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332节(1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莫祈平认为这句话极有道理,他也心有戚戚焉地叹了口气,压制住了刚才听了郑地虎一席话后,心中不可避免涌动出的狂喜:知识教的扩张,就相当于祭司权力的扩张,任何一个政治人物都会因此心潮起伏,感受到本能的极大诱惑。
但是,理智依然是不能丢失的,郑主任话中的告诫,既是自省也是对他的敲打,此时此刻,他们两人的处境和心情也的确相似——诸侯一方,难道不是一个政治人物最终极的追求吗?可永远都要记住,你再能,谢六姐,还有谢六姐用她那疯狂的教育制度培养出的各路豪杰,却永远都要比你更能得多,要不想落得个矿山挖煤的下场,就得谨言慎行,永远都拿捏好无言的分寸……李魁芝要不是拿捏住了那玄妙的分寸,这会儿他就不是招兵买马,准备去虾夷地开拓,说不准就要在海上和老兄弟兵戎相见,甚至是被送去矿山,了此残生了。
“星海无尽,知识无涯……”他本能地念诵了一句知识教的佛号,“知识在上,只要有了知识,寰宇莫不在慧眼之中,我们又有哪里可逃呢?”
话虽如此,心中也是自惊自省,但莫祈平却还是身不由己一般,仔细向郑地虎探听了一番李魁芝的近况:罚没的买活钱是什么标准?质押的开拓贷款又是怎么计算的……郑地虎也一一告知,“先要有一本开拓计划书,要做得仔细,看过了没有问题,再往衙门缴钱做抵押,以老李所说,抵押的财物再加上罚没的那些,差不多就是全副身家,出入不超过千两银子。”
说到这里,两人都有些悚然,甚至不自主地东张西望了一下:这不是巧合,恰好说明了情报局的能量。真不知道情报局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计算出这个数据的,李魁芝这样的老海狼,必然是狡兔三窟,各处藏钱,若说情报局是偷账本,未免儿戏了,或许还真是通过能接触到的各种数字,给他们把真实的份量计算了出来……
想要在买活军眼皮子底下弄鬼,实在是比从前和敏朝打交道要难得多了,以前,地方豪族完全可以说是一手遮天,现在,一手遮天?怕不是情报局一来,底裤都掉了,陈年旧事也给你全都挖出来!
莫祈平和郑地虎即便心中没有太多鬼(知识教扩张一事,归根结底是买地没有人手支援南洋,因此他们不认为是大问题),讲到这里也是周身冷森森的,失去了多议论李魁芝的兴致,只是草草说了一通,知道李魁芝现在已是通过初步审核,开始招人去虾夷地,目前居然还有不少人应征云云。
“既然想离开原地,为何不来南洋呢?”
这就不得不让人疑惑了,因为眼下明显是南强于北,南洋不来,情愿跟着去虾夷地吃苦?莫祈平是很不解的,郑地虎道,“只能说这世上屎都有人吃,就受不了南面的沃热,想去北面找机会建功立业的人,怕也不是没有。再说……南洋这里,一切行止都在法度之下,又不比北面,总没有那么严格了。”
也就是说,大概跟着李魁芝去虾夷地的,都不是什么善茬了。莫祈平撇了撇嘴,没有多问,他心中有些不屑:这就是海盗,没有读过书,就只能和一帮大老粗去冰天雪地里斗心眼子,吃苦建城,说不准还会被火并干掉……一支放出去撒尿圈地的劣犬罢了,说不准何时就会被打杀。
哪像是他杰罗尼莫,从小聪慧,又是宗教出身,起步就是知识教祭司,在南洋这里舒舒服服名正言顺地传教,麾下众人都是忠心耿耿,至少不是睡不安寝,全副身家都压出去了,还时时刻刻都有性命之危……
“我猜,李大人现在也是箭在弦上,被逼到那一步了,他要能想到自己真能出去开拓虾夷地,只是要以这种方式出去,说不定还真就不想走了……”
想到这里,他不由脱口而出,其实这话是有些不谨慎了,毕竟郑地虎和李魁芝,也是多年故交,不过,郑地虎倒没有不快,而是窃笑了几声,方才点了点头,“不瞒莫祭司——我也是这么想的!”
