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
“这个……”
话音刚落,王知礼自己都尴尬了起来,席间众人更是吃吃艾艾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两句话是去世不久的西林领袖顾叔时所设的书院楹联,此人也正是以鼓励书生关心政治为名,如讲学生大肆揭帖闹事,书生结社贴文互壮声势,抨击朝政等等被阉党深恶痛绝的风潮,都是从西林书院而起。王知礼身为阉党骨干,居然脱口而出引用了西林党的联句,这还好是九千岁已经下野,若不然,说不得就要治王知礼一个‘立场不纯’的罪。
按常理来说,这话应该是王肖乾这个西林中坚说起,而王知礼作为阉党代表予以回应,此时却完全倒了过来,王肖乾尴尬道,“大珰,倒不是如此,其实这意思便是,若不为官,又不能发苦心去调查,也不能得到买活军的许可,从他们处获取数据,便只能从小处,从自身谈起罢。正所谓实事求是,得了几个人的数据,便只能起几个人的题目,这一招便是治那等好空言、大言而博名的书生。”
“……”
这角色对调的对话,实在是太让人尴尬,偏又实在不好明言,屋内又沉默了少顷,信王举起袖子掩着嘴轻咳了一会,方才调节气氛,把话题挪开。“的确如此,发一篇文章,要到乡镇去采风几个月?这个张后生哪有这个时间,文章发得这么慢,只怕人们都要把他给忘了!名声又从何来?”
“看来这‘一篇奇文天下知’的美梦,在买活军这里是休做了。”王肖乾松了口气,连忙接话,“想要议论天下事,为天下建言,那便要先考做吏目,一步步地走到接近天下的位置……这也不能说错……”
作为西林中坚,他不能再说下去了。但此时这道理似乎的确是分明的,政策的得失,必须走到相应的高度才能得窥全貌,百姓所能表达的只有政策对自身的影响,这二者的区别可是混淆不得。少年书生凭什么影响政策的制定,只因其善蛊惑人心,善闹事?确实没这个道理。
不过,和书生有关的议论,因为牵扯西林,还是少说的好,说得过了王肖乾更尴尬。黄谨见义父自悔失言并不说话,便出声笑道,“这张天如还是个有福分的,先觉得他求名太过操切,如看来,正因其操切而又有些歪才,大鸣大放,被六姐看重,到底也有了不小的名气——有这篇《答疑》,他可青史留名了。”
“倒也是!”众人暂且都遗漏了这话的前提——即谢六姐至少是个能在青史留名,拥有详细历史记载的大人物,短暂地沉浸在说不出的羡妒中,都啧啧感慨起来,“虽是被立起来当了个靶子,但他之前之后那些人,想当可还当不上呢。”
信王也有些好奇,“张先生好像也在学校任教,不知我们有没有打过照面——收了这篇答疑,他会怎么应对呢?”
这就好比吵架,张天如嚷嚷了一大篇,却被谢六姐抽走了脚下的板凳,这会儿下台有些难,旁观者自然也好奇下一幕又是什么好戏,黄谨笑道,“若是按我朝作风,接下来,他必定要继续大骂六姐,用词只会更加刻毒,不惹来一顿板子,是不会罢休的。”
“那是我朝宽待读书人,在这里,怕不是要被捉去做苦役?”
众人言语纷纷,莫衷一是,王肖乾也便恢复过来笑道,“智足以饰非,言足以拒谏——若他还要作文反击,我押他必定由此破题。”
他是这里唯一的进士,众人都不能和他比八股破题,闻言也觉得有理,谢六姐的这篇回文,似乎并不如此前她的文章那样,立论虽奇,且却是堂皇正道,仿佛有一种无人可挡的气势。这篇文,晦涩之处,没有相当的水平恐怕不容易看懂,而看懂的人似乎也并不都会赞同,不如张天如的原文,简单直接煽动人心。
如果张天如从“智足以饰非,言足以拒谏”这角度进行反驳,那是很合乎文士胃口的——不但道出了对《答疑》的感想,并且还以用典回击了谢六姐。这典故出处是说纣王的,如果谢六姐能读得懂,那便会感觉到张天如的回击。而这种回击,也表现了张天如的才华,正是此刻所有政客所习惯的论战节奏。
即便是买活军内的活死人,恐怕也会有人私底下站在张天如这里!
众人不免也是议论起事态走向,更好奇若张天如还有回击,《买活周报》会不会予以刊登,信王到底年轻好事,便和曹如商议道,“曹伴伴,明日不如多安排些随侍去学校就读,打听着这张天如的模样,瞧瞧他的脸色去!”
曹如在这种事上可不会拂了信王的性子,闻言一口答应,也是笑道,“恐怕此时,也不独殿下,整个云县的人,都想看这张天如的脸色呢!被六姐这么一通教训,真不知道他这会儿在想什么!若是个有气性的,只怕羞也要羞死了,他是自行投奔来的,就不知道这教师,他还当不当得下去,会不会含羞而走,谢六姐又让不让他走了。”
第217章 张天如要分
“仲韶!”
“君庸, 来得正好,你看了第七版的那篇《协议书之问》没有?”
“宗子兄,你可算是回来了!今日的报纸看了吗?”
“雷贤弟,这里坐这里坐, 近日越发是清减了——对, 我也正看报纸呢, 这篇文章颇有些意思, 你看了没有?”
