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家世代,不死不休!
延平郡王看完正版全篇,已是浑身发抖,几乎要滑落到桌椅下头,放眼望去,只见那侍者手托木盘,在宾客中四处游走,上头的报纸已是少了一多半,不知多少衣着光鲜的大老爷,用完了点心,一边使竹签叉着黄瓜吃,一边惬意地抖开报纸细看起来——又有许多人,顾盼之间,眼神无意掠过延平郡王,哪怕只是稍触即离,也叫他如筛糠一般,触一下跳一下,抖得越发厉害了。
这是都看过报纸了,来看他的热闹那!
——他可还在买活军的使馆里,什么扭送衙门,他这是自己把自己送上门了啊!
延平郡王想到这里,怕得坐都坐不稳了,从沙发上直直滑落了下去,在地上扭动了几下子,连滚带爬这才翻过身来,忙使报纸遮了脸,向外疾走而去,见三公子回过身来,似乎是要叫他,更是双腿打战,不顾一切,先出了使馆,这才大松了一口气,忙找了自己的车夫过来,一叠声叫他回了院子,道,“快去把世子给我叫回来!”
他今日去使馆逍遥快活了,世子也不是没有应酬,原是应承了一个富家翁,去吃他家的喜酒,都是在买活军处吃过苦的人,很有职业精神,便是车夫寻了过去,也还是等酒过三巡方才起身告辞,回到家中,散开了衣襟解了解酒气,又洗了一把脸,这才去见父亲。因心情不错,进了门笑道,“尊翁,本不该在使馆高乐么,如何这样早就返家了?”
话音未落,劈头盖脸早着了郡王一个巴掌,一卷报纸跟着扔了过来,延平郡王指着他骂道,“孽障!你造的孽,如今带累了老子——你还乐呢?也不看看报纸上都说了你什么!你那点子□□里的丑事,如今天下人都知晓了,逼.奸父婢未遂,造下的孽,如今都有了报应!”
世子被父亲说得一头雾水,也是有了些酒,竟不知道延平郡王说的是什么意思,不过,他也不敢和父亲顶嘴,闻言只茫然接过报纸,抖开了细看——才是看到未某某这个名字时,面色就是一变:延平郡王是个风流种,后院美女如云,世子的弟妹有几十人之多,实在并不怎么值钱。这个现在改叫谢听话的庶弟,便是一个丫头所生,世子因她貌美,一向有些心思,那一日也是酒后,恰好在花园遇到,便借酒想要成其好事。
那丫鬟百般挣扎,并未让他得逞,世子酒醒之后,因她也曾得过几分宠爱,怕她向父亲告状,便寻了哑药来,一碗药灌下去,连话也说不出,又因她挣扎时伤了自己,恼羞成怒,将她掌掴了几下,喝令她此后永不得出住所一步。此后又迁怒于庶弟,见面则寻衅责打,王妃有时听说了,数落他几句,因是续娶的,世子也不大把她看在眼里,只是含糊着罢了。
这些事情,在他从前于延平府时,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当时兴之所至,随手而为,哪里想得到买活军有一天忽然要因为这些小事来治他的罪!世子又惊又怕,竟如其父一般跌坐在地,一时间酒早已醒了,只觉得满头刺痛,说不出的惊慌凄惶。
恐惧之中又有深深的绝望,绝望中又有深深的不甘,不甘中又带了对买活军深深的恨意,又是担心此刻的前程——这报纸一出,名声全无,谁还找他们去吃喜酒?没了红包如何维持生活?又是担心将来的远景,将来买活军若是打不进京城也还罢了,打入京城之后,他们二人……他们二人难道也和王妃一般,一边叫着‘从此可改了’,一边引颈就戮,就……就这样死了?
世子手里的人命也有不少了,按说对于死亡这件事,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可——可那都是别人的命,都是下等奴才的命,和,和他这样的天潢贵胄如何相比?!他——他也要跪到那断头台上去?他也要被人杀死?
就如同一柄刀锋,已经抵在了后脖颈上,连皮肤都因为那森森寒意而全起了鸡皮,世子下腹紧缩,险险没有尿出来——这样的感觉已是第三次了,若是第一次,说不得真就尿了一地,也是延平府就在买活军身侧,这样的压力受了多年,多少都有些习惯了,换做是其余草包藩王,此时怕已经要寻死觅活了。
想到那些远房亲戚,世子心头也是一阵发狠——现下瞧他们家的笑话,来日买活军入城开始清算了,你们才知道厉害!不过,这幸灾乐祸的想法也只是一瞬,便又被心头烦恼浇灭,思来想去,前程实在渺茫,不由咬着牙骂道,“未由岭这个混账东西!奴才秧子,吃里扒外!祸害父兄!为了自己脱罪胡编瞎话——”
说着,便指着头版右下方一个豆腐块,对延平郡王说道,“这样欺宗灭祖的孽障,反害了家人,还要劝服别人来学他的样——他迟早要遭大报应!”
