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笑着对农人道:“尔等知此谷为宝,甚善。”
“一茎两穗和一茎一穗有什么区别吗?”雅利奇眨眨眼。
胤禔听见此话忍不住回答道:“六妹,两穗的稻谷肯定比一穗的稻谷打出来的米更多啊。”
雅利奇还是不是很明白,她自幼接受的教育里面并没有关于朝政民生的问题,因此雅利奇不太能想明白打出来更多的米又会怎么样呢,为什么汗阿玛会这么高兴?
玄烨揽过女儿,将侍郎库勒纳、学士朱都纳等人召至跟前,朗声道:“自古圣王不贵金玉,而贵五谷。”
“谷者,民之命也。”
“朕念切民依,惟以五谷为宝。适百姓竞进嘉禾双穗,尔等见否?”
库勒纳答道:“今众民屡遇丰年,且禾多双穗,皆我皇上爱民诚意感格所致,臣等不胜庆幸。”4
玄烨满意地点点头,又将身后的诸多皇子召至跟前。
他首先问的依旧是太子:“师傅们讲了这么多书,保成对此可有什么见解?”
太子心中早有沟壑,先是点出农业乃民生根本,随后道近年来大清连年丰收,可见是汗阿玛爱民如子。
反正在雅利奇听起来就是夸赞一气,连带着后面几个哥哥也是有样学样,唯有胤禛一言不发,怔怔地盯着稻穗。
“老四,你没什么要说的么?”
玄烨不可置否,没有对阿哥们的说法多做点评,而是转头望向沉默寡言的四儿子。
“民赖谷以生,故养民以重农为首务。”
这句话直白平稳,挑不出什么大的差错,但也不出彩。
太子点点头,默默松了一口气。
“汗阿玛。”胤禛犹豫了一下问道,“既然能增加稻穗的数量,那能不能提高稻穗的耐寒程度?”
玄烨点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儿子对农事也不甚了解,只是先前在热河时偶遇一家农户子弟,他说有几年入冬,稻谷都会被冻死,若不是汗阿玛开恩,命人赈灾发粮,恐怕会饿死不少百姓。”
“如此儿子便想着,是否有什么办法,能够让这稻谷在寒冷的北方也能存活下来。”
胤禛说完后便抬头望向玄烨,垂着眼眸让人看不清眼底的情绪。
“老四所言不错。”玄烨笑着拍了拍胤禛的肩膀,“农为天下之本,农昌则国盛。”
“若是想要天下安宁太平,首要的便是得在这农事上抓紧用功。”
“老四啊,既然你有此想法,朕命人便在西苑里开垦一块地给你,你看看能不能研究出些许关于“耐寒之稻”的成果。”
玄烨此言一出,太子脸上笑盈盈的表情瞬间就绷不住了,他原本的笑容瞬间收敛了起来,沉沉地看着胤禛。
原本以为四弟是个当辅臣的料子,没想到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谨遵汗阿玛圣谕。”胤禛先是一愣,后连忙将此差事应了下来。
从被拦路的献县到阜城县,马车断断续续走了将近一个时辰,终于赶在日落前到了阜城县城内。
冬日的落日余晖将天边映出了一道霞光,将整片阜城县的天空都染成了红橘色,泛着淡淡的金色。
路上难免有些颠簸,为了保证皇上的安全以及舒适的体验,这一路上玄烨经常能够看到有人在修路。
等到了阜城县城内,他终于按捺不住写了一道谕旨。
“朕阅视河道,巡察地方,见有司派民修路,或修理无用之处,烦劳百姓,亦未可定。”
“朕不择路而行,何用修治,徒劳民力?应通行严饬。尔等议奏。”5
谕旨发下去后,原定所要经过的路途上修路的百姓全部都回去了,祝兰坐在马车都能感觉到路崎岖不平了许多。
*
“这一路上都在马车上,坐得我是腰酸背痛,难受得紧。”
祝兰一边锤着自己的腰背,一边忍不住朝玄烨抱怨道。
“让你骑马你又怕冷,那可不是就要一直坐在马车里么?”玄烨乐道。
祝兰摇摇头,忍不住瑟缩了一下。说是南巡,不过是从北京到了河北的南面,还不是一样的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