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而且不少,但凡是想抵抗的都被抓起来了,视情节严重——几个人赤手空拳想和他们对骂对打的,送去做矿奴,那种拿了刀剑,甚至是不知从哪里寻了火铳来的,一经发现,全家男丁即刻处斩,所有街坊围观,女眷知情不报者一样是发去做矿奴,若是主使的首脑,一并处死不饶。”
王肖乾顿了一下,补充道,“抵抗得厉害的多非书香门第,以架势之家为多。”
众人便立刻心领神会了,只信王不懂,曹如便为他轻声解释:如榕城这样的首府之地,权势人家多数分为几种,一是如首辅叶家、尚书林家这样的名教书香世族,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田产、孝敬和商铺,田产是自身田庄的孳息,其中少不了收佣私奴、隐户,而孝敬则是投献田地的亲友,每年给予的好处费,比朝廷的赋税折银要少,商铺不必多说,本地的粮油盐等生意背后少不了他们的生意,但大概地说,这些收入可以说是半合法的,或者说违法得并不严重,起码不是买活军介意的那些。
第二种架势人家,出的官就不太大了,一般都是七品、八品的本地小官,也有做武官的,但在本地的关系,盘根错节、黑白通吃,若说名教世族是依靠族人在外做高官,来维持自己在家乡的影响力,那么这些架势人家便专门奉承外地来的父母官,打通关系,奉上孝敬,以便他们继续做那些青楼楚馆、销金赌坊类的生意,至于什么拍花子、唱堂会、扎火囤、印子钱,这些三教九流下三滥的生意,便是架势人家的专擅。
这些架势人家,也只有府城这样的富庶地方供养得起,乡村县城一带是很少有的,试想如今一个县城一般就住个数千上万人,有余钱去赌去嫖的能有多少?二三百个顾客,实在是不值当专门经营个什么青楼。
无非就是茶馆酒楼里时常会有些挂单的唱女,码头、城门口边上有些点红灯的半掩门等等,正经有鸨母、茶壶、龟公的场所,至少都是要挂个府字。
而这些府中的架势人家,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踩着买活军的敏感点,买活军一到,丧命钟敲响,此刻不死,将来也是死,因此他们对买活军,畏之如虎、厌之如毒,买活军入城后严防死守在自己宅邸里,要玉石俱焚的多是这样的人家。
至于书香门第……书生造反,三年不成的,哪来的勇气去抵抗如狼似虎的买活军?按王肖乾的说法,无非是‘贼未至忧心忡忡,贼已至无头苍蝇,贼访后如丧考妣,贼开课则怀恨就读’,这里的精髓不只在于怀恨,还在于就读——一边怀恨,一边也还是要去读的。
“叶家人也一样上课,因不知道能否北上,除非吊死,否则总是要吃饭的,又没有银子了——全都被买活军夺走了,各房还强令分家,听说这已是买活军留了情面了,本来按他们原本的规矩,叶家是有人放印子钱的,而且是没有分家出去的一支,于是整族都要被送去做苦役,只是因为朝廷要来使谈判,暂且没送。”
王肖乾有些沉重地说道,“若是谈判不成,该怎么样还不好说呢,因此叶家现在自己吓得不行,赶紧的全都分了,若不幸没有谈成,无法脱身,至少还可以打个马虎眼——便看在已经分家的份上,只把放印子钱那一家拿去填了罢了。”
使团中众人都是一片沉默,不知是否在转着一个念头,那就是写信回家,勒令族人永不许开青楼、放印子钱,若有的生意也要即行收歇。只有信王,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特别好奇地看看黄谨——他似乎觉得黄谨的沉重有些造作,但又看不出什么破绽来。
“至于林家、史家、张家,大致上都相差无几罢,林家算来还是好的,他们家已多次分家,财产各房倒都不多,只有一些地,一些生意,不知买活军如何处置,既然开始没有风声,之后便是赎买,好歹也能有个对价,倒是比叶家略好些。史家、张家多的都是田,生意上没有什么,这田反正肯定是保不住的,现在各家都在忙着上课。”
王肖乾略去了延平郡王不提,信王也没有问,因为之前的锦衣卫密奏也有说起,延平郡王自从到了榕城,心绪便没有安宁过,他一开始认定了自己要被谢六姐剥取龙脉,不管多少人反复解释,是误信手下、落入套中,郡王也不愿相信,后来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又染上了借酒浇愁的习惯,现如今已是糊涂的时候多,清醒的时候少,但凡醒来便大骂买活军,也骂朝廷无能……如今府中主事的是郡王世子,也一样是无能之辈,虽然的确要去看望,但也实在是没什么好提的。
“如不是王兄去了一次榕城,几乎要以为买活军人见人爱,治下一片祥和,未有丝毫不满……如今看来,榕城这样的大府城,他们消化起来只怕也觉得吃力。”孙初阳便用一种客观的语气评价,“之后数月,怕是要闹出些事情来的,此或为我等破局契机。”
“不错,我等或可借机接人——又或是诱以册封文书,谢六姐若难以镇抚榕城,便必然需要名分大义,那便是我等开价的时机了。”
“若她大开杀戒,那治下必定民心动摇,民怨难平,便又是朝廷的机会!”
