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到了南澳岛之后,他发现年轻人实际上是被骗来的敏地官民,也就立刻改变了主意,把人和船引来了鸡笼岛,这么说谢双瑶还得给他一点表彰呢!
而庄将军的口供和诉求就都很复杂了,他辩称自己是来招降李魁芝的——这在他敏将的身份来说,也是完全合法合理的一件事,同时他去的是南澳岛,按和议的规定这也是敏朝的岛屿,无可指摘。但李魁芝骗了他,想要杀了他再吞没船只,把兵将掳掠为奴,去袋鼠地另立门户——
这个人还不知道李魁芝真的要去的是黄金地(谢双瑶也是从李魁芝心腹的情报中看到李魁芝真正的计划),而且他的脑子一定也不是特别好使,因为这一来好像在给李魁芝洗白:如果真的是来招降李魁芝的,那双方正在交战,被李魁芝杀人夺船不就是正当军事活动了吗?李魁芝完全可以辩解说事发突然,他派来通知上官的使者也迷路了,自己只能仓促,应对此事,那他就完全是一个好海军了。
至于刘阿弟、屈大胡子的口供,则是最真实的,他们仔细地说明了来龙去脉,应该没有什么保留:从庄将军炒作长须仙老案,借此想要吞没民船,而他们以为庄将军是要装假和买活军打一打,则将计就计,准备到时候临阵投向买活军,结果到南澳岛发现不对之后,冒险以屈大胡子名义诈胡,唬住了李魁芝。屈大胡子作为刚从羊城返回的船匠,也证实了长须仙老案的来龙去脉——这批人求活而已,应当是没有什么猫腻的,而且可以看作是买地的一个重要收获,造船业又来人才了。
这两人的口供,和李、庄的供述有矛盾的地方,但又并非完全矛盾。因为对于李、庄的谋划,他们作为局外人的供述是完全空白的,不过谢双瑶还不至于被场面话糊住眼,她的判断和情报局给的报告一致:其实就是李魁芝私下和庄将军的交易要买船,至于船的来路,按照现在通行的规矩这完全不归他管。
人的来路么,他也不用管,因为庄将军找来的必定全是敏人,而他也能做出卖身契来,那么,李魁芝就完全是善意第三方了,而且他买下这批人之后到底要做什么,完全是没有实证的,如果他大发善心,打算回买地把这些人都放了,只是取船呢?或者退一步说,如果他取了这批人后,自己返回鸡笼岛,让这批一直在南澳岛的手下,从外海直接绕到东瀛去虾夷地呢?
南澳、虾夷地都不是买活军的地盘,而且全都是人口买卖合法的地方——虾夷地目前唯一一座城是东瀛的,其余原住民阿伊努人,就谢双瑶的印象来说,作为小民族实在是很悲哀,没流传下来多少历史记载,但姑且可以推测人口买卖在他们那里也绝对不犯法,毕竟虾夷人有没有法律都不好说呢。总之,就这一行为来说,李魁芝的行为在发生地是完全合法的,而在买地,他的企图和最终决定的行为,该不该追责呢?
如果要追责,该追究他什么责任?作为主动投靠的十八芝,是否完全适用于活死人条款,限制李魁芝的离去?这全是扔给谢双瑶去决断的问题,且若说李魁芝案,就李魁芝的性质来说还更偏向于政治事件的话,这案件本身也揭开了空白地的一角:
敏、买的规矩,截然不同,互相抵触之处很多,有许多东西在敏地是合法而在买地是不合法的,反过来也是一样。就譬如说,敏人见官不跪是违法的,而买人见官不跪很正常,那么一个敏朝百姓来到买地,见官未跪,回到敏地后他该因此受罚吗?
倘若这个敏人百姓不受罚,那么,李魁芝在敏地合法合规收买人口,回到买地后该因此受罚吗?若不受罚,那谢双瑶可以看到这就是空子盛宴了,若要受罚,那好了,活死人想要走出买地去做生意,便立刻更加困难了起来,而倘若他们在敏地遇到了更加极端的情况呢?如果有什么行为在敏地是不做就违法,在买地却是做了就违法的呢?那该怎么办?
