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330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土人这里则是更简单一些——汉人的节日,他们参与了,占人的节日,便也来邀请汉人们一道去城里玩。虽然去城里的一应花销是要自理的,但是,这不是土人小气,而是他们认识之中,汉人的情分在于‘邀请一起过节’,带来情感上的快乐,至于把自己的食物进行分享,在一些刚下山没多久的土人那里,既然是一个部落的,这种事就很自然,他们的私有观念,还不算很成熟,既不觉得把自己吃的东西无条件的送给林场的同事,需要什么回报,也不觉得吃一些同事的东西,是什么很值得一提的事情。
“去吧,去吧,我们一起走上四个小时就到城里啦!”
天才刚刚亮,他们就来吊脚楼下叫人了,叫的都是平时玩得好的汉人,女眷们事前既然也谈好了,此时便早有准备,一叫就起来了,放下梯子,爬下来把尿盆端去化粪池那里倒了,略事梳洗,大家在曙色中喝着刚出炉的大米粥,粥熬得浓浓的,还加了一点糯米,很能顶饿,因为是节日,中午这顿预备了大家都不在场子里吃,厨房昨日就蒸了大块大块的米糕,上头还点缀了一些红色的小花——这是用筷子蘸了红曲米调的水,在糕点上压出来的,在华夏,这是很常见的东西,但土人们却非常喜爱,惊叹为神奇,认为这红色的小花,很适合点缀今天这吉利的节日。
吃过早饭,她们一人用棕榈叶打包了两块米糕,放进背篓里,又用从货郎那里买来的竹口水囊,装了一囊洁净的山泉水,各自戴上斗笠,便准备出发了,土人妇女们,除了不穿上衣之外,和她们的装束大同小异,她们变戏法一般,从自己的背篓里拿出花环项圈,让汉人妇女们佩戴,这引来了很大的惊喜,大家喜爱地摸着洁白的花环,“这个是玉兰花编的吧?!”
“还有用鸡蛋花编的,什么时候去采的?是去那个野山头采的吗?真好看!”
凡是天气暖热的地区,花总是不缺的,土人对于花的喜爱和应用,要超过汉人许多,汉人虽然也喜欢花,但似乎没有在节日编成花环的习惯,不像是占城港这里,大家一路走去港口时,见到的行人,尤其是女子,黝黑的皮肤上多少都挂着花环,也有人编了手串,人人脸上都带着喜庆的笑意,彼此用占语高声问候着节日好——占人的节日是在十月里,这和华夏自然是不同的,大概是他们信了婆罗门之后改的习俗。
而且,土人们似乎没有新年团聚的概念,完全是就近庆祝,这和汉人也不太一样,这些土人都有各自的部落,翻山大概走个三四天的样子,他们都是原部落里比较聪明的,才会被挑选出来成为信徒,但过新年他们也不想着请假回村子里去,对于原本的部落也不太挂念,尤其是男子们,到了林场,似乎就有一种出嫁的感觉了,好像把家安在了这里,即使放假,也只是大家邀约着到城里去玩耍——张阿定等人再三的告诫他们,不要把钱都带去花完了,不要乱买东西,但似乎并非每个人都听了进去。
从牛车碾过的平坦土路上,踢着尘土走了几个小时,越是靠近港口,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行人也就越多,等到港口附近时,人潮已经颇为可观了,林场的老工人说,“这里到底还是土人的地界——去年新年时,我们也来城里耍子,硬是没这么热闹,便是有些新建的吊脚楼上贴了春联,还有码头那里有人舞狮,城里的占人虽然也跟着一起庆祝,但乡下却是没这么多人进城来,也没人唱歌跳舞,没人戴花环。”
