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324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现在,之江道的织户,可能只有前些年的十分之二三了,百年来一向兴旺发达的之江织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就光是这两点,就已经足以让余姚这样的小县随之动荡不休了,更何况还有买地颁布的‘备案令’和‘招贤令’?更是对人口的流失带来了雪上加霜的影响?
原本,江南不似福建那样,生女多不举,主要就是因为纺织业和风月业——一个女孩儿,给她一口饭吃,养大了总不会亏本的,若是聪明伶俐,心灵手巧,那就去做织女,总能养活自己,若是清秀可人呢,那还更多了一条送人做养女,将来也不必埋首织机,只需要调弦拨琴,更轻松更体面的路走,家里要实在是过不下去时,一个女孩儿也总能卖得上价钱,颇算得上是一笔储备的资产——
这样的共识,就足以说明江南的风月业有多么发达了,可以说武林、姑苏、广陵这三个地方的表子,占了天下九分风流,这话实在不算是假的,细问天下各州府的当红花魁,师承总能追溯到江南来。可,就是这个行业,被买地这‘备案令’和‘招贤令’的组合拳,打的是最缓不过劲的。不管备案令在买地内部,被多少人诟病,但至少在这行业上,它起到了极好的作用——只要随便一想就知道了,买地的招贤令很明确是不歧视,甚至就是针对从业人员的,而这些养女只要逃走了一个,养她的勾栏、花楼哪还敢继续经营?是留在本地,等着被逮被判吗?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虽然票唱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生意,似乎永远也没有办法完全禁绝,但很显然,有组织的,公然的票唱,如果有一个强有力的官府愿意去阻止,还是能够非常见效的。仅仅是一纸公文,江南的风月业旦夕间几乎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现在,七里山塘冷落,秦淮画舫空置,运河一线,除了半掩门、暗门子这样,自做自的小本生意,还偶见维持之外,大老倌们几乎难寻一处可以放心寻欢作乐的所在,便是偶有一二可意的卖唱女、温柔的小倌儿,问起出身,多是北地南下,也不过是几个月功夫,再去光顾时便已经是不在了,甚至连行院本身都收歇了都不稀奇。
这部分从业的人口,究竟有多少呢?从来没人统计过,但强烈的感觉是,一旦少了他们,城镇陡然间就冷清了不少,夜里无人调弦,也没有灯下群伎招客那莺歌燕语的热闹景象,之江道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萧条下去,人口的减少就是最好的证明。与之伴随而来的,当然便是极大的混乱——人口的迁徙,本就是容易带来动荡的,更不说除了农户、工户还有这些风月户之外,便是留在江南的士人,他们的思想也正发生了剧烈的动荡了。
给皇帝送葬,固然是过激,但在此时此刻的江南,又不算是太石破天惊了,就黄德冰知道的,李秀才都不是第一个为敏朝发丧的生员了,在余姚之外,在这次的‘徒皇帝’事件之前,江南士林便已经涌现出不少声音,质疑朝廷——这倒也不算是太奇怪,要知道,江南在敏朝的统治之下,一向是较为特别的存在,虽然繁华,却和朝廷并非一心,立朝初期还曾倍受歧视,因其抵抗敏军最久也最坚决,江南的百姓,和朝廷是有仇的,再加上此处繁华,法度一向废弛,敏地成风的流民,归根溯源,便从江南始。甚至可以这么说,江南一向是充斥了‘法外狂徒’的地方,发出一二质疑朝廷的声音,又算得了什么呢?
原本在买活军崛起初期,是质疑朝廷,等到这几年来,江南士林里,颇有一批士子,旁观买地、敏朝两大道统的论战之后,竟开始鼓吹买地的道统,并以去买地游历过为荣,这些狂生,竟争相剃头,以学买为荣,按着买地的风潮穿衣打扮,简直是横行无忌!黄德冰去年去武林游学时,简直都不觉得自己在敏朝了——武林的百姓,做买式打扮的竟然超过了三成,到买地港口附近,更是高达九成,反而敏朝衣冠,成为了少数者,令人瞩目呢!
尊买抑敏、尊敏抑帝、尊儒抑敏买……等等复杂的思潮,在江南的生产受到极大冲击的同时,也在冲击着江南士人的舆论场,再加上这几年来,之江道的水旱灾害和瘟疫也并没有闲着,便还要加上这些灾难事件给予的冲击,在如此变化巨大的生活中,百姓们很容易便感到慌张失措,好像身边的一切都在剧烈变化,如今一天的功夫,变化足以抵得上从前的十年。
这种不安感,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让很多本来老实本分的百姓,转化为在街头巷尾闹事的地痞流氓,这些人再混杂着山阳道等北方流民,在步行迁徙去买时,不可避免留在本地的一些人口,便形成了黄德冰口中的‘山阳道盲流’——其实本地人也为数不少,只是基于乡情,被他掩去了而已。
这些人仗着州县巨变,秩序缺失,几乎无人有能力来管他们,从中渔利闹事,已成为余姚一患,只要有任何骚乱,便立刻出来趁火打劫,便如今日这事,李秀才一干狂生,乱闹了一通,自己是出气了,各回各家,但这帮地痞混在他们后头,或者是抢掠,或者是骚扰勒索,惹得胡同里叫声、哭喊声连连,黄家人在屋里听了,都是摇头,黄德冰怒气上涌,就要出去和他们讲讲道理,却被黄太太一把搂住,哭到,“我儿,我们家里不过凑个五六成年男子罢了,他们却是二三十人,最是心狠手辣的,咱们又无熟悉街坊帮衬,你拿什么和他们讲理?”
