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现在是打心眼里真的认识到了这文章的厉害——依着这个来说,现在宁远和东江岛的守军,岂不是买活军出运力,朝廷出粮草,两边都出钱出力地养着?谁是敌人,谁是朋友,看过这文章,心里也就没疑虑了。
要说从前,想着怎么也是做生意,能来多送些粮食都是好的,又畏惧着商人们背后的东家,守军们或许便因此放过了山阴的那些商户,现在可就不一样了,现在,有了个华夷之辨的大义名分在,查抄走私商人便可以到不分青红皂白的地步,吞了货往上一报,捅开了‘资敌’的口子,山阴的官儿们还敢说什么呢?保准是丢了这些烂肉,不敢再赚这份钱了,便是要保,该怎么保?指望朝廷吗?
有了买活军,朝廷也不敢把这些大将军们逼得太紧呀!真逼急了,人家亮了旗号,以后就跟着买活军干,反正这不叫叛国啊,这是叛朝不叛国,为的还是更好地跟外夷干仗,这是民族大义!朝廷拿这些大将军们有什么办法?他们能给送去更多更好的辽饷么?
“可不能叫这文章成了气候!”不知不觉,他便把心头的认识说了出来,“那咱们可就真完犊子了!”
办法,这也要有办法才好,现在建州这里,连造纸的作坊就两三个,更不要说印刷了,这些物资都是轻易搞不到的,就算是有纸,能印,又去哪里找人来写文章呢?即便是写了文章,又该如何散发到关内去?
这都是摆在面前的困难,不是拍脑袋能解决的,就算这些困难都想办法克服了,文章就由范辉斗来写,那……该写什么呢?
难道真写,我建州金人亦说官话、认汉字,自认为华夏文明子孙?受到华夏教化,我们的政权内部也采用汉制?
这种纯粹的大瞎话,有几个人会信?而且童奴儿和黄贝勒都不赞成自认华夏子孙,废除八旗议事制度,金人立国不过二十几年,其余部族有些依旧野性难驯,他们能够统一奉童奴儿为主,绝不是因为华夏子孙这些瞎扯淡子,而是因为大家都是金人后裔,说着一样的建州土话,这一点上报纸倒是说得没错,统一的语言是文明的标志。现在九成八以上的建州人都不会说汉话,要是被他们知道,皇帝忽然间变了性子,说自己是华夏人了,好家伙,这可了不得,非得造反起来了不可!
这也不是办法,那也不是办法,该怎么办呢?
屋内又陷入了沉寂之中,童奴儿慢慢地抽着烟斗,望着墙角炕尾的悠车,他还不算太老,几年前还能让福晋怀孕,他的第十六个孩子就曾在这个悠车里大声哭泣,这悠车童奴儿一直没有让人撤掉,它仿佛能给他带来一股力量,提醒着曾做过汉人义子,童家赘婿,十九岁便被迫在险恶的辽东边境逃生活的建州汉子,他还没有老,他还能见到大业成就,实现先祖的事业,甚至还要比先祖更为辉煌。但现在,童奴儿忽然觉得自己老了,他以前总有办法,但现在,他实在想不到办法了。
“自打去年,买活军的丧门船去了东江岛,日子就越来越不好过了。叛逃的贱民阿哈,像是大老虎身上的血口子,狮子口的船,就像是大老虎身上咬着的一条毒蛇,现在,毒蛇把血口子越拉越大,血越流越多,老虎也受不了啦,它衰弱啦!”
他吧嗒吧嗒地抽着烟斗,声音也仿佛被烟熏过,显得十分老迈,“该怎么办呢,回老家去吗?可老家又该怎么过日子呢?买活军的报纸说啦,天气还会越来越冷,咱们那疙瘩本来就能冷得冻死人,也是因为实在活不下去了,才有这么多兄弟们跟着一起干,走到了今天。”
“就因为一篇文章,多少年的基业,难道就这样没了?不是打没的,不是天灾罚我们,灾没了,而是被一根笔杆子,写没了?”
实话说……买活军的文章之所以有用,正是因为现在没人敢和他们打,范辉斗嘴唇微动,但还是没有说话:买活军的船,在大海上开来开去,运人,运粮,运煤,难道就没有海盗觊觎么?难道那些海贼不来抢么?为什么不但不抢,反而还《勒石合约》,投入买活军麾下?不就是因为没人愿意打吗。报纸上说得明明白白的,什么一艘俘虏十艘,什么和岛一样大的船,他们倒愿意相信这是假的,可偏偏那船,太多人看着了,各方面陆续传回来的消息,还真就不是假的!
这天下间怎么就突然多了个买活军呢!
这该灾殃的谢六姐!