信息的传递速度是公平的,尤其是在云县,当使团成员们正针对着新周报上的内容激烈讨论时,云县的百姓们也先后都拿到了自己订购的报纸, 有些阅读速度快的闲人, 早已将第一遍都看完了——如今在云县,买不起报纸的人是很少的, 舍不得花这份钱的百姓更少,哪怕是十文一份, 很多家庭也一买就是两份, 一份家人传阅,一份标注收藏,尤其是和农事、商务有关的版面, 更是要剪下来好好粘贴, 报纸上还介绍过‘剪报本’的制作, 这报纸在云县可是比老黄历还要流行得多。
相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 《协议书之问》与《答疑》, 在学校和茶馆引发的动静相对更大, 其次便是交易大厅周边的餐馆了。至于大多数根本没资格被仙人跳的百姓, 看到‘天一君子’的这篇雄文, 第一个感受到的是尴尬,甚至有种不敢看下去的感觉——“这个是可以公然议论的事情吗!什么麈柄,这可是报纸,小孩儿都能看到的!”
不少家庭便立刻剪去了这篇报纸,或者是拿墨笔来涂掉了不雅的字句和段落,否则是绝不敢给孩子们看去的——识字率的提高,也带来了新的一些家庭小问题,譬如从前完全不必严防的话本子,如《喻世明言》这样间杂了大量不可言说之事的书籍,现在要小心被孩子们带进家里。
比起来,《斗破乾坤》反而都好得多了,虽然语言直白,不过是打打杀杀而已,孩子们看了最多在庭院中大喊‘可恶!竟恐怖如斯’,随后挥着手跳来跳去,仿佛在用幻想中的异火打斗而已。而‘外头’的话本小说里则是充斥了诸多偷情、不伦的事情,五六岁的孩子看了,难免就要问出‘什么是扒灰’这样的尴尬问题了。甚至于十一二岁的孩子,看了这样的话本,对于自己的身体发生好奇,也学会了‘指头儿消乏了事’,甚而出去挑惹异性,给家里惹来麻烦,这也是有的。
至于说文中所提到的栽赃陷害,这种事根本就不在他们的考量之中,毕竟,一个老老实实的百姓一般是不会独自去和陌生人吃饭的,不论是聚餐还是出游,最大的可能都是和家人一处,或者一帮熟朋友一起出去。
至少迄今为止,他们从未听说过有人被亲近的朋友陷害,倒是时不时能听到有豪客在买活军处嫖伎,被抓获后,伎女反口称自己是被强迫,因此脱罪,反而嫖客被送去做了苦役的事情。
基于朴素而且普遍的心理,但凡是自己嫖不起的人,便会希望所有人都不能嫖,而由于买活军处提供了大量基础性岗位,又消灭了老鸨、龟公,也不承认高利贷,放印子钱甚至于是会被杀头的,因此本地的廉价伎女近乎绝迹——从前她们一天也不过就是一二十文的收入,现在这些钱哪里不能挣?
因此,买活军这里的百姓是肯定嫖不到的,于是百姓们对于这种伎女脱罪而豪客做苦役的事情,非但不同情豪客,反而幸灾乐祸,笑称‘活该’。
他们也并没有意识到,在买活军这里还主动去做伎女的女娘,恐怕并不是多么的不得已,只是单纯地出于贪财,因此还多有些对从前那些伎女的同情心态延续下来,并不反感这些‘苦命人’说谎脱罪,反而赞许着她们的机智。
若还是扎火囤的,那就更颇有些劫富济贫的侠女味儿了。总之,大白羊挨宰,在蝼蚁们看来是令人拍手称快的,因此他们觉得这篇文章完全是在无理取闹,“天下间哪有他说的那种事?六姐理会他都是多余!”
自然了,谢六姐的《答疑》,这些人也是看不懂的,和所有的头版文章一样,这些文章又晦涩又无聊,根本连细看的欲望都没有,只看了对于二十四谬误的介绍,便恨不得要打起盹来,那些侥幸没有睡着的,也迫不及待地就去看笑话、小说栏目了。
只有少数读者能够看懂前半篇对谬误的介绍,但对于后半篇传递出的信息也就完全不知所以了,即便是看到了酬金与加分的片段,那刹那间的垂涎与雄心也是一闪即逝——他们哪写得出什么文章哟!心动一下就得了,还调查研究呢!
但在交易大厅中,情况便是两样了,豪商们多数都对张天如的观点心怀戚戚,因他们不但是嫖伎最活跃的群体,也是去陌生场所社交需求最多的群体,见多识广的他们,身家丰富,一向是扎火囤算计的对象,自然对于买活军这里的协议书法令感到不安,这都不是对于生理需求的不满了——识时务者为俊杰,既然六姐不喜风月之事,那就带个小妾或娈童在身边,不就行了吗?
最主要,还是出于对交际的顾虑,商机多从交际中来,凡是做生意的人必定喜爱交际,行商也少不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事情,现在等于是所有商海的对家,都多了一个算计自己的手段,即便是谨言慎行,也难免战战兢兢。文章中所描述的情景,对一般人来说不可能发生,但在他们这里,几千上万银子的生意,难道不值得安排这么一个局吗?
“天一君子是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啊!”
“这确然是如此,真按这协议书的法规来,朋友不要交了,生意也无法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