“榕城如此,泉州何如?繁华之地必然是名教所在,不是此前她所占据的穷乡僻壤可比,再者泉州大族往往和海上豪商有千丝万缕之联系,或可营造更大声势,甚至突袭鸡笼岛也不无可能。”
王肖乾在榕城的所见,大体来讲还是让使团对谈判前景趋于乐观,众人这个小会开下来心情都不错,恰好听到街头传来卖报声,知道是新一期《买活周报》出炉,忙差人出去,一发买了数十份回来,将那报童带出来的份都包圆了,人手一份,全都在哗啦啦地翻版面,到底信王年轻手快,先道,“那篇《协议书疏漏》与《答疑》放在第七版——居然版面这么后吗!”
他不由有些疑惑,屋内顿时又响起一阵海潮般的翻报声,众人或先或后,都翻到第七版,先匆匆浏览了张天如的原文——除了孙初阳的复述之外,他们谁也没看过这篇文章,实则对使团来说,张天如的身份和行为比他的言论更重要。
“倒是有些歪才。”
“刁钻刻薄。”
在座众人,除了信王以外,几乎个个都是聪明绝顶,王知礼都是內进士出身,对这篇文章各有各的看法,或冷笑或赞同,不过也并不抒发感想,又紧接着去看谢六姐长长的答疑——答疑的字数竟几乎是原文的几倍!看来,她确然是十分看重张天如的这篇文。
“向大家介绍辩论中常见的二十四种逻辑谬误……嗯?”
最先读出声的也是王知礼,他迷惑的语气完全显示了众人的心声,“这……二十四种谬误?这短短的数百字文章里,谬误竟有二十四种之多?”
几乎所有人都是这么理解的,就连起复后一向极力低调,只以伺候信王为要的曹如,都忍不住说道,“这……虽说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但谢六姐也未免太看得起这个小小的张天如了吧……”
第215章 二十四条逻辑谬误
只听得屋内一片寂然, 翻纸声半天不响,这篇《答疑》字数很多,而且大家都看得非常的慢,比张天如的原文更慢出了几倍, 因张天如的文章, 都还在设想之中, 对于这些官员来说, 眼睛一捞, 大概就知道了文章的立意、推演,至于其中的一些警句,在立意之外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只能反映张天如的文采, 于这篇政务性的文章的作用是起不到太大的增强的。
——这就不是写给老百姓看的文章, 一般的百姓最多也就关心一下农事,还有本地的新闻, 这种法令,要变成案件之后,他们才会感兴趣,这种纯粹的策论文,多数看了个开头就直接撂下了。买活军这里虽然富庶,但一般的百姓决计还没到有闲钱去瞎混吃酒, 结识新鲜女娘的地步。
而谢六姐写的答疑呢,虽然是‘御笔’, 但又要比张天如的文章难懂十倍,连编辑做的标注都是密密麻麻的, 有大量的生词和旧词新用, 就连使团众人都看得吃力, 更不必说百姓们了。前头这二十四条逻辑谬误,虽然每条都附了一个例子,但即便如此,要将所有概念记下,还是相当困难。因为不但遣词造句难以读懂,而且其中传递的思想也让人非常陌生。
要说是从未接触的东西,那也并非如此,这二十四条所举的例子,其实在政治论战中是极为常见的,譬如说第一条稻草人谬误,按照解释说来,是指歪曲了对方的观点,为对方来补充言外之意,譬如说,某甲认为朝廷应当加拨钱财给各地的府学,以令府学弘扬文风的效果进一步上升,而某乙则指责某甲,“钱无非就是这些,给了府学,岂不是要削减辽饷?不料你竟是个卖国贼,如此岂不是让建贼有机可乘?”
