供给方的竞争下不断降低,但这种不断压榨自己利益空间的竞争其实是应该及时制止的,否则对己方和竞争者都是不利的,但这些着急出手村里房子、想要和之前李老头一样去城里买房的北发村村民们可想不到这点。
在不断的叫低价格、试图比过其他人过后,周知意乐呵呵的以比之前更低的六十五元每平的价格拿下原本房子周围三块宅基地,将自己的版图扩张成一片六百多平的四方形。
旁边赵娟的房子周知意没压价压到这么狠,私底下按八十元每平的价格成交,一百一十二平方总共八千九百六。
签过宅基地转让书,陈拴柱满面红光,一回到自家房子里便再次打开铁盒,又一次数了一遍钱,他半辈子从来没有拥有过如此多的钱,没想到二十年前结婚分给他的小宅子居然能在今天换得这么多钱。
陈拴柱珍惜的把盒子扣好,感觉自己都要半截入土才终于算是真正的活出了个人样,说话声音都变得高亢起来,“娟子,你快和晓慧收拾行李,咱们明天就去城里买房子去!还有你俩也别跟着那姓周的女老板干了,既然做生意这么赚钱,我们就自己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