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尚且如此,好洁的女孩子便更不必说了,她们很羡慕男生们能结伴去河边,其实天气这么热,到河边洗澡也不是不行,尤其今晚是有月亮的,女生们听着都有些心动,但谁也不敢带头——
男生们从前在外头的时候,到了夏日,下河洗澡是很经常的,所以自然会有这样的想法。但这些女孩子有生以来还从没有做过这种事呢,凡是新鲜的事,似乎都是有些风险的,而且晚上去河边取水还好,下河如果滑倒了,旁人可不好施救,便是被河里的蛇、蚂蝗什么的咬了一口,那也受罪呀。
好在,女生的宿舍是分开的,而且院子的角落里其实有一口压水井,天色也晚了,除了一轮明月以外,没有旁人在这荒郊野外走动,于是大家不知道谁开了头,便借着月色,在院子里脱衣擦洗,脏水直接泼进阳沟里,这样进屋时才觉得身上较为清爽,黄小凤一边收拾一边和席瑞芝聊天,“才三四月就这么热,五六月怎么得了?就这还是小冰河时期!真不知道以前这里能有多热,怪道没人住呢!”
就洗完澡活动的这一会,身上又有点黏糊糊的了,非得打开门,让风吹个穿堂,身下的草席才不至于粘着皮肤,席瑞芝嗯了一声,“我看我们还是去买些葛布衣服吧,家里带的这些实在是太厚实了,闷得发慌,真不知道明早晨练该怎么办。”
“说得是。”
只要是平民家的孩子,都很习惯借着月光做事,屋里也是有玻璃瓦的,月色投进来,其实颇为明亮,黄小凤摸黑归置完自己的柜子,又推了推新买的稻糠枕头,躺上去没多久就后悔了,“该买竹枕的,本地人的话信不得,说什么这月份睡稻糠枕头便可,热死了,一脖子的汗。”
“嗐,我还看到有个本地人穿薄夹袄的呢,和他们谈天气恐怕说不通。明日我们去买葛布衣服、竹枕头,再买两个竹夫人是正经。”
这两个女娘刚刚结识不久,又彼此相帮着安顿了下来,而且也一样对明日的课程,又是向往,又是忐忑,又有些心虚,这种时候,关系是最好处的,都很有同舟共济的觉悟。躺在床上,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琐事,倒也投机,席瑞芝道,“不知道我们的课程如何呢,我们能不能跟得上,若是被劝退,那可就丢人了。”
黄小凤也有一样的担忧,“也只能勉力学去了,别无其他办法。”
“若是能跟得上就好了,这里虽然热,但日子正经不赖。”席瑞芝说,“我在家的时候,一年也难得吃几次细米饭呢,多少都要掺点别的进去,去年土豆大丰收,卖得可便宜了,我们家就吃了半年的土豆饭,酱油拌饭那也不是想吃就能吃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黄小凤家里算是疼爱她的,但自小也没吃什么好东西,一家人讲究的都是量入为出、简朴度日,她压低声音说,“我们家也差不多,去年土豆是真便宜,我们家就按照报纸上的做法,试着做浆水搅团,第一顿,味儿不错,想着把浆水留到第二日,结果天知道那浆水是给西北那些干燥地区吃的,我们这里留不了多久就臭了,我妈不知道,还以为就是那味儿,放了一整碗,还是我说的,臭了,不能吃啦,我妈心疼了半天。”
席瑞芝也跟着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又有些担心,“也不知道我们能不能行。”
“还不都是那么硬学的?再说,六姐都说了,那还有假的?”黄小凤对于机械这一行的兴趣完全是被这种社会印象几乎是半逼迫着成长起来的,她现在已经度过了最开始的不安期,开始很有几分期待了。“要说俺们啥也不懂,我瞧着这么多老师两年前不也什么都不懂吗?”
这倒是真的,席瑞芝也因此有了几分信心,她们能够入选,肯定也是较为优秀的,想来不至于完全就跟不上了,最多是再努力几分的事情。
“若是能学进去,那就没什么好担心了。”她翻了个身,忽然梦呓般地说,“要是……要是能跟得上的话,下一期班长,我也想去竞选一下子呢,小凤你呢?”
席瑞芝是老大姐个性,最爱照顾人的,黄小凤呢就不一样了,她和她爹一般,喜欢顾好自己的事,不太愿意去管别人,闻言摇头说,“我不去,你去呗,试试又不少块肉。其实刚才你就该毛遂自荐去,怎么不去呀?多可惜。”
席瑞芝嗫嚅说,“我瞧着伍娇儿落落大方,好威风哩……”
她有些黯然,“你们都是县城里的,消息灵通,我平时在镇上住,连报纸都看不全,老师说的什么六姐发文章,叫外头的人‘要点脸’,你们都笑了,就我不知道在说什么……”
“哦,这个啊!”黄小凤便也笑了起来,其实她对于席瑞芝并无恶感,但不知为什么,这会儿席瑞芝的话让她除了想要帮助她的同情之外,也有一丝优越感暗中萌生,让她的心情更愉快了。“就是一篇很好玩的文章,因为和咱们没关系,所以你身边也没什么人谈吧。这个不是写给我们看的,就和老师说的一样,是写给‘外头’的人看的,主要还是为了帮助在外头行走的私盐队……”
第282章 谢双瑶飞扬跋扈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此话当真不假,和议才达成几个月的工夫,如今谢逆那里, 气焰是真越来越嚣张了!”
啪地一声, 一份报纸被摔在了桌上, “现在竟然还公然以头版头条来呵斥外地士绅——这到底是国朝治下,还是她买活军治下?嚣张!可恨!”