不能说这推测极端,因为法律就是要尽量地把所有情况都囊括在内,而且谢双瑶是翻看过《大诰》和《大敏律》的,她对敏朝法律的奇葩有充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谢双瑶意识到,买地的摊子已经逐渐大到她只能通过制度来调整统治细节了,而李魁芝案所折射出的则又是一个熟悉的抉择时刻:
敏地的法律是完全的属地原则,而买地的法律呢,该如何脚踏实地的在属地和属人中拿捏分寸,使执法成本能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又拥有良好的指导效果,并在最大限度上保护百姓行动的自由?
一个案子的结果,只能决定涉案者一时的喜乐,对于天下不计其数的百姓来说,其影响约等于无,这已经不是谢双瑶要考虑的重点了,她要考虑的,已经是规定、制度的调整——一个案子微不足道,但一条规定的变动,却能让天下百姓都因此悲欢离合,甚至于说是影响了一生的方向。
此时此刻,谢双瑶不能不感到指尖的羽毛笔,份量正在不断的加重:要治理一个扩大中的领土,所需要的素质和思考,又岂是三言两语间,便能道个分明的?
而更让人感到肩头担子沉重的,还是李魁芝所折射出的问题,其实仍是买地目前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中较小,甚至可以说是极小的一个,谢双瑶更多的心思,还是要用在思考以‘水攻大溪坳’为代表,在收服敬州时发生的一系列冲突事件,以及它所折射出的一个让人心惊的困局——
买活军,是否已有部分不可避免地掉落进了时代陷阱,并且难以挣脱,发生在敬州的战争,究竟是解放战争,还是争霸战争?
第636章 谢双瑶的地狱月(3)
要想掰扯明白这个问题, 首先应该给解放战争和争霸战争下一个定义,但似乎这两个概念,迄今还没有世界范围内的明确共识, 总之, 至少在谢双瑶这里,她认为,是否是解放战争,还是要和生产力挂钩——为解放被压抑的生产力而发生的战争, 可以被定义为解放战争, 而在现有生产力框架下,并不抱着改变生产关系目的, 只是为了扩大政权,统一、扩张国土而发生的战争,就可以认为是争霸战争。
当然了,这仅仅是最重要的区分而已,还有一些如影随形的细节,也算是跟随着谢双瑶这一代人成长起来的基本印象了:解放战争的道德标准往往是比较高的, 至少要遵守《日内瓦战俘公约》, 同时, 解放战争的目的是解放,战争只是手段而已, 所以时常会出现对敌人的转化,同时也伴随了对新思想的传播——但不像是宗教战争那样,完全以信奉宗教的派别来甄选战争对象。总的说来, 解放战争的底线要比争霸战争高得多, 这些标准虽然不能决定战争的性质, 但却也相当的重要。
至于争霸战争, 也不能说就是一种负面的战争,谢双瑶可以随意举出许多比争霸战争恶劣百倍的战争:劫掠战争,一方向另一方发动的,不以长久占有为目的,而是劫掠粮食、钱财的战争;宗教战争,华夏倒是少有,但欧罗巴那块老打,九次十字军东征的历史里,写满了暴行与罪恶,还有对文物残忍的摧残,宗教战争的大背景下,往往伴随着宗教象征物的建立和毁灭,一座座教堂在信徒的愚昧和血泪之下建起,又在士兵们盲目挥下的兵器中毁灭。
除此以外,还有报复型战争:目的并非是为了占有此处领土,甚至不是为了劫掠钱财粮食,而是为了尽量杀害敌方的所有有生力量,甚至包括了老弱妇孺——这也是区分本世代主流战争(义战)与非主流战争(不义之战)最重要的一点,是否把杀伤对象集中在敌军身上。如果能够做到仅杀伤敌军——对自我身份有明确认识的敌人,往往以成年男子为多。同时并不屠戮非参战者,不破坏当地生产,不掳掠百姓的口粮,并且对夺下来的地盘也能好好治理,那么完全可以认为是一场打得很好的争霸战争,甚至在某些时候会提升自己的风评,被认定为有争夺天下的资格,并非是一般的流寇、反贼。
毋庸讳言,如今这个时代,最主流的战争就是争霸战争,就像是敬州的一系列事件,死伤者众多,但至少死者都是有战斗力的成年男子居多,而且表现出了对买活军的一定敌意,可以被认为是买活军的敌军,那么从现在的舆论来说,就根本不用考虑舆论控制这种事,去担心百姓会谴责买活军的手段不道德——