这话的确是这个道理,这条弄堂七八个院子,空置了几个,余下的全是新搬来的住户,素日里和邻居也很少往来。黄德冰不是一味逞能之辈,被母亲说得冷静了下来,等人都走远了,开门一看,弄堂里新搬来的人家里,妻儿正围着一个中年男子哀哭,操着外地口音,哭叫道,“不得了,打死人了,打死人了!”
众街坊此时也陆续开门出来,见了这般,都是叹息摇头,黄太太忙叫人上前帮忙照看,黄德冰怒道,“反了天了!竖子焉能如此!”
他一跺脚,下了决心,便回房略微收拾了几件行李,又取了二百多元的私蓄,和父亲交代了一声,道,“儿去武林几日,找个笔友盘桓,父亲不必担心,不几日就回。”
黄大人见他神色,便知不对,忙问道,“你做什么去?”
黄德冰咬着牙,一字字道,“这般乱象,总要有人负责,官府无能为力,百姓无法自救……儿就找个能管住他们的人去!便是买活军,也没有管杀不管埋的道理!”
第652章 太冲雄文
“哦, 什么?太冲先生来信了?”
已是农历十月,北地胡天只怕早已是冰天雪地, 福建道这里, 却也不过是从短袖变成了长袖圆领衫而已,甚至有些体壮的年轻人,中午打完球, 还要赤着臂膀,冲到附近的澡堂子里去, 快快地洗一把澡,再去上课上工呢。
这也是天气冷了, 若是夏天, 直接就在井边冲刷一下,哪怕是女子,蹲在井边, 冷水往短发上一浇,随便搓点肥皂在上头,也能把汗味儿洗去了, 再毫不避讳地拿毛巾伸到衣服里去, 揩揩腋下、肚皮, 脊背, 这便是她们对身体做出的唯一遮掩了,至于四肢, 那都是把袖子高高挽起, 直接冲洗的,压根就不怕路人的眼光——
实际上, 倒也没有多少人敢乱看的, 因为会在中午把握时间去运动的女娘, 可以想见自然是十分的强健,若是冒犯的眼神看得多了,说不准就要惹上事来,和对方的拳头打打招呼了——这还是小的,真要是敢打唿哨,开些带色的玩笑,惹恼了对面,揪了去见官,只要有二三见证愿意同去,惹上了官非,那得来不易的工作,可就未必能保住了。
这便是大都会的好处了,因为在此地立足的机会是难得的,因此需要格外的珍惜,百姓往往比较老实,更讲规矩,更懂法,民风也就自然总是比别处要开明些,在村镇的女娘,只怕还不会如此行事,而云县到了夏日,已经有些女娘在短背心之外,穿一件遮蔽不了什么的纱衫到处跑了,若是要干起活来,脱了纱衫,只穿着短背心的都有。
张天如虽然是个儒生,但也逐渐受到这股风气感染,打完球出来,便把背心甩在肩上,也不忙着穿上原本的衬衫,先去澡堂子里冲洗了一遭,又叫了广陵来的修脚匠人,给他修脚,顺便把刚才洗澡时就着水搓了几下的球衣,摊在炉子边上烘着——这是修脚匠自带的行头,如今天气渐冷,也就不摆在廊下了,而是挪到了休息区的竹椅附近来,使得屋内更加的暖和。
“先生,啊只修脚,可采耳,可剃头?肩膀捏一捏?”
修脚的脚师傅,咧着嘴,露着嘴里那几枚包银的假牙,殷勤地用还带了广陵口音的官话探问着,“茶吃一盏?大煮干丝也有的,八宝茶配着吃,甜滋滋,好味道来!”
“八宝茶不必了,陈皮里木饮子来一盏,再要两个晚橙!”
“好嘞,阿发,陈皮里木饮子,还要两个橙!”