这么说来,占城港的异乡气息似乎又浓郁了不少,确实,眼前所见的城景,和潮州、鸡笼岛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大片大片的农田中,有树的地方掩映着吊脚楼的村落,村落的尽头,远远看见的是高大的石头城墙,那是王城所在的地方,王城外圈,以一座座石制的寺庙为中心,弯弯扭扭的道路中,辐射出的是吊脚楼、木头房子造的民房,砖瓦房是很少见的。贵族、富人的院子外扎了篱笆,种着高大的棕榈树,围出了自己的水塘作为浴场……
王城内部,远远地眺望过去,是一座座尖顶的石头佛塔,南洋这里,寺庙都是石头造的,和华夏截然不同,大概是因为木头实在是太容易朽坏的缘故。这样异样的建筑风情,再配合上入城后街角随处可闻到的香料味道——南洋的香料便宜,过节时居然民间也能烧得起,还有人们脖子上、手腕间的香花环……这一切都告诉着汉人们,这里或许从前多少代,都受到朝廷的辖制,可以说是华夏故土的一部分,但百姓的生活和华夏——至少是华夏的汉人相比,的确是太不相同了,彼此之间就是异族,完全谈不上什么多少年前是一家。
不过,喜悦的情绪是共通的,港口这里富裕的土人少女少男们,打扮得要比工人们体面得多,他们佩戴着金灿灿的项圈、臂钏,叠加着细密的小香花,仔仔细细、一圈一圈密密实实地串成的花环,腰间扎着筒裙——一块布用腰带扎牢,大概长度在小腿上方,这是个不怕被泥点子溅脏的高度,越是富裕的人家,越是不在乎布料的寿命,那么裙子的长度也就越长。
最有钱的人家——大概应该是和王室沾边的,甚至可以用硬挺的缎子来做筒裙,那可是华夏的舶来品,价格极为昂贵,一般城里所能见到的有钱人,多数是用买活军的花布来扎,只是,今年筒裙的长度明显地变长了——“买活军的布料下水后不褪色,今年水洗了明年还能穿!”
这是一个满脸喜色的土人小伙子,用居然很标准的官话告诉林场一帮乡巴佬的,他亲近地看着汉人们,请他们来打自家的井水解渴,“喝吧,里头放了上好的白糖呢——拿一个芒果吃吧!你们走远路到来,一定很渴也很累了!在我家的水塘里洗洗脸吧。”
这可是非同一般的盛情,行人们感激地谢过了,喝了一杯凉沁沁的,放了薄荷叶、香茅的糖水,妇女们甚至有点不好意思,认为自己无功不受禄,小伙子笑着说,“我们家和买活军做买卖,赚了大钱,同样的货物,和买活军能换到的好东西比从前多得多了!再说,今天进城来的,都是知识教的兄弟姐妹,本就应当互相帮助。”
看得出来,他是非常亲买的,而且也很虔诚地信仰着知识教——不过也同样开心的欢庆着婆罗门的新年就是了,这两种信仰在土人们身上融合得极为自然,一点都不冲突。于是大家盛情难却,只能愧受了他的好意,并且顺其自然地加入到他家的欢庆中来——他们家的主人和仆人一起,都穿着盛装,戴上花哨的包头,配合着长长的花色筒裙,主人们还佩戴着沉甸甸的黄金饰品,仆人们则佩戴镀金的银饰、铜饰,一起唱着歌,跳着舞,到附近的寺庙去祭拜。
寺庙里也热闹非凡,一大早,婆罗门祭司就开始准备仪轨了,人们唱歌跳舞,奉献香花、布料、钱财和吃食来庆祝新年,寺庙周围举办各式各样的比赛,让人们展示自己的技艺,城里的百姓们各分区域,唱歌、打秋千、跳舞、编花环……无非是展示自己的灵巧,大街上也出现了极多的小贩,摆摊卖着各式各样,大家能想得到的任何东西。
这样的盛会,虽然异域风情很浓厚,但毫无疑问,毕竟是要胜过老实嫂这些新移民从前所接触的大集许多了,处处都显示着占城港的富裕,以及去年一年的景气,让他们这些乡下人张大了嘴,看得如痴如醉,认为南洋的确也不比华夏差得太多——至少要比他们的想象繁华得多,也开化得多呢!
