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262节(1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码头上自然也有人来接黄老,还有同舟的亲友,这时候都是走避,只有自家的亲眷,还护着黄老,在叫骂声中回了黄宅,一句话也不敢回嘴,众女却仍不散去,还拿喇叭在外大声奚落,大有‘你不许我杀人,总许我骂人’的痞劲,似乎总要出了这口气才好。所说话语,更是精彩纷呈,先还在问,到底是买的可耻,还是卖得可耻,后又有本地的伎女加入进来,问道,“府衙也有我的座上客,是黄老你的好友,怎么不见黄老你和他割席断交?”
又有人笑道,“瞧不起我们做表子的,如何还来喝我们的花魁酒,如何还瞧我们这些下贱坯子?黄老爷,那年您被刘州曹拉来喝花酒,虽然直挺挺坐着,可还是瞧了我三眼,我还记得清清楚楚那,您敢说没有?怎么不把自己眼睛挖了去?”
这里谈到的花魁酒,算是万州模仿姑苏一带民俗而增设的东西,也是源远流长了,从糖时,繁华州县便有‘评花榜’之举,不过当时多是京城等数一数二地方才能操办起这样的盛事,到如今,姑苏风月繁盛之地,每每评花榜都有大量文人骚客来凑热闹,大商贾居中一掷千金,为自己做名声,甚至连本地的官员都乐于参加,以为是一件雅事。
如今的才子,想要完全回避伎子所在的场合这是不现实的,便是中举人之后的鹿鸣宴,有些地方都有伎乐前来表演,即便黄老是个从不嫖宿的正经人,也经不起这样的挑剔啊。
随着本地伎子的逐渐加入,唾骂素材也因此更丰富了起来,还有人问道,“黄老,你骂我们伎子如此义正词严,怎么不管管你们家大哥儿,他取了私房钱来偷偷梳拢姐儿,也不见你骂他!我们该死,你们家大哥儿又如何?”
不论目的如何,黄老那番话是把这些伎女出身的女吏目往死里得罪了,这是不争的事实,众女也有出气的意思,大概也有立威的意思,拿着喇叭彼此接力,足足骂了黄老一个来时辰还不肯干休,更放下话道,“以后别出门了!见一次我骂一次!只会欺辱我们出来卖的有什么意思,不见你把出来买的人都绞断了那根小啾啾去!”
这骂得也可以说是扬眉吐气了,王小芸在人群后方,只冷眼看小张的神色,却越发肯定小张另有异志,只是没有真凭实据不好说穿而已。此时忽然听得黄宅内一阵骚动,众女还以为是要和她们比拼声量,忙更放大了喊骂。
乱糟糟过了一会,吱呀一声,院门被人猛地一拉,一个明眸皓齿的少女涨红了脸,冲出来叫道,“还叫什么叫呢?人都死了——我爹爹上吊,大哥一头撞死了,你们满意了吗?!”
这句话虽无喇叭加持,但却也清楚大声,屋外一圈女娘的叫骂声,看热闹百姓的嬉笑声顿时都为之一顿,众人面上都有惊容,似乎没想到这出闹剧,最后竟会如此收场,便连女娘们,也都没有想到,面面相觑,全都说不出话来。
那少女恶狠狠地盯着屋外众人,似乎要记住他们的面容,咬牙道,“我今倒还有一句话要送给你们,按你们说的,买的有罪,卖得反而光荣了?那你们来找我家的麻烦做什么?大嫖客都在州衙商铺里坐着呢,欺负我们家死读书人很有颜面么?到如今还不满意么?是不是要全家都死了,才合你们的心意?”
此女也是性烈,说到这里,倒退了几步,一头往墙角圆柱撞去,众人惊呼声中已是人事不省,面上鲜血长流,只见叙州女娘,纷纷退后,面上讪然则声不得,而看热闹的人群里,也自有万州本地妇女冲出来抱住她张罗施救,又有人对叙州人道,“够了吧,都这样了还不走吗?”
