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现在,这几样技术,便仿佛成为了一碗美味的补药,他们几乎都可以看到自己开着被红衣小炮武装过的炮舰,在大罗天星盘的帮助下,乍然出现在西洋人的舰队之后,将它们通通击沉,从此后所有西洋商船都只能在壕镜……不,甚至是吕宋卸货,让东海、南海、北海,都成为华人船只的禁海!甚至于更甚一步,边打边抢,抢到他们老家去做生意!
“但西洋人的帆……”李国芝不由就说道,他的身子挺得很直,几乎要站起来了。“他们的操帆确然是好的,逆风速度我们比不上。”
“那是因为他们设了三角帆。”陆大红还是那不以为然的语气,“这一点,我要说一下的,咱们起家得匆忙,开始多只能启用已有的船只,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如今在鸡笼岛落户已经几年了,船厂都开起来了,而且还开得很好,为什么到现在没有个匠造司呢?”
“匠造司、创新赏金,这些东西要设置起来,工匠才有动力去改进旧的船样,譬如说荷兰人操帆技术好,常能找到风,这是因为他们的帆设得好,设了顶桅帆,还有后上帆、后顶帆,这些三角帆很好借风力。那么我们就要设法去仿制,在这方面要舍得投钱,哪怕有一两艘船因此被造坏了,也要不断地尝试下去。”
“甚至还有一些现在还在设想中的技术,譬如说轮式舵,这都不是一两艘船能试验出来的,但倘若一旦投入使用,都能极大地提升战力。在研发上一定要舍得投钱,十八芝是没有钱吗?不是的,是没有这个意识,你们不舍得投钱,怎么可能打得过荷兰人呢?”
无形间,她已经用上了有些数落、埋怨的语气,仿佛不再是平等的使者,而成为了十八芝的上位者。但这些桀骜不驯的海盗,却没有一人对于她的威福发出异议,而是都竖起耳朵,舍不得错过一个字,“轮式舵?”
“三角帆原是用来借斜面风力的?”
海盗对船的迷恋,甚至胜过对金银财宝的迷恋,有了船,钱总会来的,但有钱却未必能买得到船,这些海盗不说个个都是上好的造船匠,但对于船身结构却都是了如指掌,他们中很多人不是没有动过仿制西洋战舰的念头,只是造船耗费极大,尤其是实验性地仿制新船,这根本不是一家海盗,甚至不是一地的水师能负担得起的,必须要有一方稳定的势力,长期不断,五年十年地往里投资,才能见到一点成果。
如海盗这般,地盘、人员都变动不定,造船便必须要它上手就能用的势力,有这个念头,却没这个能力。如今一听到买活军打算大量投入试造新舰,顿时个个精神,就连郑天龙都追问道,“轮式舵是什么意思?难道真能如仙船上一般,一个小小的轮子,便可转动如此大船的方向?!”
不错,此时□□舵还是不存于世间的东西,因此不论郑地虎还是郑天龙,对那矗立在驾驶舱内,其地位一看便知道是船舵的圆盘,都是念念不忘、激动不已,只要他们的直觉还没有出错,那就一定是舵,非如此不能解释为何驾驶舱如此高企:掌舵的人是一定要能看清方向的,必须建得这么高,才不会被甲板上垒起的箱子阻碍视线。而舵手所能晃动的东西,不就是舵了吗?!
一个圆盘状可以转动的舵!这东西对老海狼的启发性,或许就如同一个老织工看到横放的纺纱机一样,会有一种痛悔的激动:这么简单的变化,为何此前就没有人能想到?