两人眼神一对,都是忍不住一笑,似乎对于李魁芝,两人都充满了在这条路上率先抢占高地的优越感,彼此的距离仿佛也因此拉近了不少,至少道别时的情感要比之前真挚。
莫祈平脸上的笑意,一直到走出了千里眼的观测范围,这才完全收敛下来,换作了深思,他一边低头沉吟着,一边时不时若有若思地打量着身边的徒弟——也不知道阿美听懂了没有,不过,比起自己,如果有一天,六姐真的要放弃对南洋的直接统治,转为封建南洋的话,的确是土人出身的阿美,更适合做南洋的女王……
不论是否有这一天,永远有一个人备选,总是没有错的。阿美被老师看得毛骨悚然,禁不住搓着双手怒目而视,正要开口时,莫祈平已经完全恢复了正常,他拍了拍阿美的肩膀,完全略过了刚才的对话,直接开口吩咐。
“刚才你不是说,有一帮汉人已经来找你了吗?一会儿你回去看看,他们要是还在,你就告诉他们,已经请示过上级了,可以招收他们入教,只是目前还要做得低调一点儿……”
第670章 范老实0心大起来了 占城港.范老实 芒……
他们真的可以入教了!
“知识垂怜, 阿美祭司说,她也是多次为我们争取, 大祭司斟酌了许久, 还是破格接引了我们这些汉民!”
从农场到城里,四个多小时的步行,对成年人来说还好, 有孩子的人家几乎是很难赶上这个热闹的,除非有牛车、马车搭乘, 否则一家至少也要留一个大人在家看顾小孩。因此, 范老实和孩子们一开始是没有打算进城的, 还是林场几个素日里来往得好的小伙子,为了回报他们送些节庆点心的人情,为孩子们出了路费, 这才滞后于女眷们两三个小时,在午后才赶到了城里。
恰好,这时候女人们也急不可待地带着好消息,打算往回赶了, 一群人刚好在城门外撞了个正着, 这么一来,罪民几户人倒都是齐全了,大家互相一说,又都起了玩性, 决定在城里住一晚,明早再清晨起身, 回林场去。
几户汉人罪民,都是喜上眉梢,低声议论着今日顺利至极的办事过程:说来也正是巧, 就和天定的缘分一般的,她们自以为阿美祭司在台上看到了他们,其实并没有,阿美祭司是去后头准备授沙了,一群人走到宗教办公室那里去,办公室也没开门,原来刚才看到门前有人走动,大概是看错了的。
一群人正是不知所措的时候,阿美祭司突然间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了,在授沙之前和她们简短说了几句话,让她们留到最后,带去给大祭司看看……总之,经过提心吊胆的等待和觐见,最后,这帮急切的汉人得到了一个极好的消息:虽然知识教原则上是不得招收汉人的,因为汉人要学习买地的道统,那是更适合他们的路子,但是……念在这里是南洋,道统学习不易,生活也艰苦,在道统大行其道之前,如果汉人极想参加知识教,大祭司也能咬咬牙,承担起这个责任来,让他们先入教几年看看。
这个结论,顿时让听到消息的所有人都喜上眉梢了——这时候还凑在一起说这些的,自然都是极想入教的汉民,土人们早就去玩耍了,至于那些买地的活死人大小伙子,也各自散开了去凑热闹。罪民,以及活死人中较无知识,热衷迷信的妇女,这些人是最想入教的,这件事居然被他们办成了,而且还是有点儿讲了情面,走了后门似的,这样偷偷摸摸的办成的,怎么能不让他们感到额外的喜悦呢?
“既然对我们如此垂青,那我们不格外虔诚都说不过去了!”
不止范老实一家人,便连同来的那另两户罪民,也多有感触起来了,他们望着知识教那大土台前,忙着抄题目做卷子的土人信徒,心中涌现的不是忌惮而是喜悦——知识教一说授沙后要考试,过来参拜的民众许多就不积极起来了,等到大家都去排队抄题目时,更是纷纷托词离去,可见这世上大多数人还是不怎么喜欢考试的。但是,土人信徒的这种厌倦,反而是罪民们要极力争取的东西——等到阿美祭司下次过来,给他们授沙之后,他们也有做卷子的资格了!