“我方报纸, 难道就不能给予一点回击么?十日内, 至少要拿出五六篇文章来, 而且要以白话为主, 不要再拽文了——都说了, 老百姓看不懂!看不懂!”
《国朝旬报》副主编, 同时也是前西林悍将惠抑我, 不客气地点着桌子怒声说道, “敢是西林无人了么?那些骈文写得垂珠骊玉,一个个议论着‘大同社会’,仿佛现在不是小冰河时期, 大同俨然就近在咫尺,和那天一君子隔空打得有来有往的。让他们作文反驳一篇狗屁不通,遣词用句大白话的檄文, 就都成哑巴了?”
“主编息怒!”
和《买活周报》类似,《国朝旬报》编辑部的人事关系,其实相当复杂, 首先领衔总编的自然是宫中的皇帝,头版头条是必须要送入宫中给他检阅的。其次, 还有个主编, 是田任丘挂名, 这个名也必须给他挂,虽然他并不实际参与报纸的运营,但若是没有阉党的支持,《国朝旬报》是办不起来的——第一个,合金活字印刷机就拿不到,也就谈不上一旬出一期,还能大量印刷,在京畿一带广为传播,乃至和邸报一起,全国发行了。
这两个挂名的大神之下,便是惠抑我这个老党棍了,他原是西林党的中坚,去年九千岁下台之后,阉党和西林党的关系有所缓和,秉持‘一致对买’的原则,暂时停下了不死不休的争斗,在几个要点上都达成了一致。
而在这之中,惠抑我因为一向是赞成重发宝钞,对买活军的货币政策有所专研,便顺利从原本唇枪舌剑、发折子攻讦阉党的刀笔悍将,转型成为了拿起笔和买活军战斗在第一线的报纸主编,以他的人望、学识,与相对开明的立场,以及和田任丘之间还算是友好的关系,这个位置也的确除他以外,无人可以胜任。
《国朝旬报》发行,是朝野都在慎重观望的大事,和民间如今日益兴起的不定期小报不同,这份报纸级别很高,各方面都必须仔细考虑,印刷质量、文章中立场和用词的考量,都是出不得一点错的。因此宫中的态度是,宁可前几期版面稍微少一点,也要少出错,以稳当为主,之后再慢慢丰富内容,不要一开始就闹了笑话,那么报纸的所谓‘公信力’,也就大大地下降了。
这个要求很合理,但对于惠抑我等人来说,却是做进去了才知道难处,别看《买活周报》上的文章,全是大白话,语义浅白,好像是个人都能写出来。但《旬报》要找人仿写风格类似的文章,还真不容易。
原因便在于一点:《买活周报》上的文章,之所以看了以后让人不自觉地信服,譬如对小冰河时期的预测,大家现在似乎都默认为即将发生的事实,而不是买活军妖言惑众。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文章虽然全是大白话,但却有充足的数字去做支撑。
买活军说今年大米产量好,那就是产量好,每一地的数字都能列出来,买活军说今年气温比去年极端,那就是比去年极端,他们是会列出地名和月份,算平均温度和极端天气的天数的,虽然用的统计办法,未必是每个人都能看懂,但数字的翔实程度却是无人能够否认。
旬报这里,就算是想学,又该从哪里去找数字呢?就譬如说最简单的一点,人口,国朝现在对于治下人口的数字和流动的情况,真的清楚吗?
按制度来说,每十年就要进行一次全国人口的大查,这叫造黄册,但即便是太平时分,这造黄册能反映几成人口也是很玄乎的事情。乡间往往有隐户,而官吏又视造黄册、造鱼鳞册为发财的好机会,总是从中勒索渔利,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大家都心知肚明,黄册也不能完全反映人口数目的变化。
更不说数十年以来,流民成风,户帖逐渐流于形式,黄册就更无从造起了。国朝的黄册,基础是发给每户的户帖,家里人口有了变动,便自行登记填报,去官府上册,而官府来负责核准。也就是说,黄册的基础还是大家没事都呆在自己老家,不会到处乱蹿。但如今路引松弛,南方流民一窝蜂般来来去去,怎么登记和统计?全是糊涂账,压根就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就连最重要的人口数据,都完全是不得而知了,旁的数据完全可以想见,大概最清楚的便是每年的赋税银子,这个户部还是知道的——但也完全没有必要让小民都知道。
于是旬报的编辑,在文章选材上便陷入了泥沼,学买活军学不了,写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又无法使宫中满意,没入职以前,个个摩拳擦掌,安心要大展奇才,让买活军的土包子知道什么叫做文艺通达,什么是真正雅洁精致的文笔,来了以后,天天唉声叹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找惠抑我抱怨,倒是让惠抑我夹在中间难以做人。
自然了,报纸不至于完全没文章可发,首先,一说要开报纸,各方的投稿、请托便十分踊跃,经学、理学文章的来稿汗牛充栋,甚至还有人请托人情,想要在末版刊发求名,几个编辑立刻成了京中学脉炙手可热的人物;二来,各地的战事、新闻,这些也能填充相当的篇幅;第三,最近朝廷新出的许多政策,也要在报纸上予以刊发,至少是仔细解释一下其中的意思,知照士绅,起到一个上通下达的作用。
有这三点在,每一期那自然都有东西,而且旬报的版面也不如买活周报那么多——头版头条自然是要有的,一般都是在说些政策、战事的事情,第二版也和买活周报一样,主要以农事、天时为主。
第三版,买活周报是说医学、养生的事情,旬报则别出心裁,主要是收集全国各地的疫情旱涝等灾害信息,进行刊载。这主要是因为太医署的一些心得,各医正敝帚自珍,不像是买活军那样乐意教导群众避疫,也因为大多数养生方子,都不是平民能够负担得起,便是要学也无从学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