这种论战,在折子中实在是太过常见,而众人诧异的便是,这居然被归于逻辑谬误——这是谬误么?难道不是详察政治的表现?毕竟朝廷财政众人心中都是有数的,此时上书要求加拨学政银两,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自然只是个幌子,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朝廷列拨开支时减少敌党对某处的投入,这种互相使绊子时再常见不过的行为,居然会被认为是谬误……
那以后买活军这里打算怎么平衡各党的势力?倘若被谁主张了关要之处,岂不是要多少银子就给多少银子,连在朝堂中加以制衡,不使其坐大的可能都没有了?
要把这种行为当做谬误,就像是指着花朵说花儿是蓝色的一般,纵然世上不是没有蓝花,但终究令人难以理解接受,再往下看去,每一条都是论战中常用的攻伐手段,甚至于若能灵活使用,还能得个能言善道、‘辩才’的判词,但在这里,这些小狡狯全都被总结出来,当成了谬误……即便谢六姐是反贼,但这还是她第一次如此彻底地违反在官员们心中犹如常识一般的认知。这使得他们读起来就像是梗了一口气似的,总觉得喘不上来,胸口憋闷的难受,甚至感到了极大的反感,都不愿往下看了!
而更让人难受的是,从她举的例子来看,这些伎俩又的确是不正当的,至少违反了君子坦然正言的风范,这些所有的伎俩都在不断的扭曲、模糊真正的论点矛盾,而谢六姐的文章似乎蕴含了一个天然的前提,那就是辩论的基础应当基于完全赤.裸的事实,不论是利益还是观点上的冲突,都不能披上一层体面的外皮,只要披了外皮,就是对事实的扭曲,就是谬误。
这可是讲究春秋笔法的儒家啊!讲究射覆、为尊者讳,追求的是曲笔之中自有奥妙,观者相视一笑,彼此心照的境界。这难道不是体面所在吗?如果朝廷里人人都得摆事实讲道理,把自己的政治目的和利益冲突完全摆开了……那和乡野百姓之间吵嘴辩驳又有什么区别?这些士大夫们并不清楚‘智力门槛’这个词,但他们却运用得很好,并且将这些谬误的使用全都筑进了门槛里,而谢六姐的主张甚至比‘女子也要做活’、‘孩子可从女姓’这些更让他们不舒服,因为她不但拆掉了门槛,而且还表现出一幅这些门槛们很荒谬的样子来。
这个……总之是说不通的,虽然没有错……但事情不能这样办……
但若是要表示出反对,又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文章里写得也很明白,任何人都可以看出来,这么做的确是不对的。所以屋内的气氛一时有些诧异,倒是只有信王看得很起劲。
“谬误谬误……好拗口。”虽然信王理解这些概念也费劲,但从语调听来,同时亦是兴味盎然,因为他是不需要和旁人去论战的,而且年纪也小,根本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又或者是亲自展开这样的论战,是以他完全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将文章和自己素日的观察互相印证。
“诉诸感情……这条有意思,曹伴伴,如今朝臣互相上本子攻讦,有许多都犯了这上头的逻辑谬误呀!尤其是这个诉诸感情和人身攻击这两条,我怎么感觉九成以上的论战都用这条呢。”
所谓的人身攻击,便是不能就事论事,以某人的人格、品德来判断他的论点。这的确是敏朝朝臣彼此结党攻讦的焦点,信王是从这条开始完全投入地阅读起来的,他感觉自己的眼界好像一下被拓宽了,仿佛这些干巴巴的概念,在他眼前描画出了一重全新的世界——各党之间的弹劾,哪个不是想方设法地证明对方是奸臣,而奸臣的所有政务建议都是祸国殃民的绝户计?当然,或许各党的政治目的并非是完全废除前任的所有政策,但至少他们摆出的架势便是要从臣子的道德来证明政策的正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