“这些题目虽然现在不会,但也要好好地抄录下来,将来总有一天要学会的,便是我们不会,孩子们也终有一日能做出来。”
范老实不顾汉、土之别,第一次有些张扬地挤到人群里,抄了题目出来,仿佛是发宏愿一般对众人说着,大家心中,也仿佛因此兴起了对未来一种全新的憧憬——如果说在这之前,对于拼音、算数、官话、汉字这些东西,他们是抱着一种自我怀疑的态度,相当犹疑地在尝试学习的话,那么此刻,一种责任感就油然而生了:他们已经没得选了,既然大祭司发话,允许他们入教,那么这些就都是必须会的东西,大祭司是顶着压力让他们进来的,那么他们自然就必须要比所有人都更虔诚,表现得更优秀。
哪怕就是王三嫂这样,平时把‘我们这些没见识的穷苦人家’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总嚷着自己笨的妇人,这会儿似乎也多了一股毅然,豁出去了一般,立刻就主张了起来,“难得进城一趟,别的花销不说,再怎么样,识字的书本,打听着该去买一些吧?”
“既然现在已经入教了,那就多少得有个样子出来,祭司那里,多是土人用的课本,不知道有没有我们汉人,甚至是客户人家专用的课本卖呢?若是有,哪怕贵极了,我们咬咬牙也凑钱买一本,最多再买些白纸,慢慢地抄几本出来分着用!”
这话立刻就引来了广泛的赞同,他们也知道,知识教里大概是不会有面向汉人的课本,预期等教里筹措,不如自己先设法置办,也显得殷勤懂事些,毕竟是破格入教的,若还伸手要这要那,在土人祭司面前,似乎就有点跌客户人家的面子了——说来也是奇怪,只是被告知允许入教而已,除此之外,还没有一丝好处见到呢,众人便立刻要好亲密了不少,仿佛精气神都不同了,刹那间凝聚成了一个紧密的小团体,互相讨论着,都向好上进了起来。
“便先去买课本,计较着再回来买别的。”
因为带来的钱也有限,大家便很快地做了决定,顺着棕榈树,在宽阔平坦的黄土大道上往码头方向走去:从科学教的大土台、委员会再到占城港码头,是这批舶来者们的大本营,几乎已经形成一个新城区了。从这里走一段路,便是专卖舶来品的街区,交易所也设在这里,不论是棕榈油、棕绳和白糖、精白米、棉花的大宗买卖,还是各式各样华夏商品、土人生活品的零售贸易,都是在这一带进行,如果说占城港有什么地方能卖课本的话,那一定就是这一带了。
“也就是今日过节了,平时其实最热闹的还是交易所这里,知识教那边的人反而不多的。生意好的时候,这两边都是小摊。今日估计小摊都去城里,到神庙边上去了。”
这帮人里,也就数王三嫂来过占城港几次了,她笑呵呵地比划了一下身边的道路,“看,那边树后堆了不少椰子壳。这里估计原本就是个卖椰青的小摊了。”
大路两边,稀稀拉拉陆续有些人走着,像他们这样反人潮而动的行人虽然不多,但也是有的,反而是汉人少,土人多——乡下的土人尤其多,很多都带着孩子,他们的来意很好猜测:乡下的土人平时也很难进城,就算买不起舶来品吧,进城后也要来交易所这里转转啊,看个新鲜多好?再说,若是土人猎手,手里有钱,估计也敢于在卖舶来品的商铺里逛逛,物色一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器皿家具呢。
“娘,娘,椰子糕糕,吃糕糕!”
还在大人背上的小孩儿,对交易所、舶来品店铺当然是没有什么兴趣的,一句椰青倒是激发了他们的食欲,口水不知不觉间已经嘀嗒下来了,母亲忙把他们屁股上拍了几下,“吃什么糕糕!回家有你吃的!一会儿看到什么不许要啊!要了就着打!”
客户人家的教养一向是严格的,绝不肯宠溺了孩子去,孩子们抽噎了一会儿,转过一条街,见到小车竹匾上,那一个一个垒得高高,鲜黄老绿还带了一抹红的芒果塔,又笑了起来,“芒芒!吃芒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