圆盘的舵,该怎么掌握船尾的舵叶呢?这是他们最为好奇的一点,而且因为舵如此的小,船又是如此的大,这就更让人费解了。此时通行的舵,都是由杆操纵的——一根长杆,一般设在船尾,所以舵手的眼力要好,要能透过一艘船辨明前头的方向,如果遇到风浪,得要三五个精壮有力的汉子来推杆转向,即便如此,也可以明确地感受到,浪越大,舵杆越是难推,在船上很容易就能悟出‘顺水推舟’、‘听天由命’的成语,这基本就是此时航海的写照。
考虑到仙船是如此的长大,舵盘显然必须设在船头,否则船尾是很难看明白方向的,极目眺望见到的只能是自家的甲板。这里头一定有非常玄妙的道理,使得这么一个大冰盘一样的东西,居然能把人力传递到船尾的舵叶上去。郑天龙觉得这和播放仙画的仙器,它所运行的道理或许会有一定的联系,陆大红也告诉他们,“轮式舵是用齿轮来传动的,必须要相当高精度的制造工艺,才能造出吻合的齿轮。不过用轮式舵的船转向要灵活得多了——这些等你们上学以后,专门学校都会教的,你们的老师应该是徐子先和李我存。”
这两位大人因为曾经鼓吹引入红衣大炮的关系,在海贼之间也是有些名气的。施大芝震惊地说,“我们还要上学吗——扫盲班毕业以后,还要上专门学校?!”
“那是当然的喽!”陆大红理所当然地说,“如果不上专门学校,你知道该怎么开新的船吗?又有谁来给你造新的船呢?如果不懂得算学,你知道怎么算角度放炮吗?要提高武力,那便只能是新的船,新的水手,你什么都不懂,凭什么做他们的船长呢?”
施大芝和李国芝顿时都不说话了,郑天龙默然了一会,试探性地问,“除了航海的专门学校之外,做生意是不是也……”
“要在买活军的港口做生意,虽然还没学校,但要知道的规矩,要学的东西,也不比专门学校里教的少多少了。”陆大红回答,“当然,还要学习如何去治理一个地方,否则,九州岛就算打下来了,又该如何管理呢?治理民众、鼓励生产……这些东西,你真的精通吗?”
随着她的叙述,在远处那虚无缥缈的‘封建九州’的图景之前,出现了一条实实在在的,布满了门槛的道路,每一道门槛似乎都意味着海贼们讨厌的事,学习,但话又说回来了,这些烦人的学习似乎也证明了买活军的诚意,买活军必然是真正考虑过放十八芝出去封建九州的,否则很难安排得如此细致周到,就是因为在愿景以前还有这样多恼人的荆棘路,才仿佛证实了这幅图景的真实。
“我们现在联合在一起,还只有小半个福建道,治下的人口,鸡笼岛不过数千人,买活军那里,十几二十万。想要封建九州,先要明白九州岛上有多少百姓——倘若是数百万,那么,便只有等买活军占据了半壁江山,至少有了万万人口,才能支持你们出兵。在此期间,我们要先全取福建,搬迁百姓到鸡笼岛来——高产稻在鸡笼岛的产量会更高的,这里气候好。”
一步一步的路,在陆大红的描绘中也变得清晰了起来,“手中有粮,心里不慌,鸡笼岛这里,容纳数百万人口是不成问题的,这可是一块宝地呀。一年三熟怕都不是问题,一面种地,一面还要尽量造船——要把粮食运到泉州、鹭岛去,运到山阳道和东江岛去,换了更多的人来为我们做活。”
“有了这些人,才有更多的船工、水手,才能继续往南边去,今年已经四月了,还没有下什么雨,我们预测很可能今年会有一场很大的旱灾,你们是看过报纸的,也知道买活军认为以后数十年,天气会变得越来越冷,所以要去南边占了更多的地来,吕宋一向是有许多华人在种田的,难道我们不该为他们提供一些保护,再和他们做些买卖吗?”
买活军对于他们的土地,建立起的统治是非常实在的,这一点从陆大红的叙述中便完全可以看得出来,也更凸显了鸡笼岛这里的急就章——这里像是个港口,像是个船厂,但这里并不是很像个城市。实际上,是过往客商带来的财富在滋养着鸡笼岛,调节着他们的生活,要说在这里建筑真正的城市,十八芝似乎尚且没有这个能力。
——但没有关系,他们可以学习,买活军为他们安排了很长的清单,也决意是聘请一部分海盗首领去专门学校当老师。不论是造船还是海战,先把现有的知识教给学生们,随后还要从更有学识的老师那里,学到新的知识,并且琢磨着该如何用到船上。
譬如说舵轮,如果改为采取轮式舵,就等于说要把此刻的战船(多为鸟船)结构,进行彻底的变化,这必须得让非常有航海经验的老师傅来参与。而倘若十八芝对于轮式舵不是了如指掌的话,他们也很难放心乘坐轮式舵的船只,踏入茫茫海疆中。
“水师也有专门学校吗?”