他心底不住地埋怨着,强忍着叹息的冲动,又转动着脑筋盘算了起来: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就说该怎么办吧?再不是办法,那也得拿出办法来啊。建州贼不行了还能退回他们的白山黑水里去,那他们这些从贼的汉人该怎么办?真按文章上的说法,那就是叛国华奸,罪该万死……他可不想死。
“范辉斗,你来,给袁将军写封信。”
正当范辉斗绞尽脑汁地为自家和建州贼划算着生路时,他听到了童奴儿苍老声音的吩咐。“请他转呈敏朝皇帝,就说……就说我建州金人,志向仅仅是自保,绝不会踏入山海关一步。”
“所占据之地,和敏朝广大国土相比,不过九牛一毛,请敏朝皇帝开恩,赐予我安身活命之地,我若踏入山海关一步,必如失翅苍鹰,永远坠落,不得安宁……”
“再说买活军主谢双瑶,狼子野心、巧言令色,占据福建道、鸡笼岛繁华之地,已有地盘,已经胜过我辽东建州,又挑拨我两国关系,心思很坏!还说什么道统,更是阴险至极,实在是敏朝的心腹大患。”
“我愿与朝廷修好、停战、通商,释放辽东汉民,入关内谋生,在买活军被剿灭以前,我与敏朝,绝不开战,如果大敏皇帝宽宏大量,信任我这个罪人……我们建州金人,愿意借兵渡海,为王先锋,攻打买活军!”
.
第184章 首辅气死了!
砰——叮——当啷啷——
一连串清脆的破碎声再度从书房传来, 让正走进内院的几个中年官员都是一怔,不由便将眼神望向了前头带路的管家,“进忠老弟, 这是——”
“正读报那!”
中极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如今的内阁首辅叶台山平日里最为信任的管家叶进忠,脸上也是一片愁云惨雾,勉强咧了咧嘴, 低声道,“自打泉州消息传来后,便没睡好过,今早刚收到线报,榕城陷落……唉!”
“榕城也陷于贼手了?!”
“阉党误国!阉党误国!”
几位官员顿时也都大惊失色了起来——无怪乎叶进忠是这副模样,而一向精于养气功夫的首辅大人,也罕见地摔碎了杯子。毕竟榕城可是叶老首辅的老家,就如今叶家一族也有数百人居住在榕城朱紫坊芙蓉园中, 虽然按买活军一贯的作风, 似乎不至于把叶大人杀成绝户, 但榕城陷落得如此轻易,而一家人又生死未卜, 毫无音信, 叶大人心里又如何好受呢?
“这群阉党, 狡诈之余,又如此贪婪轻信, 真是轻佻小人!”其中一个性格直爽的官员, 忍不住就愤愤地责骂了起来, “公然兜卖所谓奢物, 又引买活军运送辽饷, 自以为得计, 实则何异于开门揖盗?这下好了!辽饷把柄被捏在手中,今日食五城,明日食十城,何日能止?这一次我看他们不把整个福建道和之江道吞下是不会罢休的!而我朝廷,镇日纷争,连一封呵斥的诏书都发不出,为的只是辽东一线暂时的安稳,这与六国贿秦又有何异?”
“祚昌,还是小心些说话!”这个大胆敢言的年轻官员便立刻受到了呵斥,“小心招来祸事!”
即便在首辅院子里,似乎也不能安心说话,院子里于是一下又安静了下来,叶进忠看了看月色下这几个官员的面孔,无声地叹了口气,一边摇着头一边叩门道,“老爷,卢大人、左大人、王大人联袂来访。”
“请进来吧。”屋内传来了有气无力的声音,卢、左、王三人对视一眼,各自都调整着面部表情,相继走进书房,叶首辅并不在外间,而是在里间贵妃榻上斜靠着,几个小厮正为他揉太阳穴捶腿,见几人来了,他也没有起身,只是声音低微地道,“报纸在桌上,你们先看,看完了再议。”
说着,便闭目假寐了起来,过了一会,竟发出了轻轻的鼾声,也不知是真睡着了,还是只抓紧时间做短暂的休息,以便一会儿议事。
叶首辅年事已高,精力有些不济,议事时,时常需要小憩,众人习以为常,并没有被怠慢的感觉,走到长几上一看:三期报纸都来了,这是二十来天内京城第一次收到南方的报纸,没想到一来就是三期,看来传递这三期报纸的信使,还真是都被卡在临沂——前阵子临沂山洪暴发,冲毁了道路,快马走陆路的使者反而都被堵在该处,直到山路修通了才能前行。而后头不知道前头的消息,一期期可不就都堵在那里了。
二十多天,其实也不算是太慢了,但和一般京城收报的速度还是不能相比,如今买活军的报纸已是和锦衣卫的密报折子一道送入京城,锦衣卫折子从前一般是一旬一次,如今之江道的锦衣卫因此特意更改了递折子的频率,七天一次,在陆上快马运送,大约八日能到京城,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意外,京城这里也是以七天一次的频率,阅读着八天前的报纸——消息也还是挺新鲜的。
再考量到买活军的报纸汇编也需要时间,他们收到的时事报道,大约都是半个月以前发生的事情,这其实已经很快了,即便是锦衣卫的折子,也做不到这样的时效——锦衣卫收到消息之后也需要时间汇编整理,除非是‘买活军出兵泉州’这样的大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的,否则送来的折子大约能反应一个月以前的消息,便已经不错了。
这个速度,从古到今,是被大家所习惯的,一场战争至少也要半年到一年的功夫,不论敌我双方,都需要时间整编队伍,筹划补给、运送粮草,至于说攻城守城……一场仗打个一两个月那也非常的正常,尤其是攻城这边,没有半个月一个月,把城市团团围困,断了城里人的粮草,那是很难破坏城门,把这座城打下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