第375章 关于周报头版头条的标题太长这件事(中)
“喂, 听说了没有——贼子们发‘砍头令’了!”
“是最新的报纸出了?”
“可不是,听说——连延平王妃都被砍了头呢!那个女匪首,不是说要经略南洋吗?怎么还不动身, 反而又管起了北面的事体!”
“废话少说,快把报纸拿来给我看看——”
“咳咳!”
伴随着沉重的咳嗽,还有‘踏、踏’的脚步声, 赵夫子背着手, 缓缓踱进了书堂里, 眼风扫过了几个凑成一团议论纷纷的学生,见他们一个激灵,都站得立整了,方才微微点头,在上方坐了下来, 道,“今日先做三份算学卷子,做完了, 休息一炷香, 我来评讲。”
几个学生顿时都发出了细小的悲鸣之声——算学卷子和时文卷子,到底哪份卷子难做, 在他们心中实在是不分伯仲的,算学卷子, 做不出来就是做不出来, 只能苦思冥想地凑所谓的‘步骤分’, 而时文卷子,破题也是老大难, 都是让人苦思冥想, 头都要破了的难题, 实际上,不分特科、八股,只要是卷子,那就是让人头疼的东西。
但没有办法,第一期特科秋天就要开试了,算来时间不过只有两个多月,这几个少爷,都是已从特科的院试中脱颖而出——今年报名参加特科的人数都不多,而且准备得并不充分,院试偏难,大家都考得惨不忍睹,考上的多是如他们并山园王家一般的世家子弟。
这也没得办法,这个时候,除了一些天生擅长特科的学生之外,就是拼家族的底蕴了:族里有钱,消息灵通又敢于布局的,一早就重金聘请善于算学的夫子——最好还是从买活军处回来的,进府中开课,又在家里只留一两个科举种子,余下的聪明学生都来转学特科,这样一来,老师有了,学生有了,准备的时间也充分了,可不是比一般的学生成绩至少要好得多了?
更有甚者,还往买活军处的亲友写信讨要教材,以及开班心得,请他们推荐夫子,搜购买活军处的卷子等等,正所谓财、侣、法、地,不论是修道还是考试,这都是不可或缺的东西,有了这几样东西,在考试上处处都能先人一步,譬如说王家,他们和冯犹龙、叶仲韶场面上都是多年的交情了,写信过去求几套教材,这样的事如何办不下来呢?
知道他们家要请夫子,束脩定是丰厚的,有些前去买活军处短期游历的学子,为了挣这一份快钱,为何不能请冯、叶等人居中介绍,欣然从买活军处移步姑苏,过上几个月富贵膏腴的日子?
赵夫子便是从买活军处回到敏朝治下的一员,像他这样回流的人,数目是不少的,因为江浙沪一带,学子素有游学读书的习惯,为了敏朝特科,特意前往买活军处上学的殷实人家子弟也有不少。这些人只要不在买活军处触犯当地的规矩,也一样是来去自由,迄今还没有听说谁被强留的。
回来的原因有很多,譬如说家中有大把产业需要他们打理,在买活军处寻不到什么前途更好的营生,又或者单纯是家人的思想老旧等等。像赵夫子这般的情况,他是非回来不可的,因为他父母年事已高,而且落叶归根的观念极重,不可能在风烛残年迁徙到买活军那里去,便是愿去,赵家也没有在云县置业的能力——他们家在姑苏倒是有一套院子,但是,现在云县的房价比姑苏城还要贵得多了。
如此一来,他要回来伺候父母百年,至少若有个缓急,可以随时回家照看,王家的西席便是个美差了,赵夫子拎着书箱住进王家外宅之后,半年来悉心调理,选了三个有天分的学生,点拨着他们都过了院试,接下来就是要应乡试、会试了,若是王家三子能过了会试,可想而知,他下一处馆的价格只有更高。因此,他也是日夜操练不怠,把几个学生折磨得哀哀叫苦,看到卷子就腿肚子转筋——恰如赵夫子自己上课时对微积分卷子的反应。
“夫子用茶。”
小书童送来一壶清茗,是姑苏人爱喝的明前龙井,又有四色小点,其中一味居然是加了奶油的小蛋糕,可见王家照应得多么精心了。赵夫子微微点了点头,见三个学生都低头做起卷子来,也便从袖囊里抽出今早刚拿到的最新一期周报——对他这样去过买活军进修的书生来说,看周报属于是一种刚需,而且来回都是通过私盐队安排的船只,人头也熟悉了,早和私盐队会馆周围,专卖周报的跑腿说好了,新一期一到,立刻送来王家门房,因此他和几个学生拿到报纸的时机倒是一致。