“我们也能收学生?”
但十八芝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郑天龙有些惊讶,喜色暗藏,试探地确认,“这些学生……将来也能一并带去东瀛吗?”
陆大红微微一笑,深深注视着他,缓缓道,“如果他们愿意的话——又何止诸位的学生?将来时机成熟,大王出征九州之时,可以自行招揽壮丁军士,我们买活军绝不会加以阻拦。”
“好!”郑天龙高叫了一声,“将军爽快——这一条可是要落到文书里的!”
一般来说,海盗、海商之间彼此签署的文书、协议,完全都是放屁,随着时移世易,彼此背约再常见不过,但买活军是以守信闻名的,尤其是看重他们的契约,这一点十八芝久已知晓——他们一向注意收集买活军的情报。买活军一向以来的名声,在今日支撑起了郑天龙的诘问:这文书,你敢签吗?
“这是当然!”陆大红毫不犹豫,一口咬定。“今日所言,全都要落在纸上,勒石为记,永远在平湖湾矗立为证,由我陆大红人头担保,必为信言!”
“好!”
“好!”
“陆将军爽快!”
“巾帼不让须眉!”
厅内便接连响起了叫好之声,群盗欢欣鼓舞,均都大声鼓噪庆贺——若说这一个多月以来,除了郑天龙之外,不免也有几个素来有雄心壮志的首领,心中难免暗暗沮丧,只觉得前路茫茫,心气难平,但听了陆大红这一席话之后,便纷纷改弦易辙,只觉得如此归顺在买活军麾下,实际上来说,除了让出鸡笼岛这块好地之外,别的损失实在并不是很大——
当然了,陆大红绘画的所谓封建九州的图景,众人也不会完全买账,只是有些道理陆大红说出来之后,大家便觉得是很分明的:第一,买活军要水师,要不断造船,那就的确只能让他们来领军,船越来越多,可船长一时间哪里变出来那么许多?就算买活军自己的夹袋中,能摸出来一些,他们混上几条小舰队的首领,应当也不成问题吧?
有了船,还能出海,而且还能在岸上的专门学校中招揽优秀的学生,这和如今又有什么不同呢?甚至只有更好,依托买活军的平台,仰仗仙器的点化,若是将轮式舵、顶上三角帆都顺利实装了,再装上密密麻麻的舰内红衣炮,造出横行东海的无敌大鸟船,从此岂不是山南水北任我逍遥?若是在买活军这里待得愉快还好,不如意了,扯上帆走他娘的,打九州,打虾夷,甚至打高丽,打吕宋,有这样的一只舰队,何处不能打去?
第二,她说得最有道理的,便是打下一片地盘之后,需要去治理,而十八芝在此事务上的经验完全为零,鸡笼岛占下了两年,还是这个不死不活的样子,除了造船业的确兴旺发达之外,来种田的人并没有太多。如同郑地虎归来之后,反复指出的一样,他们在治理水平上差距实在太大,而治理地盘的经验,那就是帝王之术……除了买活军之外,什么地方会开设一所学校专门来学习这些呢?哪怕是假意投靠,虚以委蛇,能学些屠龙术又有什么不好?
郑天龙踏出家门去壕镜讨生活时才十四岁,五六年间便混成了长崎有名的大海商,其余十八芝兄弟,哪个没有一部传奇在身?这些人俱是起于寒微,能安稳混到今天,你说他们不屑于圣贤之书那是有的,但要说他们不聪明,不爱学习,那就完全是过于小看了这群狡诈老练的海狼了,他们不怕归顺后被加担子,忙得腿打后脑勺,只怕被投闲置散,只能靠献船赏的筹子做投机生意——真是这样没志气,那早就留在老家了。陆大红这一番话,说得人人振奋,郑天龙当即表态召集十八芝往平湖湾议事,共签‘勒石合同’,创下南海有敏以来最大一股水面力量,完全投效买活军的壮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