不过,招待他们的公子婆悦,并不亲自参与这些比赛,而是在祭拜了婆罗门寺庙之后,又要去知识教正在兴修的大寺庙祭拜,这倒是顺应了几个女人们的小算盘,而林场的土人们,也不能参与到城里的比赛中——占城港的城区是没有农户、贫民的,住户最次也是大商人,主要是贵族以及他们的眷属、仆从,明显要比城外的土人有钱多了。像是他们这样,在城里没有亲戚,只是过来看热闹的土人,和城里的百姓,不论是见识还是身份、财富都有显著的差异,除非是他们的头人过来朝觐,或许还能参与进来,否则就只能做个观众。
既然如此,他们倒是更情愿去知识教的总坛朝拜一下,再出来看热闹,买东西——很多土人已经把张阿定的劝诫抛诸脑后了,现在满心盘算着要买花布筒裙,眼睛都粘在小摊贩挂在树上的样品上了。而汉人们虽然不是信徒,却也很有兴致去参拜一下,而且,他们恰好是同路的——南洋委员会宗教办公室的地址就在知识教旁边,都在港口北边,汉人开辟出的新区里。
一些老移民早就听说过这个地方,之前来的时候,也被人带去看过,只是今天城里人太多了,他们对于地理也不熟,难免晕头转向的,恰好,有公子婆悦带路,他们居然非常顺利地就找到了地方,并且在知识教的寺庙——才刚开始兴建没有多久,只是一个大土台这里,见到了极多的,穿着兜裆布,背着背篓,一看就知道是从城外赶来过节的土人。
“这里是我们的地方啊!”
他们立刻便开心起来了,感觉找到了伙伴,一面和这些土人自来熟地交谈起来,一面寻找着自己的亲戚,会不会今日也来这里参拜了?就这样迅速地没入人群中去了,婆悦一行人也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汉人妇女们站在信徒外侧,望了望他们,又回头看了看城区,即便她们的脑子还不算非常灵活,但也有一种若有所思的领悟,逐渐升腾起来,让她们多了一点紧迫感:本来就是外来的‘异族’,人数也不多,城里的占人,本来就是一伙的,现在土著下山的占人通过知识教也团结在一起,他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是不是也该用一个手段,捏合一下,好歹能抱成团,在异乡也不显得那么孤单?
自然了,在她们来说,实在想不出什么知识教以外的手段,所以,这种还不成熟的紧迫感,体现在心中的,便是对于入知识教,陡然间更加迫切的冲动,反正不论如何,先抱上一个团再说嘛——老实嫂游目四顾,很快就在刚垒好的大土台上方,看到了阿美祭司的身影,并立刻对她高兴地挥起手来。
“阿美祭司是不是也看到我们了!”她开心地喊,“啊,她走到台子后头去了——”
她有些失落,但很快又把这事儿搁置到一边,被已经找到远处屋舍(“那就是宗教办公室”)的同伴们,一把拉到了人满为患的小道上,吃力地往办公室走去。“今天办公室开门!走,我们赶紧去问问,为何不许汉人信仰知识教——这不是在排挤我们吗?若是说不出个道理来,我们……我们就给报纸写信,非得要办公室给个说法不可!”
第666章 知识教的困境 占城港.莫祈平 莫祈平……
“糟了, 糟了,那些汉人还真的找到地头上来了!”
正当老实嫂一干人,气势汹汹却又进度缓慢地在汹涌的人潮中艰难前行时, 在她们心中一向稳重神秘, 威严十足的祭司阿美,一离开公众的视线,却是就立刻加快脚步, 几乎小跑着从一条被封锁起来的小道赶到了宗教办公室, 也来不及喝口水,便立刻有些告状意味般, 急急地叫了起来。
“再拖下去是没用的, 大祭司,今天肯定得给个说法——到底允不允许汉人入教, 对那些不入教又想来上课的汉人,能不能给他们一个名分——我都上交报告三个月了, 你这边怎么也该得个回话了吧?再不给个说法,我们还怎么下乡去支教?压不住了, 汉人想入教的心思, 怎么都压不住,就是换人都压不住了!”