这是个大豪客,脚师傅的态度更加殷勤了,先动手把躺椅放平,让张天如侧躺着,同时提起煤油灯,挂在张天如头顶上方,便从两口锅中较小的一口里,取出了滚烫的采耳勺来,在空气中微微甩动了几下,待得温度降了下来,这才仔细地为张天如挑起了耳朵,“官人,可疼痛?可痒?您这是个干耳朵。”
“干耳朵是好事,凡是油耳朵的人,都容易有狐臭……什么,你不信?那是生物课上老师闲谈间说的,仙界的认识,再真也没有了。”
张天如舒适地眯起眼,一边享受着脚师傅的服务,一边和他闲聊了起来——这门生意,在买地是逐渐兴发起来的,自然也是因为买地繁华,而江陵、姑苏日趋动荡,使得大量的匠人、百姓随着女娘一起南下的缘故。
很自然的,和从前一样,这些修脚师傅,包括剃头、按摩、搓澡师傅,都是依附于澡堂而生的,买地的澡堂虽然仍有严格的规定,不许挖掘浴池,只允许提供淋浴,但对于这些师傅,并不持排斥态度,反而大度地包容了下来,认为这是给人生路,与百姓也便宜的好事儿。
只是基于公众卫生的考虑,因此有些和别处不同的规定:因为害怕传播皮肤疾病,凡是采耳匠、修脚匠,都必须制备两套工具,还要有一个炉子,随时加热水,用一套就煮另一套,使得竹制的工具,保持煮沸消毒的状态,这样一来,脚气、鸡眼、耳脓这些疾病,虽不能说完全免于流传,但也可稍微降低一下风险了。
别的不说,采耳、理发、剃须这些东西,不是没有替代品,但脚师傅的出现,是引起了百姓们很大欢迎的,这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兴的行业,因为百姓们的脚往往都很需要修,越是干粗活的,脚底的老茧便越是容易形成困扰,只是从前,修脚这行当只在广陵那样的繁华地方,局限于能时常去泡泡浴池那样的殷实人家而已。
一座城市里,一二成是最顶尖的贵人,再有一二成是殷实人家——只有这三四成人,是能时常去澡堂子,找脚师傅修修脚的,至于其余那六七成的苦哈哈,不过是为了老爷们服务的罢了,有些病痛,除了忍耐以外,还能有什么办法?即便他们的脚是最需要修的,但他们配吗?
也就是在买活军这里,陈年的老茧可以打磨修建,锉到走路时不至于引起疼痛的地步,而鸡眼也不用只是忍耐了,可以去药铺开药来贴,再到澡堂来,请脚师傅设法将它挖掉,填上些药,试试看能否使其不再复发——别看仅仅是这样一件小事,在大家看来压根不值一提的,可一旦大部分人都进得起澡堂子,又有了一些空余的银钱,来对付身上的小毛病,引发的热潮可真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在云县这里,修脚师傅从数名到十数名,再到现在数百名,甚至可能上千名,这才是堪堪把大排长龙的场面给控制下来,但即便如此,这修脚师傅也是从早忙到晚,很少能有空闲的时候!
上千名修脚师傅,便是广陵最繁华的时候,能想象有这样的规模吗?只怕是没有的,虽说敏朝的州县,也有经营浴池的,繁华如广陵者,大浴池也有数十,小浴室更是不必多言,但小浴室可不会配修脚师傅,能有一二搓澡的便不错了,那数十浴池里,最多提供个数百师傅吧,余下的师傅从哪里来?
便是从培训班里来——这是张天如从专门学校得到的灵感,他认为这种临时开办的培训班,不但可解百姓的燃眉之急,也能在短时间内扩大行业规模,使得买地多一个活跃的营生行当,是官民两便又有很好利润的事情。他本来就是个好办班的人,从中也挣了不少钱,若不是这一阵子忙于‘庄氏夫妻互相告诉案’,成天开会吵架,用谢六姐的话说,搞‘头脑风暴’,实在无精力来搞这个,否则就这一波,估计几千两银子都未必不能挣到。
这里的损失,张天如算是暂且记在谢六姐身上了,不过这不妨碍他向官府上书,建议官府组织免费的培训班——他挣不到的钱,谁也别想挣到,如此,衙门里出钱,聘请大师傅用口述的方式,整理出了一本图文并茂的教科书,同时伴着一期教学班,在邻里间免费招募百姓作为练习对象,大概一个月的功夫,便速成了不少师傅,而这些学员夹杂着广陵来的老修脚匠,又被派遣到别的州县去,一个全新的修脚业,就这样在买地扎下根来,发扬光大。
可以想见,一两年内,或许哪怕是村中老农,也能花个三四文钱,时不时的找匠人来给自己磨磨足心的老茧了!就算这服务的质量,自然远远比不上广陵老师傅的精细,但毕竟是从无到有,而且价钱远比原本要便宜——这毕竟是比从前要好些了不是?
只要是百姓有了钱,还真怕他们花不出去吗?只怕是花钱的地方太多了,而这些花钱的地方,又能孳生出多少行业来,当真是无法细说的。就说这修脚师傅吧,从广陵来到此处,可算是跌进福窝里了,虽然同行多了,但却丝毫都不影响他的收入,甚至还比在广陵赚得更多——新入行的小师傅收四文钱、五文钱,有他们的客人,他这样的老师傅岂不就可以收个二三十文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