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267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都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没什么太惊喜或者惊吓的地方,若有的话,也就是女科考卷的简易程度,还有王良妃的成绩了,王顺儿应该是这一次特科考试最大的赢家,谢双瑶认为她考榜眼是整个故事最精妙的地方,如果她考状元,所有人都会觉得是考官透题,就是因为她以很小的分差落在第一,围绕成绩这个细节的争论,会模糊掉焦点,舆论会从‘宫妃能不能考科举’,‘女人做吏目会不会太疯狂’,转变到‘成绩到底有没有问题’。这种巧妙的手段,虽然是小道,但很多时候却可以润滑着事态往策划者想要的方向去发展。
“要注意对王顺儿的专业教育和思想转换,但不要急着招揽她,可以在她的管理学专业知识获取方面尽量地给予帮助。”她给情报部门做了批示——现在招揽,是招揽不动的,也没必要招揽,让她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反而更好。
谢双瑶对于社会科学和卫生知识的传播是不遗余力的,如果王顺儿能摸索出当前生产力条件下的先进工业生产流程设计——只要比买地先进了一点点,那买地也可以跟着学习啊,信息的传播肯定是双向的,而且买地有对讲机,信息传播太有优势了,有时候,培养对手就相当于在培养自己,好处要比坏处多得多。
看这份报告时,她也有些小小的惊讶点,但大体情绪很平静,阅读的速度也很快,等到开始看叙州考察团、丰饶县考察团递交的报告时,谢双瑶就看得要仔细得多了,她不断在几份文本中切换翻阅,从不同的视角,拼凑出万州危机的前因后果,各方反应,留下的伏笔,百姓的诉求。看完了之后,又找出了丰饶县口岸的船运统计报表,对比了过去几个月的客运数据,和去年同期的对比,同时有几分诧异地得出了最终结论。
“从买地回流的百姓变多了……我们不再是人口净流入地了。”
“看来,事情和我预料的有了出入,现在敏地各处的主要矛盾,从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逐渐转化为本地百姓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和买活军扩张速度的缓慢,产生的激烈矛盾……”
原本,按照谢双瑶所设计的思想实验,买地拥有来自四百年后最先进的生产力,人民群众向先进生产力靠拢的欲.望将是非常强烈而自发性的,就像是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不论阶级、秉性,所有人都会本能地去往能让他们过向好日子的地方。
这就是‘时来天地皆同力’的感觉,买活军这里,主要矛盾将一直是不断前来的百姓和缓慢扩张的领土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同时也把在如今的气候条件下,更加不易治理的高难度国土暂时放到后面再处理,现阶段留给敏朝财政去解决,她开拓南洋,就是为了给这些源源不绝的人口,找一个在将来一一百年内,都相当宜人的去处。
这是一个简单的模型——谢双瑶通过开拓南洋得到的巨额利润,不断进行南洋基建,容纳更多的北方人口,同时用关税分润北方朝廷,让北方的统治得以延续,北方残留人口可以不断的生产新人口,其中的一部分,继续补充谢双瑶开拓南洋需要的人口空缺,另一部分则留在当地,持续华夏对当地的统治——
大多数疆土的开拓,都是这么实现的,最后这种模式能复制到什么时候停下还不好说,但至少把东南亚重新夯实为自古以来的一部分,应当是不成问题的。
谢双瑶在当时想不到有什么力量能阻碍这种模式的执行。但现在,曾经被上过无数次的那一课,又一次回到了她眼前:土著不是npc,经过教育的土著尤其不是npc,他们并不会完全地依照谢双瑶的支配行动,王朝不会坐以待毙,被买活军一轮轮的收割,彻底沦为人口工厂和采矿地,人民也不是鼠标右键点一点,就能完全按她的引导行动。
他们发觉,比起长途奔赴买地,背井离乡前往南洋,似乎还有更符合他们喜好的选择,那就是通过种种办法,汲取买地的新思想,学习买地的新知识,不再等待买地缓慢的扩张步伐,而是利用买地对于家乡那点可怜的援助,率先推翻敏朝官府那摇摇欲坠、聊胜于无的统治,不管掺了多少杂质也好,不管多么似是而非也罢,在他们的家乡,建立起全新的,效仿买地的制度——哪怕最终无法获得买地的承认,哪怕这期间要有多少的牺牲,但只要最终的结果,能让家乡的日子比从前好过上一星半点,那么,这一切就全然是值得的!
