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218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草原上虽然遍地青绿,但能吃的菜的确是不多的,这些都是草原上非常普遍的症状,甚至在茶叶贸易之前,情况还要更严重,解不出大溲的中老年人到处都是,死于这个疾病的也不在少数,茶叶是鞑靼人无论如何也离不开的东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茶叶可以刺激肠胃的蠕动,让人们可以排出脏污来。
“如果菜吃得足够多的话,那不吃茶也是可以的。”巴图尔向大家介绍,“干菜、酸菜、腌菜,大家回去时都买上一些,罐头太贵了,这些多少也比没有要强!”
那日松不失时机地补充了一句,“也可以让留下来种地的人,多种一些菜蔬做成腌菜!”
不过,牧民们并没有怀疑巴图尔卖货的疑虑,他们是发自内心的信服巴图尔兄弟们,哪怕就连牵挂着家人的娜仁,也立刻在心底记下了要买的东西,诺恩的母亲死之前,就曾经对她说过,“我的日子不多了,现在我的粪便都像是羊粪蛋一样,我的身体已经不中用了。”——她觉得老母亲的死,或许和吃不到菜也有一定的关系。
除了在船上的吃喝之外,巴图尔还说了许多许多有趣的事情,南洋的蛇——他见到最大的蛇有两个人高,可以盘缠在一个人身上,舞蛇人伸出两条手臂,蛇从一只手腕盘到另一只手腕,还能垂下一节尾巴。
“这样的蛇却居然很温顺!没有毒,也从来不吃人!国王有养蛇的习俗,一天能吃掉一只小乳猪……”
南洋的人很少吃羊肉,也没有太多的大牲畜,那里的居民和野兽体型都比较小,也比较瘦,“我们鞑靼的摔跤手,在南洋发挥不出一半的实力,太热了,只有干瘦干瘦的人更能适应,买活军里很多北方人,在南洋比南方人更容易生病。”
这样截然不同而又处处相同的地方,让人太着迷了,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食物,可又是同样的生活方式——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海边就打鱼,在山里就打猎。也有蛇,也有老鹰,巴图尔只在南洋呆了半年,就因为生病而返程了,但是他在南洋见到了体型极大的老鹰——“吕宋鹰!它们过海来捕猎了!”
吕宋鹰彻底地点燃了人们的热情,草原的子民没有不爱鹰的,他们比量着,想象着吕宋鹰的翼展,“比海东青和金雕要大得多了!”
“如果有一天能亲眼看看就好了……”不少人心里,一下就兴起了这样的念头,这是他们这辈子第一次想到离开草原,去陌生的地方游览,而且此时心中少了忐忑——巴图尔也说了,他生病是少数现象,很多北方人也逐渐适应了南洋的气候,在那里生活得很好。
只是去看一看,坐坐船的话,应该也不是不行吧……
如果不是以战争为目的,而是以游览为目的出行的话,那当然可以了,只是牧民们对于这样的思维方式还有些陌生罢了,但是,他们觉得这样想也没什么不好的——草原的子民一向善于随机应变,因为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变化。
篝火一直燃烧到了深夜,就连天上的星星也开始黯淡时,人们这才依依不舍地散去,回毡包时,他们还在不断地谈论着今天得到的新知。“吕宋鹰……不知道会不会飞来草原捕食呢……”
“蔬菜罐头到底多贵啊?”
巴图尔这里,也终于有了一点时间,和那日松两兄弟一起,一脚深一脚浅地往他们的房子里走去——鞑靼人住毡包是没有办法,他们不傻,现在那日松家里算是在边市半定居了,肯定会给自己建一套房子,也不会老住在毡包里。
“齐克奇不是第一个被袭击的牧民了。”
那日松也介绍着边市最近的情况,以及摆在眼前最大的威胁。“我们被马贼给盯上了——现在他们不敢来边市,因为这里人多,但等到牧民们卖完羊毛,走得差不多了,边市这里就不好说了!
林丹汗和仁钦台吉不敢来延绥镇找事,延绥镇的官兵也对我们客客气气,但是,这还不够,因为他们只是客气,并没有来保护我们,钻到空子的马贼们,盯着我们,就像是苍鹰盯着鲜肉,他们会接连不断地过来找事情的。”
随着边市的规模不断扩大,那日松的担忧也日益增强,此时,他哪里还有当时和虎福寿对峙的强硬,反而把他当成了自己最大的靠山,他求助一样地望着虎福寿,“巴图尔,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呢?”
虎福寿沉稳而又爽朗的一笑,“放心吧!”
“你担心的事,智慧的参谋部早就有了预料,我在云县一直等到六姐回来,这才动身快马加鞭地往边关赶,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他拍了拍那日松的肩膀,胸有成竹地说,“买活军不需要任何人的保护,我们的好日子全靠自己——这群马贼,他们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今年秋天,我们把马贼剿灭,让希拉穆仁的牧人们,能安心过个好年!”