哪想得到黄举人气性这么大,竟真死了,他儿女也不逊色,一个撞死了还有第二个,三条人命洗刷之下,没理的反而变成了叙州人,万州百姓的语气,虽然还说不上是凶恶愤懑,但疏离之意却是昭然若揭,万州这边,杨玉梁好容易培养出的一些好感,转眼间又被她们给败光了。
王小芸在人群后方,先也是惊讶得说不出话来,随后心头又涌出了一股极为复杂的情绪,鄙薄伎女的黄举人死了,可她非但没有丝毫的痛快,反而感到加倍沉重,还有一股说不出的反感——就像是万州苦力的性命,从来都只是政治事件的筹码一样,伎女的道德地位,似乎也只是受政治手段操纵的一个假议题,大多数人的情绪,都被幕后的一双手操弄着左右。
这双手真的在乎她所愤慨的议题吗?
王小芸久久地凝视着人群中的小张,注视着她在震惊之中,嘴角那一丝隐秘的笑,忽然间,她似乎对于整个叙州帮的观感都产生了动摇和怀疑:是否出身越低的人越忠诚?是否叙州帮根本就是个不该存在的错误,其中根本就没有六姐真正的信徒。
她很想问小张,你还记得你做伎子时受的苦难吗?如果你记得,那你为何还能这样心安理得地利用这份苦难?你的最终目的,到底是要在世间消除这份苦难,还是说,只有把这份苦难施加给别人,你才能得到满足?
第515章 女特科开考!
春三月, 天气逐渐和暖,北方漫长而又让人痛苦绝望的冬天, 终于眼见着只余下一点尾声了——正所谓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燕来,到了三月初,已经是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的好时候, 穷困人家也可以松一口气:天气要暖热起来了, 总算不必再担心着冻死人啦!
这会儿,天也亮得早了,往昔五更末尾, 天都还是漆黑的, 这会儿大概五更正(凌晨四点), 天就有了一丝亮影子, 等到五更末时,天色已然大亮,贡院门口也早热闹了起来, 小贩们挑着担,天还没亮就从家里赶出来,这会儿安置好了家当,烧热了活, 清了清嗓子开始招呼前来陪考的家人们了, “来个状元粿, 独占鳌头,考个女状元!”
“新鲜下锅的热馄饨,入场前来一碗身上也暖和!”
“算盘, 谁家还缺算盘的?这可好不了,我们家的好算盘,特科状元郎都有两把盘玩的!”
“炭笔、馒头干来,草稿纸可都买好了?我家的馒头干擦炭笔不掉一点儿渣!”
五花八门的招呼声,可比一般走街串巷的小贩要复杂得多,叫卖的也都是在外少见的商品——别的不说,光是这炭笔,那就只有考特科的学生会正大光明地用它。
为何呢?因为用炭笔写久了,毛笔字就写得不好了,这两种笔的笔锋不一样,所以那些正科的书生,平时对于炭笔是避如蛇蝎的,只有偶然留便条时才会用炭笔,这意思和眉笔也差不多。
真正贡院边上卖炭笔的,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呢?是开了特科之后,特科的试卷允许考生用炭笔打草稿,作答也可以用买地出的羽毛笔,或者是更名贵的钢笔。
当然,愿意用毛笔作答也是可以的,除了卷面整洁之外,书法并不挑剔——特科的试卷要能看出什么书法来,那就有鬼了,尤其是数学试卷,很多时候全是数字、符号,追求的就是写得清楚,所以用笔可以多样化,甚至也不誊抄,而是原卷送给考官批改,这都是和正科不同的地方。
今日这女特科,和男特科还有更不同的地方——女学生们是不脱衣搜身的,从宫中调来的胖大宫女们,和老嬷嬷们,中人们站在一起,板着一张脸,只是略微查看一下携带的书箱便让她们进去了,没有男子科考那特色的解衣项目:在这春寒料峭的季节,赏看平日里衣冠楚楚的举人老爷们,在长街上公然解衣,又被人细搜衣履,连头发都要解开了,以至于披头散发、赤身**,往常这可是贡院开考时的一景呢。
但是,女特科这里,这样的搜捡便一概免去了,理由也相当的简单,和考卷不用誊抄是一致的,那就是特科的考卷,全是所谓的‘客观题’,有标准答案,选择题、填空题这种,是否给分完全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只有应用题的解答,是稍微可以衡量得分的,但标准卷中,对于应用题的答案,也是给出了加分点和扣分点。