女特科,并非只是一个孤例,反而更像是过去这一年内,天下涌起的风云的一个总结,当买地使团还在担忧,女进士会否集体南下,让朝廷面上蒙羞,加剧和买地关系的紧张时,谢双瑶却似乎已经透过了重重的山峦,看到了那一张张或是稚嫩或是老成,或是开朗或是忧虑的面孔。
买地对于女子来说,诚然的确是一处乐土,但是……
她在杂乱的办公桌上,翻出了一份已经读过的报告——范佩瑶,千金堂的女东家,在南洋也承包了一座矿山,这个小姑娘是让谢双瑶有些印象的,很机灵也很聪明,总能抓住一切机会做‘最正确的事’,她递送了一份详尽的工作报告,尽力地再现了山阴的局势,山阴煤矿对于买地的意义……她已经迫不及待地先动身去敏了,这是一个最标准的买式女娘,也是买地迸发出的火星,她回去,是为了在买地获得更好的前程,她要用家乡的煤矿铺垫起自己在买地步步高企的青云路,积累起雄厚的底蕴,她的野心,谢双瑶看得清清楚楚,她也觉得很有意思。
这是很快就会再回来的,还有很多人,她们或许是本该来的,但现在却没有来,或许是已经解脱了的,但现在却又回去,买地似乎失去了一小股应有的火苗,但是,星星之火却随着它的燃烧不断地飞溅出来,在天下的土壤间,把神州大地逐渐染上了烽烟。让天下的局势,首次脱离了谢双瑶的预料,似乎往着更复杂,更混乱,更多重的博弈混沌中飞速地演化而去。
有些失控了……
谢双瑶想,她望着一个个应该汇聚在她麾下,却漫天飞舞,不再那样拥有规律的人名,好像望见了无穷无尽的野心、私欲、理想和算计,这些火星背后,跟着一条长长的丝线,是他们从买地拉出的脐带,牵连着买地源源不绝提供的养分,他们正急于将这脐带接到敏地的国土之上——这固然是最纯粹的家国情怀,但或许,毫不讳言地,他们也能从中汲取到在买地所不能得到的好处。
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或许此刻他们还不敢想得这么远,或许现在,他们只是个小小的,毫无根基的,只是撞了大运的女特进士,只是一个在叙州府,在万州,在巴州在夷陵,刚刚走下客舟的买地留学生,他们目前只想着把自己的家乡变得更好一些,更像是云县、临城县一些,只有这么一点儿卑微的希望。
但,久而久之……
他们会不会也兴起逐鹿中原之志呢?
谢双瑶又该如何应对呢?
第524章 卫妮儿的气性
“这就走了啊?”
“这就动身了, 大娘保重啊!”
“你们路上可当心——放心吧,这屋子我们院子都说定了,给你们留着, 若是外头不好了随时回来——不管怎么样的,安顿下来也给咱报个信!咱们院子里小安儿现在就在城门口扛活呢, 你托人送个口信, 再没送不到的, 也好叫我们放心!”
“多谢诸位想着了!这么多年的邻里, 也和亲人一般,深情厚谊感谢不尽!——我屋里还有些柴,就在窗下,大家给我略留几天, 等我们五六天内,通州上船了再说——”若是走得不顺利,人还回来,这柴火便还能派上用场,若去了买地, 这柴火和屋子,也就归大杂院内众人分去了, 说是给留着,这话轻易是听信不得的。
“那是自然的!刘一, 照顾好你娘和你妹妹!”
