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学博点头,“如此甚好,甚好。”
姜竹:“村里有菜地,你们想自己种或者在村里买都行,应该比在县城便宜些。”
沈青越:“嗯,村里猎户也多,入了秋买肉也方便,平时隔壁村也有屠户,从镇上到我们村路上会经过,你们要是没什么粮食,在村里买也比在县城便宜,柴也便宜,我们开荒的柴可以送你们一些,之后你们也可以自己上山砍柴。”
曲学博听得更加心动了。
吃用都便宜,镇上或者村里租房子肯定也比县城便宜。
这样他每个月能赚五两,加上他弟弟写话本子赚的,攒一阵子,兴许就能买得起宅子安家落户了。
曲学博也没再多犹豫,先送孩子回家,和家里说了一声,再和他们一起去衙门问问他去姜家村当先生,户籍的事该怎么处理。
第155章 书院
教书是可以把户籍暂时落到书院的, 只要书院愿意接收担保就行。
但冷不丁的多出个书院,把县衙的文吏都搞蒙了。
文教是大事, 他们县什么时候突然多了个书院?他们怎么一点儿消息都不知道?
要不是姜树领人来的,开书院的还是他兄弟,文吏都想骂人了。
曲学博也懵,好家伙这书院县衙都不知道吗?
姜树也讪讪的。
他来的时间短,很多东西还没学明白,县衙又好多年都没有新办什么书院了, 他哪懂这些?
不过本来嘛,自己村里弄间屋子教村里的小孩识几个字,都算不上书院,顶多算个小私塾, 这种一般也是不用上报的,没人管。
县城各村镇也有读书人为了补贴家用临时办个蒙班, 边教课边科考, 考上了就解散了。
这种私塾事还少, 上课就行了, 不用参加县里各个书院每年祭祀、礼仪、文教等等活动。
但是现在又要招先生, 还是难民, 还涉及落籍事宜……
嗯……
就有些麻烦。
同僚的文吏挖苦了姜树几句, 倒也把他当自己人, 给他们讲明白区别, 问他们想报上来弄成正式的书院, 还是就按私塾来。
户籍的事也好办, 曲学博他们再在县里多住一阵子,今年的税收和集册登记又要开始了,办好了他们再去姜家村教书就行。
沈青越:“办成书院麻烦吗?”
他们的目标可不是私塾, 是真想花上十年八年的建成一座能流传后用的书院的。
五百多两银子都砸进去了,就是个私塾像话吗?
“说麻烦吧,也不算麻烦。”文吏给他介绍一番要怎么办。
大概流程就是他们先来衙门报备,提供书院的地址、规模、书院属于谁、书院山长,也就是院长是谁、监院、讲书堂录等等人员,要教授的内容、书院的规模等等。
然后县衙会派专门的人过去一一核查。
核验完,每年还要去检查。
文教事关地方官政绩,若他们书院能培养出举人、进士,那县里都得敲锣打鼓地一起庆贺,还会给他们发勉励的金银,县令一高兴,说不定还会给题字送匾。
不过听说他们目标就是开蒙扫盲,那名文吏嘴角都有点儿抽搐。
谁家书院只搞开蒙啊!
书院也是要受县衙监管的,只开蒙,县衙是不会给发钱的。
沈青越听了一圈儿,大概懂了。
原来办书院竟然还能拿到专门的补贴。
他们宝峰县这样不怎么富裕的小县城,只要能教出秀才,每年都能拿上百两的补贴钱,去参加科考,不管能不能考上,县衙也会出钱,还会牵头给他们募集更多路费之类的赞助费。
不过这些沈青越倒是不急。
现在他们就两个先生,一群屁大点儿的小孩,常用字还没学明白呢,科考太遥远,以后再说吧。
该填的信息填完,他们回家还得让赵先生也写一份儿类似简历的文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