有什么不道德的,兵者诡道也,只要是对敌军出击,而不是对百姓出手,手段再残忍也是应当应分的事情,事后不去滋扰地方,能够好好治理打下来的土地,那就是一场再正常不过的争霸战争,非常的符合这个时代的主流。甚至更进一步的去想的话,有些人还会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说,水攻大溪坳反而是值得称赞的,因为这一事件把死伤者完全局限在了‘敌军’身份上,而其余村寨的策略中不可避免的有许多妇孺因此而死,其实是把战争的受害者范围,从参与者身份扩大到了旁观者、协助者身份上。
死者五千算多吗?如果在争霸战争中一点儿也不算多,甚至还是杀得少了,在热.兵器成为主流,战争进入新的世代之前,冷.兵器世代的战争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尽量地杀伤敌方的有生力量,其原因非常的简单,谢双瑶沉浸到这个时代后没多久就完全明白了:冷.兵器对战力的加成还是比较有限的,比如说,假如空手士兵的战力是100,持械后他的战力最多翻到200、300——但很难超过1000。不管是用弓箭还是用长枪,一个人的体力最多也就杀死十个敌人就差不多了,体力、武器都会因此磨损,这
算是一个极限,大部分时候一次作战,一个士兵能杀死两三个敌人就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
如此一来,这个国家的战力总和,就可以简单地计算为士兵总数+兵器总数,士兵总数提供的战力可占到三成甚至一半,这是个很可观的数字了。不论是消灭器械还是消灭士兵,都可以对这个国家的战力进行削减。等到了热.兵器时代,设空手士兵战力为100的话,武器的战力,可能会爆到几万,甚至更过火的,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
若是这样的话,杀死敌人有生力量,对于总体战力的削减已经是无关紧要了/.52g.g,d./,这也是为何冷.兵器时代从来没有人喊着‘不杀俘’,到了近现代,杀俘才会成为一种丑闻,对于已经没有作战能力的俘虏来说,杀不杀影响已经不太大了,战胜方也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把战俘维持在自己的控制下,直到战争结束。
但是在冷.兵器时代,战争是没有这种退出机制的,俘虏被释放回去后,没有多久就可以卷土重来,想要运送回去当做奴隶,对粮草的消耗也是极高,很多时候想要结束战争就要尽可能的杀人,杀死对方军队的有生力量,一个将领的评价必须立足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虽然这句话里的词汇是新的,但道理其实并不新奇,无非实事求是而已。
就像是白起,他曾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在后世来看这简直是惊世骇俗的残忍,但这是因为他特别灭绝人性,以杀戮为乐吗?并非如此,而是在当时如果不杀俘,胜仗就等于是白打,甚至秦军还可能因缺粮哗变,导致此战由胜转败,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道德标准,从多年来的历史主流评价来看,白起与赵国之战仍然还属于争霸战争的范畴,他的行动是可接受的——这40万至少都是敌军,秦取胜之后,也的确正规治理了被攻下的土地。
虽然那已经是几千年前的事情了,但从战国至今,在买地之外的地方,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达到质变,争霸之战依然是如今天下主流的战争形式,那么,如果用争霸战争的标准去衡量买活军在敬州引发的一系列事件,那最该得到褒扬的是马千户,马千户出色地运用权术,让该死的人都死了,至于他们是怎么死的,死时是清醒还是糊涂,这完全是下一代生产力的问题,在争霸战争里追问这些都属于矫情的——这是战争,不是过家家,战争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杀死敌人,不波及妇孺已经是心慈手软的表现了。
但谢双瑶能就这样若无其事地接受吗?主流评价就代表了所有人的感受吗?事实也并非如此简单,在买地成长起来的金逢春,对于大溪坳事件就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因为她多少算是下一代生产力里成长起来的吏目了,或者说至少下一代生产力已经开始浸染她的精神世界,而曹蛟龙也表达了对这种战争的本能不适——争霸战争或许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但这不意味着大家就能毫无芥蒂地接受它,主流有时候并非代表大多数人的喜好,只代表了大部分人在生产限制情况下的博弈平衡。