炭笔在纸面上刷刷的响,抖开报纸,品一口清茗,细看着天下大小事,还有最后一栏的《徐侠客游记》,可以做个压阵,早间这一两个时辰,对赵夫子来说是最愉快的,所以每逢周报到货,他必定要安排小考,几乎已成定局。时不时移开报纸,用警告的眼神扫过三个学生,让他们不要交头接耳,彰显师道权威,这也是赵夫子的一大乐事。
不过,今日的《买活周报》,就不像是往日那样令人愉快了,赵夫子不似他那几个年少轻狂的学生,家中诸事不管,遇事只求热闹,便是谈着‘砍头令’,多少也带了些噱笑的味道,因他们深信这刀是砍不到自己头上的,但赵夫子年岁长些,于世情上浸淫多年,自然也有一番家业,见到这样耸动的文章,如何能不大惊失色?
赵家虽说不是巨富,但族中也有产业,否则如何能供得起赵夫子读书?凡是有些产业的人,哪怕起家清白,见了这篇报道都不会能笑得出来的,甚至看着王妃受死时那简单的描述,也觉得毛骨悚然,心下狂跳不已,暗道,“不得了!不得了!谁家还没几个仇人了?这规定一出,岂不是大兴构陷诬告之风?正所谓三人成虎,只要找三个明面上不相干的人合伙出来指认,便可将一个大族害得家破人亡——买活军难道看不破这一层吗?我看,他们是连装都懒得装了……横竖敏朝这里的富裕人家,按他们的说法全是剥削阶级,现成的罪过……这是摊开来要洗劫吃人了!”
刚看完正文,心情便极是郁郁,只觉得前途灰暗、世道多舛,赵夫子连学生也懒得管了,默默用了一盏茶,这才去看右下角附着的《谢听话的一封信》,才看了几行,他有一口气方才是吐了出来:还好,原不是告了就受的,到底还要实证相佐!就说嘛,买活军怎会冤枉本分实在的人家!
谢听话此人,按赵夫子本心来说,自然不算是什么正人君子——出面告发宗族,本就是落井下石的忌讳之事,更不说他告发的还是亲父、嫡母与长兄,在礼法上来说,长辈德行有亏,为人子女的也只有默默忍受,设法周全,这样公然首告,还改了姓名,取了‘谢听话’这样的名字,可见其人所言哪怕不假,也必定是个毫无气节的奸佞小人。
尤其按文章中所说,买活军的一贯做法,以及延平郡王年纪,其母年纪推测,谢听话年岁不大,又不曾得宠,也自然不会有从犯的嫌疑,二等罪犯,不过服役七八年而已,九年是最多了,如今刑期都已经过半了,还突然兴出这样的风波,导致买活军发了‘砍头令’,赵夫子心底对谢听话不免是十二万分的看不上,但却又不由也想:只怕是矿山的日子实在太苦,把原本好好的人儿风骨全都折磨没了,才有这样的事。
谢听话的信里,却是开宗明义,一开始便说了赵夫子心中的几处关节:先说诬告的疑虑,信中说道,‘诸位仁人君子,与邻居难免罅隙的,见了文章必定有无谓的担心,却是大可不必如此,六姐圣明,远在诸位想象之上,此次由我首告之罪,若不是寻来几方人证,又有尸骨为凭,也万万没有这样容易定罪,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只要不是屡出人命案子,一些邻里商户的纠纷,倒也没有那样容易就家破人亡了,买活军办案程序严格,更士更是谁的情面都不看,便是如此铁证如山的罪过,也将我审问了数次,言行举止深有法度,绝不会冤枉了一人。’
赵夫子一看,心底便是一宽了——说到底,他们家每年和佃户谈租子,少不得双方对垒,也有彼此闹事的,要说私下放债,年终追债,在富户中也是人之常情,但要说勒逼着债客卖儿鬻女,乃至年年闹出人命案子,那也是不能的。一府之中,这样目下无尘胆大妄为的架势人家也不会多,否则城里乱成什么样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