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衙后他肯定是要拜会老友,斟酌着该如何上本的。此事虽然令他极为愤怒,但张子赞什么年纪了?情绪和个人观点,并不能决定他最终在政治上表现出的态度和倾向,一切态度,都要看他的政治需要而定。
前夜下了一场大雪,昨日一日清扫,主街都已经把冰铲去,饶是如此,轿夫们还是要在官靴上绑好草绳防滑,轿子的速度也因此比夏秋要更慢得多——这也罢了,今日走了一段路,轿子居然停了下来,轿夫们还卸了力气,扶着轿子,让轿顶子插入烂唧唧的雪泥地里——这是一时半会走不了了,为了省力才会这样停下来。
张子赞敲了敲轿壁,长随老刘忙过来隔着棉布窗褥说道,“是前头堵了,老爷稍安,已派小厮儿前去打探了。”
这京城交通,本来也是老大难了,就是大晴天也经常堵车的,主要是因为路烂难行,修整得又怠慢,一条大路常常只有一半可用,如此,只要两辆马车对面撞在一起,就很容易堵上一街的人,这不是张子赞的尚书仪仗过去呵道就能解决的事情,必须要抬出身份来排解纠纷。
可京里贵胄众多,六部尚书虽是高官,脸面也不是处处有用。张子赞自侄子去买地出名以后,行事更加低调,总是以和为贵,老刘深知他的心意,并不立刻派出元随侍卫,而是以小厮打探消息。过了片刻,便来回报道,“老爷,倒不是什么高官车马相撞,而是一群百姓正在闹事。”
说到此处时,大概是因为人群移动的关系,繁杂脚步声,伴着一阵嚷叫声也是逐渐靠近,人群中有人领头喊道,“女娘做工不丢人!女娘离婚应当应分!”
“王妃离婚不丢人!王妃离婚应当应分!”
“女娘要读书!要识字!要做工!”
“王妃要读书!要识字!要做工!”
“使团伸张正义!”
“使团伸张正义!”
“谁不让我们读书做工,我们就不认谁做主!”
一人领喊,众人相合,这汹汹气势,连侍卫们都不敢直撄锋锐出面呵斥——侍卫们才几个人?双拳难敌四手,对着这上百人的队伍,怎敢随意挑衅?若是激起冲突,吃了乱拳打死,闹事者一哄而散,事后如何查找?说不得死了都是白死!
张子赞的神色越来越难看,老刘也不得不在哄闹声中提高了音量,有些吃力地说,“这些都是素日里由买活军来发煤养活的百姓们——他们怕使团被发落,不能再四处发煤了,自己要被冻死,因此自发团结起来,到处呼喊,要为王妃离婚壮声势,证明使团这么做,不但没有错,反而是伸张正义、拨乱反正的大好事儿!”
“谁不让我女娘读书做工,我们就不认谁做主!”
乱哄哄的叫嚷声,从轿子边潮水一样,由小渐大,由大渐小,最终化为了街巷余音,这帮无业的狂徒,甚至还有些好奇地敲打轿壁,询问着轿中人的身份,好在彼此并未冲突起来,很快便被侍卫喝走,哩哩啦啦大概过了一盏茶功夫,前头街面的车马开始流动,一街上嗡嗡之声,都在议论这帮人,“到处都是……我早上从北城来,那处也在喊……”
“大年下的怎么这样裹乱!”
“是了,兄台,你可知道,这王妃离婚案内中的文章——”
不用多说,如今城中不分贵贱贫富,谈论的自然都是王妃离婚案了,轿内张子赞捏着眉心,头痛欲裂,只觉得每句话都像是一把刀一样攒着他的心:一夜的功夫,这就到处组织起人来了?这是要把京城闹得大乱?还说这不是买活军的作为?!一般的百姓哪有这样的能耐,这么快就把人手给撒开去,口号给想出来?!
但是,和之前的愤怒、屈辱相比,在亲耳见证了这么多人聚集喊话之后,张尚书心里,怒气之外,也不禁悄然泛起了一丝恐惧:这样大的阵仗,买活军到底想要干什么?难道,难道他们真打算全面撕毁协议,一举吞并京城不成?!
第482章 皇帝的牺牲
“城中百姓,其中由买活军数日发煤养活的约有数千户、万余人,都是若无慈善煤便极可能冻饿而死的,今冬天气严寒,城中煤炭用量大增,售价比去年上涨近五成,用不起煤的人家比往年要多太多了。这些百姓看到揭贴之后,意识到买活军极有可能受到此案连累,心中无不惴惴。
再加上买活军发煤时,总是在里坊中寻找好强晓事,读书认字的女子,作为辅助,传唱歌谣。如此,百姓们便自然以这些女子为首,开始商议对策。”
“此时跟随买活军南下并不现实,今年天气太冷,连天港都已经上冻半个月了,什么时候解冻还不好说,便是解冻,百姓们也不可能都乘海船南下,大多数时候,南下迁徙,都是妇孺老人坐船,壮丁要组织在一起步行,天气这么冷,徒步行走是要死人的,就连被褥衣衫都置办不起,这笔账再愚钝的人也会算,因此,百姓们都知道自己今冬不想冻死的话,便只能阻止朝廷为买活军使团定罪。”
于是,也就有了这些百姓们在各处宣扬离婚自由,宣扬买式婚姻观、妇女做工识字的行为。赌的就是一个法不责众,光是靠买活军过冬的就有一万多人,还有一些好事帮闲,又或者本就被买地思想侵蚀蛊惑的年轻人,他们虽然衣食无忧,但也跟着奔走起来,甚至还有免费供给热水热食,为这些民众帮忙的。
“二万余人,若是都捉拿下狱,哪有这样的地方和人手?若是还有买活军使团在内呼应搅和,后果不堪设想!虽然使团在城内不过二百余人,且还有男有女,并非都是兵员,但买地的船只,在海上昼夜不停,又有千里法螺呼应,每年运送辽饷就是近百余航次,现在东江岛上随时都有五艘以上的大快帆船,倘其收到消息之后,向东江军借兵,入渤海进天港靠岸,又当何如?宁锦一线的守军走陆路南下,速度绝对不及买地的船只!只要被他们赶在前头,就靠京营……”
“京营可还堪一战?”