这种博弈平衡体现在战争上,就是如今的底线了——正当的战争,是一场被局限在交战双方中的游戏,只要对游戏以外的百姓没有伤害,游戏内发生什么事,并不予以限制。所以,马千户的行为可以说符合主流,还在底线之上——但毕竟还是反人性的,总是会让人不那么愉快,熟悉战争的人往往会感到一种无奈,那就是虽然不喜欢,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一般人往往会视为是人生的无奈,但在谢双瑶来看这主要还是因为生产力的不足,底线这个东西,总是会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的。
就像是上古殷商时期,那时候吃人肉的花样还多到因此创造了不少汉字呢,比如说脯——这个词最早的意思就是风干的人肉,哪怕是糖前后,吃人肉充军粮的事情还时不时能听闻,甚至有黄巢那样用人
肉来流水线生产军粮的军队,但到了现在,哪怕没有买活军,很显然大多数军队没被逼到那份上也不会把人肉视为正当的军粮来源。
道德标准的改变,就是因为上古时代到现在,至少农业技术、种子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亩产量还是有所提高的——亩产量就是道德的底裤,亩产量有多高,底裤就能拉到多高。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道德,这东西实际上就是在现有生产力条件下,大家对于现实和幻想的一种妥协。
那么,谢双瑶这里就不得不思忖起来了:如果买地的亩产量和敏地没有明显差别,那她就根本没有得选,只能去打争霸战争的,这和她是否拥有港口金手指无关,一座港口在争霸天下中能起到的作用很大,却倘若不能提高低层生产力,又远远没有大到能让人追求奢侈道德的地步,谢双瑶只能随波逐流。
但,现在的问题是,买地的亩产量已经提上去了,可她好像还是穷得打不起解放战争,并且进入了一个怪圈——她不扩张,周围的环境就会倒逼她扩张,因为人人都想要买地的先进生产力,甚至如果她不扩张,还是在现有的领土境内玩微操,点教育积攒人才,外溢生产力就会帮助敌人变得更强大,更难拿下,比如闽西就是很好的例子,亩产量提上去了,宗族还吸着生产力的血,变得更强大起来,结果是闽西生产力虽然有所发展,但盘踞其上的老旧势力还是稳如泰山,让谢双瑶成了殚精竭虑给宗族打工的大冤种——从这个角度来说,严厉处理闽西宗族一点问题都没有,不处理她念头怎么通达?班是白加的吗?
但如果她扩张呢,就会立刻因为人力资源的窘迫,而不得不别无选择地去打争霸战争。就像是敬州之战,除了水攻大溪坳并不符合谢双瑶以及金逢春等老活死人的胃口,似乎说起来站不住脚之外,其实其余使者在各县治实施的手段也一样是站不住脚的,他们多通过挑拨、分化的策略,以设立罪寨为名,让人数众多的大寨火并,削弱地方势力,促成村寨主动分家迁徙——设立罪寨难道是什么很光荣的事情吗?对于被设立的罪寨来说,岂不也是飞来横祸?大多数村寨压根没有敬拜真老母教,却还要背这个黑锅,说出去买地难道很堂皇吗?
但是,这种手段的责任,是完全由使者们来背负吗?这肯定是不合理的,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句话并不是空话,使者们为何要采用这样的策略?因为他们就一个两个人,要去收服一座县,而且多是新兵,只能从过往人生经验中寻找手段,那无非就是这些——其实就算是金逢春去可能也是这些,最多她不会同意马千户水攻大溪坳,然后敬州州城的收复就宣告失败,买活军再费手脚罢了。
那么,为何参谋部要只派一两人去做使者呢?因为主持此战的将军胡三红只在这个方向拨给了这些兵力,兵力是严重不足的,而敌人是漫山遍野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想要多快好省的打下敬州那就只能这么来。而胡三红为什么只肯拨给这些兵力呢?肯定是因为她手里资源也不多,因为谢双瑶就只能挪出这些人来给她,胡三红还要挪出人手去打汕州、潮州,她也只能给这些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