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想,姜家村青竹书院好像位置也不算太偏远?
要不然把孩子送到姜家村去开蒙吧?
当年衢国那群皇子想去瀚海书院镀金还得隐瞒身份偷偷去呢!
第157章 没有(二合一)
姜竹和沈青越根本不知道自家山上藏着一尊大佛, 正领着新来的曲家人和那天在码头碰到的贾文彬一家参观书院。
他们两家老小雇了三辆马车,都来了, 带着所有的行李细软,决心不可谓不大。
他们昨天商量了下,在村里住便宜,书院又能落籍,孩子不论男女都能到书院念书,那还犹豫什么。
贾文彬夫妻俩有点儿没底沈青越和姜竹会不会雇他, 但他们不太想和曲家人分开。
虽然是到了宝峰才认识的,但两家境遇相似,相互也说得来,孩子们在一块儿也习惯了, 不想分开。
他们也不想分开。
这两三年尽是分别的,大人都受不了。
夫妻俩打定了主意, 还准备好了如果书院不用他们, 他们就把身上最后一块儿值钱的祖传的玉佩押给书院, 求沈青越和姜竹暂时让他们在书院落籍, 然后他们俩在村里或者到镇上找活儿干。
他去砍柴卖柴, 或者去做短工, 他夫人做些缝补的绣活, 两个孩子跟着曲家的孩子一起念书一起玩, 他们也放心。
贾文彬一路上都在后悔, 当初他怎么就没去考个功名呢。
哪怕是个童生, 好歹听上去像个读书一点儿呢?
他们一路忐忑地来了, 姜竹和沈青越倒是挺高兴的。
反正书院能落籍了,都不用麻烦村里,贾文彬再不济好歹也念过书, 能读能写的,在书院帮忙就是了。
正好他们缺个和县里对接各种活动手续的人呢。
就是干不好,大不了还能去开荒做竹编,顶多手残点儿,他们少付点儿工钱就是了。
至于担保什么的,他们俩也没太担心。
贾文彬拖家带口的,人长得又斯文,在村里能惹什么事儿?
他的夫人孩子就更不可能惹事了,看上去还有点儿文静怕事。
沈青越对曲学甫兴趣倒是比较大。
这位写风月十分旖旎,让姜竹看不懂迷糊,看懂了脸烫的话本先生长得和他哥哥有七分像,不过一看就比哥哥活泼。
沈青越道了声:“曲先生。”
曲学甫早听他哥说过他们看过他话本子,也没怎么扭捏,只带了几分不好意思,笑道:“不敢当,不敢当,叫我曲二就好。”
他对姜竹还有印象,记得姜竹去年冬天给他们送药送吃的,那药还救了他儿子和贾家夫人,又是对姜竹一番感激。
听说又有一位先生,村民们也很好奇地跑来看热闹。
一说这位曲二先生就是去年教他们做灯的人,大伙儿对他们愈加热情了。
村里的大娘、嫂子们很热情地扶着颠簸了一路腿都麻了曲家、贾家女眷,帮他们先把东西都搬下来。
里正叫他们先把东西放到他家院子里,好让两家人喝口茶歇歇脚,一路颠簸过来,几个孩子看上去都蔫了。
里正媳妇给他们端了些他们自己晒的野果子干,几个小孩吃得斯斯文文的,看着村里的大娘直稀罕。
一群人客套一番,沈青越让曲家兄弟和贾文彬跟他们一起上山看看书院,然后再考虑是在村里的荒屋子住,还是去镇上租个房子。
要是去镇上,用他们村里的车送他们去就是了,不用多租半天马车。
里正媳妇领着女眷们先歇歇脚,一会儿再到村里四处看看。
他们才参观完书院的两间屋子,刚和上完一节课的赵先生见上面,还没寒暄到互通姓名,里正儿子匆匆跑上来了,“竹子、沈先生!不好了,不是,是县令来了!县令老爷来了!”
众人一脸懵逼:“啊?”
姜竹、沈青越也吓了一跳。
想不明白县令怎么会跑到他们村来。
难不成昨天核实书院的信息出了什么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