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对!”
还没租到地的生怕姜竹稀罕这两副犁,真决定自己耕地了。
“种地可不是好玩儿的。”
“还是收药材赚钱。”
“要不是人家不信我,我也想收药材呢。”
几人迅速把话题拽偏,见姜竹没有冲动上头,要犁几亩地试试,才问:“那这犁……你打算怎么办呀?”
官府发的,总不能扭头就给卖了吧?
姜竹想了想,决定算作他家佃户公用的农具,“放山上,谁需要就谁用吧。”
反正县令发这个,也是为了鼓励他开荒修梯田,那就用在梯田上。
“放哪儿啊?”难不成放姜竹家里,他们用的时候跑山上搬下来?
最后大家决定暂时放里正家,和村里族田的农具放一起。
姜竹的犁也可以给族田用,里正安排就行。
不过,以后肯定还有其他农具或工具,姜竹想着他们在山路附近修个放东西的小仓库计划也可以选选地方了。
今年他们粗糙地计划先盖一个小仓库,再开荒八十亩到一百亩地,不过剩下的地方没有最初的地方好开荒,不知道能不能实现。
说干就干,姜竹通知了,就选了一块儿比梯田稍高一点儿,位置还算平坦的路边准备盖。
姜正也赞成他在下山路上弄个小库房,这样谁下山带了什么也好往仓库放。
作为自封的看山人,姜四山颠颠跑来问姜竹这仓库以后谁管。
沈青越顺水推舟,就把“守山大使”的活儿安排给他了。
还答应以后每个月给他开工钱。
然后半天不到,村里人都知道姜四山是“守山大师”了。
村里人好奇:“守山还得用大师?”
姜四山算个什么大师?
既不是和尚又不是道士的。
等沈青越听说弄错了字的时候,村里人已经习惯了,连怼姜四山都是“你还大师呢,有你这样的大师么?”“人家哪个哪个庙,哪个哪个寺的大师都是怎么怎么样的。”
沈青越:“……”
行吧,大师就大师。
姜竹的计划有条不紊,稍显凌乱,有开荒,有盖仓库,有每个月进山赶集,两个月进山收一次药,宣传他们的小集市,还有收到山货、药材后去草市赶集卖山货,日常还有竹编,学草药、读书、学习。
相比而言,他的新年计划就简单随性多了——画完那本儿蒙书的配图。
平均两天画一页就能完工,很轻松。
这时候科技的力量重新显威,用平板来画草图做排版,调整起来非常方便,定稿后再在纸上画出来就行。
唯一的问题,就是他的电量经常不够用。
春天的太阳依旧不如夏天,他的太阳能充电板今年似乎也比去年充电慢了些。
为了省电,沈青越不得不调暗背景光,争取多用一会儿。为了省电,他还得提前在脑子里构思好差不多的效果,一开平板,集中精力快速画,快速调,快速对比效果。
一来二去的,工作效率都变高了。
他集中起来姜竹跟他说话他都听不见,搞得姜竹一看到他拿平板了,就自动默默离远点儿不打扰他,要是去干什么,说完还得给他写个纸条,以免沈青越根本就没听清,回头找不到他去哪儿了。
上午山上很少会来人,沈青越干脆将工作时间固定到早饭后。
每天吃过早饭后绕着院子散步两圈儿,边走边想,然后坐下来想两三个构图,想好了,再拿出平板快速画。
确定了后,趁热打铁,马上在纸上画出来。
实在拿不定主意的,就画两张,然后让姜竹凭直觉帮他选。
不过到了中午,完成工作的沈青越就开始骚扰姜竹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