温暖如春的书房内,此时里里外外,挤挤挨挨,或坐或站,安排了十几个大臣,雄国公也侥幸跻身其中,见皇帝的眼神落到他身上,额前不由得冒出汗来,讪笑着上前跪下道,“愧回陛下的话,京营将士虽上下一心,将士用命,惭愧百年积弱,整顿未久,便是和建贼,也是有心打一打,但若说要对上买活军,恐怕还是……”
这已经是极度客气的说法了,实际上京营的情况众人心里有数:如今天下精兵,只在宁锦沿线,东江岛也算是一支偏师,此外还要再说的话,西南沿线因长期要处理边乱,也还算是有一支骁勇善战的地方兵力,除此以外,天下虽大,竟再无可用之兵了!
京营更是烂中之烂,从土木堡之变开始,京师大营的老底子便被打光了,一二百年下来,始终没有恢复元气,五军营、千营,徒有其表而已,神机营算是唯一还有一定战斗力的单位,但是,今年又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神机营,顾名思义便是操弄高精尖武器,也就是火器的兵营,若在往常,战斗力的确要高过其余城卫许多,但是,今年南城地动,王恭厂周围都炸成了废墟,到现在还没开始恢复药火生产,京里所有的药火储备,只剩下之前因皇帝下令,先行做样子搬迁去新址的少许存货了。
神机营无药火可用,其余京营人马,也就是比乞丐稍好一些,雄国公没法说出口,被田任丘点明了,他有些阴沉地说道,“五军营、千营甚至是神机营中不少士兵,因家计艰难,他们自己倒还好,家里人需要靠买活军赏煤过冬的不在少数,让他们去捉拿这些闹事百姓,岂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往好了说,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往坏了说,若是也跟着一起聒噪起来,后果怎堪设想?”
京城守卫,居然空虚至此,这不得不说是让人非常难堪的事情,大臣们脸色都不好看,叶首辅往下方看了一眼,便有一名中年官员会意而出,道,“臣请陛下派出亲军,维系城中秩序!”
敏朝这里,京城防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是包括了九城守卫、大营的京营系统,这是朝廷管辖的力量,便是皇帝也只能通过任命大营的统领来对京营施加影响,另一部分,则是在大营糜烂之后,逐渐发展出来的皇帝亲军。
这些亲军,战斗力肯定要高过大营一头,毕竟世道再怎么困苦也不会苦了自家豢养的鹰犬,再者亲军并无固定编制,裁撤扩编都要更灵活一些,通常来说,亲军都是太监统领,不过,在皇帝这里,九千岁下台后,是田任丘率领,他手里现在有大汉将军等锦衣卫编制的御前亲卫,还有皇帝用内库钱养着的亲军,其实他才是如今城中军权第一人。
便是如今的京营话事人雄国公,都要看他的脸色才能部署平乱的战略,叶首辅这话,看似是说给皇帝听,其实是希望田任丘能自告奋勇,出面为京城分忧。但田任丘却似乎充耳不闻,只是冷笑不语,皇帝盘坐在炕上,眼睛似闭非闭,半晌才道,“局面就是现在这个局面了,诸公素来贤能,当有以教我,我是虚怀若谷,只等诸公高见啊。”
这话似乎是夹枪带棒,阴阳怪气,但众臣还有什么好回的?朝中糜烂至此,总不能所有责任都推给皇帝,细究下来,朝廷无钱发煤周济给百姓过冬,是文官无用,京营没有战力,是武官无用,说起来谁都不清白。
如此便只能跪下请罪,吏部尚书周明卿脾气大,硬邦邦磕了几个头,便道,“京中无煤,是万事起因,西山近在咫尺,却因皇陵在侧始终不能开凿煤矿,以臣愚见,京中天气既然会逐年变冷,始终倚靠买活军发善心总不是长久之计,臣请陛下首肯,加凿西山煤矿!”
好哇,这就是硬点子,你不是说无煤吗?那我就告诉你京中为何无煤:距离京里最近的西山煤矿,储量丰富,而且论成本绝对比用山阴的煤、买活军的煤都还要更便宜,毕竟运输成本是摆在这里的低。
但正因为皇陵选在了西山,这里的煤矿开采一直受到严格限制,怕的就是坏了皇陵的风水!你要煤给百姓们去下发,那就看你在不在乎你家祖坟的风水局了!
“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