每一个被录取的学生,其卷面都要经得起验算——这和是否黜落某份八股文卷不同,后者是可以辩论的东西,因为标准是完全唯心的,但对特科的卷子来说,根本就不存在特殊的照应,因为标准完全是唯物的,一切以标准卷为主,考官的个人意志,也因此被弱化到了极点,以至于他们会不会因为字迹而确认考生的身份,都成了无关紧要的事情了。
至于说夹带小抄什么的,在特科的考卷中也完全是无关紧要的,特科的考试以理科为主,甚至还可带算盘进入,还能公然带教材进去做参考书,因为这些卷子考察的知识,你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会的人,不看教科书也明白考察的知识点,可以从容做题,不会的人,教科书翻烂了也还是不会,倘若能现从教材里学会什么,那也是你合该考过——这便是你的本事。
只是,虽说有这样的区别,但头几年开特科时,还是按照千百年来的规矩,有这个搜捡小抄的步骤,为的是什么,似乎也不知晓,无非四个字:萧规曹随。又或者算成‘因循守旧’也可,总之,朝廷的规矩之古板,从这件事上便可见一斑了。
直到今日女特科开考,要顾虑到女子体面,且特科脱衣搜捡的确没有意义,也怕引来众人看热闹围观,倒闹得不堪,这才有主考官向上奏本,把这条规矩给减免了去,男特科反而因此沾光,他们是和女特科一块考的,也就免去了这一遭儿,得以衣衫完整地走进考场之中,当晚甚至还能回家歇宿,第二日再去考后头的科目——这不过夜的待遇,也是这一科跟着女考生一起到来的改动,为的是什么考量,那就不得而知了。
大抵地说,也还是因为考试形式的区别吧,正科考生,最重要的就是一道八股文的题目,为了这道题,他们要酝酿数日,中间自然是不能回家的,一回家就可以找外援来参谋,但特科这里,和童生试更像,一日一科,当日的考试,黎明入场,巳时正发卷子,日暮前必须交卷出来,天黑不掌烛,这一科考完之后,第二日是全新的一科,就算有名师在侧,也提供不了一点帮助,其实的确没有必要在考场中过夜。
因此,特科生是公认享福的,无须在那号子里苦捱,有道是‘袖手如神仙,往来彩云间,晨起拂轻雾,暮归带晚霞’,这打油诗据说便是某个考官,看了特科考生轻松自在的样子,有感于自己读书时在号子里考了多年数十场,方才脱离苦海的坎坷经历,脱口而出的赞叹。
与之对应的,还有一首打趣正科考生的顺口溜,也是他编的,所谓‘袖手如神仙——只有袖子了,往来彩云间——活气儿冒的,晨起拂轻雾——做饭烧炉子,暮归带晚霞——准是个臭号’!
所谓只有袖子,便是说科考入场,搜捡严格,要脱去全身衣物,只穿上下单薄里衣,让搜子来查看身上所穿的衣服——这时候倘若穿夹衣这是自讨苦吃,为了预防夹衣中混有小抄,搜子要把衣服剪开,内瓤全都掏出检查,这搜子又不是专业裁缝,还给你的时候很容易就出现衣不蔽体的情况,所谓只有袖子了,衣服都没了,那便是打趣正科搜捡的严格。
往来彩云间,冒的是活气儿,也是对应上一条,特科考生,穿着棉袄暖暖和和的,可正科考生因为只能穿单衣入场,三月里天气又是寒冷,倘若遇到倒春寒的天气,而又没有弃考,体弱一些的考生,呵气成浓雾,在号子里缓缓氤氲,可不真是活气儿聚成的彩云吗?还真有不少体弱的举子,考完出来大病一场,人都要没了的。说是活气儿冒的真一点不夸张。
至于晨起拂轻雾,这也是正科特有的现象,一住三日,他们不能总喝凉水,所以每日早上都要掏钱请巡场的送炭火过来,热饭喝水。但特科因为每日早出晚归,便不必在场内吃饭,吃完早饭进去,考完了出来即可。
最后一个臭号,也是特科不必消受的,特科考生少,大多人也不在考场中上厕所,尤其是女考生,因为不查夹带,还有自带小恭桶小痰盂的,也就不存在正科考试中,设在每条夹道尽头,和众人便溺大缸为邻的臭号了。这臭号的考生几乎都是必不中的,出去之后大病一场也是常有的事。特科能够避开这一点,着实是让正科的考生们又羨又妒,难怪以考官之尊,也做出这一首打油诗来促狭了。
便是京中不少人家,看到这特科的轻松自如,都是回家传说起来,道,“家有体弱的少爷小姐,还是让他们来考特科好些,考不中那便是不中了,总比考正科一般,下一次科场犹如脱一次皮来得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