别看她的装束还是最常见的土人妇女样式, 但对汉语的掌握,已经非常娴熟了,阿美在下乡时, 特意采用的那种缓慢而有口音的语调, 其实只是为了方便贴近教众,她自己在教内,乃至宗教办公室交流时, 所说的官话甚至没有地方口音,字正腔圆,标准得和莫祈平如出一辙——
这也说明,她是莫祈平这个大祭司带出来的嫡系弟子。知识教现在有两个主要办公室,一个在占城港,一个在吕宋,听说吕宋港的土人修士,汉话的福建口音就要多一些,这是因为驴子修女马丽雅的口音,受到了吕宋华人的影响,有点儿往那边偏离。所以,知识教的修士互相碰面时,只要一听到口音,就知道对方跟随的是哪个大祭司。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彼此就会如何内斗了,知识教毕竟是个很新兴的宗教,再加上体制设计的问题,修士们感受到的多数是传教任务的繁重,而不是对利益的争夺——知识教就没有什么利益,他们是不允许接受信徒的财物供奉的,一切开销都由南洋委员会拨给。
说实在的,祭司的报酬对委员会的财政来说,开销倒不算很繁重,主要是神殿是由买活军来建的,这就省掉了大多宗教在传教地区的最大一笔开销:不论是在西洋还是华夏本土,神职人员到处化缘,倒真的大多都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而是为了在本教区营造出恢宏的建筑奇观来。既然现在这个活委员会包干了,不用神职人员去张罗,他们也就乐得不必提钱了。
至于说去传教时,是否会接受教众的少许吃食馈赠,这个卡得不算很严格,道德上的争议也不大,人们不会因为此事就怀疑祭司们的虔诚——祭司们至少都是认得拼音,也会说汉话的,如果再聪明一点,会说自己的母语之外,还会另一门土人方言,比如说越语的话,这样的三语人才,于现在的占城港真的很吃香,想要钱的话,随便跟着城里哪个大商人都能发财。他们会选择跟着牛车,四处奔走下乡传道,已经是虔诚的体现了。
正因为如此,知识教的祭司,到哪里都被人高看一眼,便是不信仰他们的民众,对他们也多是尊重,这也是因为知识教的教义,大概是有史以来最奇葩也最没有攻击性的教义了,他们既不否定别的宗教,也不要求教徒去攻击别的教徒,更不要求教徒奉献钱财,属于完全的苦修教派——但和别的苦修派比,苦修又能立刻看到好处。
所以,知识教不论在占城港还是吕宋,都发展得如火如荼,很多原本是婆罗门,或者信星月教的百姓,都会多参拜一尊神明,参拜着参拜着……很自然地就多来知识教这里,甚至对原本的祭司生出反感来了:都是信神,信知识教,在苦修后能有即时的好处,这是别的教派不能比的,既然如此,别的教派祭司,就只能用恐惧来威吓信徒了——叛教的人,要遭受神明的天罚。家中的任何不顺、痛苦,都是叛教的报应等等。
这样的说法,也就只能吓唬一些胆子最小的人了,稍微有点脾气的土人,谁理你啊?在知识教开智之后,他们的思想虽然还没有超脱到否定一切宗教的地步,但也无师自通地发觉了信仰最玄妙的地方:这神,不就是我选择信就信,选择不信就不信的吗?
如果我不信,我就不会畏惧,星月教/婆罗门的异教徒,就在不远的山头上生活,没见雷把他们劈死,那……既然如此,你这个老东西在瞎嚷嚷什么呢?你要不是祭司,只是个陌生人,对我家指手画脚,说我家发生的一切坏事,都是报应,你觉得我会怎么对付你?
甭管是华夏百姓还是土人,对于这种报丧鸟一般的晦气存在,怎会有好脸色?脾气暴一点的,一顿好打是免不了的。这也是占人普遍脾气好,若是吕宋岛上那些密林里居住的矮黑人土著,直接一箭射死的都有,在占城港这附近,一年多来,不断有婆罗门祭司被狼狈赶出寺庙的事情,这也是宗教办公室要慎重写报告上交的大事情——如果是在华夏,宗教之间的纷争其实一直都有,但这几百年来,闹得不算太大了,但在南洋这可是大事,是有可能引起战争的。这毕竟还是个神权、政权紧密结合的社会形式。
还好,占人的国王并不算太愚笨,至少买活军不必动用什么手段,让他死于非命,再扶植公子婆悦这样的亲买贵族上位。本来占王就受到安南两股势力的很大压力,而不论是婆罗门还是星月教,都无法给他太多帮助,那么,对于代表了买活军意志的知识教,他自然是倒履相迎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