“你娘这些年也是不容易!到了南边,给她找个好人家, 再走一步罢!”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每每到了春天,便是行人上路的好时节, 京城垂柳也恰到好处地萌发了新芽,丝丝绿意缭绕枝头,被乡亲们系在了行人腰间,刘一一行人雇了一头驴子,此时已经驼着刘母和刘小妹走到了巷子前头,刘一和依依不舍的邻居们再三道别,最终脚步轻快地跑向了驴倌,“走罢,绕西面儿出城,我还有个姐姐,对我一向照顾有加,要走了得过去道个别。”
驴倌儿嘴里发出了嘚嘚的吆喝声,驴子呱嗒、呱嗒地走动了起来,蹄子在黄土路上敲出沉闷的声音,被它遮挡的地儿,也传来了爽朗的笑声,“姐姐是不是说我啊?不用过去了,小刘一,我来送你啦!”
“队长?!”
刘一又惊又喜,连刘母也一下激动了起来,要抱着孩子下驴给恩人磕头,大家彼此客气了好一会,才免去了这繁琐的礼节,卫妮儿把手里的包袱递给刘一,“给你准备了些路菜,还有些旅途得用的小东西,到了买地常给我来信——就给我家里写信便行了,他们会转寄的。”
这样说,是因为卫妮儿已经要做去外地赴任的准备了,现在朝廷对于这批特进士的任命,陆续已经下来了,确实是依照奏章的建议,要在各地开设特科学校,其中京城最大的一所,便由王良妃负责,同时听说天子还有意把王娘娘派到买地去进修,回来效仿买地,建设专门学校——总之,这一届的特进士,几乎都要投身在特科教育的领域,这已经是确定的事情了。
自古以来,想要留京对进士来说都不容易,要么家里关系硬,要么自己成绩考的好,卫妮儿两边不沾,去外地任职几乎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刘一虽然知道,她一向是主意正,恐怕不会听自己的规劝,但还是忍不住说道,“队长,其实现在也还来得及——你也不算显眼,家里人口又少,三亲六戚往来得也不算太密,不如就和我们一船南下……张老师很记得你呢!你请她写一封信,到了南面,靠政策未必没有更好的工作……”
其实上回,两人也有谈到此事,只是那时候事情还没完全确定,时机场合也都不对,也就没有深谈。经过这段时日的发酵,局面逐渐明朗,敏地对于这批女特进士的任用,这是摆在明面上的,私下里,这批女特进士多少也都听说了买地对她们的优待——虽然过去之后,不能立刻就当吏目,但既然经过了考试的甄别,那么买地的衙门也认为她们是有潜质的,愿意资助她们的食宿,让她们在学校中免费读书三年,读完了之后,考吏目也好,考专门学校也罢,都悉听尊便,就是要回京城,买地也绝不会阻拦。
这个优待,是买地给所有女进士的基础条件,像是卫妮儿这样,虽然成绩平平,但过往和使馆的关系比较密切,能力也受到肯定的,自然会得到更明确一些的许诺,也有若干女进士确实婉拒了衙门的任命,托病回老家养着,其实私下是往买地去的,卫妮儿影影绰绰也是听说了一些。
其实,刘一说得不错,她家的条件确实是很适于南下的,没那么多亲戚牵绊,自个儿也并不显眼,托个病去读书,不行了再回来,也都留有余地。这对她来说似乎是更好一些的出路——至少,刘一是这样认为的,一样是要出京,比起去保州府,去南面不是更好得多吗?就是一样在南面打零工当乞丐,日子也比在这苦寒的北方惬意得多了!
他是这样想的,稍微一有条件,也就立刻筹措起了去南面的行程——现在要搭免费的船南下,得排队不知多久,因为天港的海船,去南面去运着货的,搭人的不多,且毕竟京畿一带,买活军是承诺过不主动招人南下的,在天港不能那么高调。许多人都是设法搭船去莱芜,自莱芜分男女,成年男丁沿海走‘活路’南下,老弱妇孺在船上,开开停停和他们伴着走,沿路运输补给。
这条从山阳到武林的‘活路’,沿路上不知盘活了多少村落城镇,现在这些城镇的日子,都比从前好过得多了。到了武林之后,人们再分批乘船,或者直接去鸡笼岛,或者去南洋,一切听凭买地的安排——由于地势的关系,浙南闽北多山,现在南下搬迁的大部分人口,早已不在闽北中转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