第433章 野外献餐
“呜呜呜——”
“呜————”
悠长的号角声在天边响起, 两支相向而行的队伍,还在极远处,就发现了穹庐边上那蚂蚁一般的小点,正向着自己的方向行来——在草原上, 没有道路, 人们靠星星和太阳辨别方向, 两支队伍相遇时, 只要看到彼此移动的速度,队伍的形状,就能大致分辨出到底是敌人还是朋友。
如果全是骏马组成的队伍,那么, 人们就要戒备起来了, 如果两支队伍都拖着马车,一辆接一辆, 赶着羊群,狗儿前后跑动着维持方向,那么,不论出身的部族如何, 彼此一下就很友好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不管勇士再善战,再嗜血,车辆辎重也会是他的拖累, 而且,拖家带口的车队里往往会有宝贵的孩子,牧民们的孩子成丁不容易,谁也不愿把孩子卷进争斗之中。
哪怕彼此有深仇大恨, 互相攻伐抢掠时,鞑靼人也很少会对孩子下手,这都是古老的祖先流传下来的智慧,就像是捕猎,鞑靼人从来不杀揣崽子的母兽,也不捕杀在河上取食的水鸟,他们和大自然维持着微妙的平衡,从大自然那里索取一些,但不拿走全部——这份智慧也传递到了部族之间门的摩擦中。
不过,这两支队伍,对彼此是很放心的,因为其中一支队伍骄傲地打着仁钦台吉的旗纛——草原人重旗帜,希拉穆仁草原的鞑靼人,每月还会祭祀旗台,有些身份的鞑靼人,出行时都会带上自己特有的旗帜,悬挂在毡包绳索之上,或者挂在毡包内部,作为身份的象征。行路时,如果队伍够长,领路官也会用长旗配合号角,下达简单的指令:扎营、拔营、敌袭等等。
作为希拉穆仁草原之主,仁钦台吉的旗纛,在这一带还是没有马贼敢来招惹的,而且他们也的确人多势众,堆满了羊毛袋子的车辆就有上百辆,前后护送的骑士足有两三百人,这些可都是台吉帐下精锐的骑兵,他们中有些人的老家就在这一带,正好在前头指路,而远方的牧民们,见到了旗纛之后,便立刻欢喜起吹起了亲热的号角——这是帐下的牧民见到了自己的主子啦。
“满都拉图少爷,满都拉图少爷!”
很显然,这是从边市返回的一支牧民,他们带回了上好的土豆粉,白食倒是没有多少了,除了种羊以外,也没有什么可以宰杀的牲口,所以,他们就敬献上洁白的土豆粉,当作是见面的礼物。“少爷,尝尝汉人的土豆干粉——只需要停下一小会功夫,我们就能献上一顿美食啦!”
“这样的东西看着很不起眼,你们的孝敬倒是让人喜悦。”仁钦台吉长子满都拉图有些傲慢地唱了起来,和他帐下的熟人开始对歌了,“半年没来汉人的地头,边市可有了新的变化?”
鞑靼人的歌唱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善于唱歌的人,往往能在家庭中拥有稳固的地位,牧民中最能言善道的家庭成员站出来了,容光焕发地唱道,“半年不见大变样,边市就和少爷一样,半年的时间门变得越来越好,就像是少爷的身子骨,现在的边市那样广大,规模要赶得上延绥镇,汉人和鞑靼人在一处,有买活军的调停谁也不打架。”
满都拉图的身子骨,是这片草原上很有名的话题,鞑靼人不是没有壮汉,但少见胖子,除了大贵族家庭,谁家也养不成满都拉图的身形——胖得有三四个下巴了,连上马都吃力,而且,不知何时起,他常常头疼,甚至因此性情大变,比往常要暴虐得多。
不过,半年前春羊毛市时,满都拉图到边市来查看情况,顺便找汉人的大夫把了把脉——仁钦台吉身边也有懂得汉语的奴隶,他们偶然得到的报纸中,每一份都有讲述养生知识的版面,再加上买活军的天花疫苗,是去年开始草原上人人都在议论的东西,于是,买活军善于医学,这个印象也就很根深蒂固了。
满都拉图就是因为这一点,才自告奋勇,长途跋涉,从希拉穆仁草原的王帐,赶路七天,来到延绥这里的,当时的边市规模还不算太大,城内的医院也是刚开始建造,不过,大夫已经有了。他在边市经过诊断,确诊了高血压、高血脂,胆大的满都拉图,甚至还让大夫抽了一点他的血,在玻璃试管里,和身边瘦子随从进行比对。
“你瞧,你的血多浓,过一会儿就自己沉淀了——你看看,上头这白色的东西,全是你血里的油!”
两个玻璃管摆在一起,效果是很显然的,再加上动用了气囊做成的血压计,给满都拉图量了血压,数值和瘦子的差距依然很大。满都拉图不得不下定决心开始减肥了,他跟着医生开出的食谱吃了一段时间门,在边市住了半个月,就减掉了二十几斤。
从边市返回时,刚好和这次的牧民一家打了个照面,从那时候起,又过了半年时间门,满都拉图减掉了一百多斤,现在他看起来完全是鞑靼人常见的壮汉模样了,脾气也比从前好了不少,头疼病许久都没有发作了,甚至于,听到延绥镇边市的兴旺发达,巴图尔的大受欢迎,以及察哈尔草原、喀尔喀草原等地都有牧民过来,想要借种细毛羊这些消息时,满都拉图也只是挑了挑眉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