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糕这样的东西也能在码头叫卖了,就说明这个地方的人,油是真不缺了,爆米花则是又一样新奇的东西,是伴着玉米流行起来的——大米也能爆米花这不假,不过那要二道磨的好白米,一般百姓是舍不得把这样的东西当做零嘴花销的,而且玉米花要比大米花大得多,哪怕不放白糖,吃在嘴里也有一股粮食本身的甜味,很受到大家的欢迎,现在走街串巷的‘米花客’,犹如私盐队一般,已经顺着大江,往上游逐渐枝枝蔓蔓地散开了去,就算是大江周边更深的州县,也偶尔有米花客的身影,更不必说沿岸这一条线了。
不但米花客就在码头边,客人还能用便宜的价格买白糖,米花爆出来之后,用白糖调水,熬成焦糖之后,再裹在米花之上,就是焦糖爆米花了,这要比普通的爆米花贵得多,一包要六文钱,但糖也放得足,很多带了小孩儿的旅客,都会买一包来哄孩子甜甜嘴。方密之也买了一包来孝敬方仲贤——这东西价格也不算太贵,因此方仲贤便没有数落他,至于更贵的特产,她不说方密之也不会买,这也是这些年来新养成的节俭习惯,进项越发少了,还要供方密之读书,只能在衣食住行上尽量俭省,不像是从前在老家时,固然也不奢侈,但仍旧有些官宦人家应有的开销。
这是在夷陵到浔州一带,新发生的变化,等到船过了浔州之后呢?花样就更多了,码头上叫卖的有‘香喷喷的烧鸡’、‘炸鸡腿鸡翅鸡架’、‘炸烧饼’、‘炸墩子’、‘炸米果’、‘纯肉的大抄手’、‘鸡汤米果’、‘炸白糖糕’,至于咸甜粽子这些,更不消说,一应口味俱全,任君挑选——而且生意都是极好,烧鸡都是小童子鸡做的,一只不过是一两斤而已,竟要三十文钱,若是两人喝酒佐餐,一只还不够哩,再要个炸鸡架鸡腿下酒,炒一盘小菜,最后来个鸡汤米果、鸡汤粉收尾,两人少要一壶酒,这就是一百多文了。
一顿饭就要一百多文了,这还只是便饭,若是到州县里去吃大菜,多喝些酒,哪怕是素酒,没有人陪唱取乐,四五百文也是轻易便划拉出去了。饶是如此,按方密之上岸游逛回来的说法,饭馆生意仍是门庭若市,一条街上十几个饭馆,到了晚间均是客满。还有岸上的客栈,住一日的价钱可不便宜,若是水泥房的客栈,一间房一日便要十文钱,这要还带了独立的浴室厕所,厕所有上下水的,一日三十文也还是供不应求!
方密之和方仲贤离开叙州的时候,身上当然是有钱的,就方仲贤手里,便有侄子交来让她保管的六十多两银子,如果在夷陵找到方季淮的话,按道理应该是足够支付药费,并且带她一起返回叙州的。但夷陵寻人不果,被迫跟着东来之后,银钱显见得就要紧张多了,两人虽然已经尽力俭省,但出门在外有些钱是不能不花的。
比如船票,从夷陵到丰饶县,航程很长,包船走一趟的花销至少要二百两银子,他们为了节俭,是买的船舱票,饶是如此,两人也要二十两银子的路费——这实在不能算贵,毕竟船况好,而且不用换船,是长程的船,这一点很重要,意味着不必不断接触新船夫,担忧这些船夫会不会是水匪客串,到了少人的地方便直接杀人夺财……
这样的事情,他们上一回旅程可是见得不少了,码头上船船皆哭,有许多是和方家一样,被迫背井离乡的富人在哭,有很多也是路上遇到了意外,折损了亲人,自己侥幸逃脱出来,却是人财两失,前路茫茫的哭泣。
而且,这艘船是打的活字旗,说明在买地登记造册了,品德是有保证的,也不必担心自己的财物被船夫偷走,因此,船票要更贵一些也在情理之中,方仲贤也知道这是花小钱买平安,俭省不得。但一路下来,有太多俭省不得的地方要花钱了——就说洗澡吧,船夫沿路就有强调,靠岸时有条件的话,鼓励船客都去洗澡,否则,就怕船舱里的味道不好闻,“惹来买地那些大官人的不喜,便要扣我们的分了”。
他们是打活字旗的船家,听说有些活字旗的大船上,落锚之后,还会义务组织客人上扫盲班的,这都是买地官府的要求,也因此,活字旗的船,船家说话要更有权威一些,船客不得不听取船家的意见,而如方仲贤一样的女子,怎能承受别人嫌弃体味的屈辱?所以靠港过夜时,必定是要找地方洗浴的——从前那是没有办法,沿岸根本没有女子能去的澡堂,现在大江沿岸,码头边都开澡堂,而且澡堂都有女汤,这笔钱不能不花,方仲贤就是再想省钱也不能拒绝,否则她成什么了?藏污纳垢、邋里邋遢的脏女人?
可是,澡堂之中,妇人们袒胸露乳、裸裎相对,这样的景象,她也无法轻易接受,虽然没有人格外注意,但总觉得格外羞耻,于是方密之总是提出为她买个单间——在大堂子里洗,价格不算贵,一次五文十文,越是往东走就越便宜,甚至还有一文钱的,但单间洗澡,自来水的笼头,这就贵了,洗一次总要十五二十文,两三日洗一次,积攒起来就是不小的开销。
可这也是方仲贤无法拒绝的支出,她哪怕只吃白饭,也不能接受和一群陌生人共处浴间之中,像这样不可避免的开销,又何止洗澡?他们偶尔也有必须上岸住宿的时候——码头水位低,实在是太臭了,停泊过夜的话实在受不了,船家要修葺一下船身,用滚水浇一下船中的床板,再找人来拆洗被褥等等,都是为了除虫,船身的卫生条件太差,活字旗可能会保不住的。
那么,既然必须上岸居住,方仲贤能住大通铺吗?有抽水马桶的房子,她能坚持用便盆吗?她没有侍女随身,是自己去茅厕倒便盆,还是多花些银钱,住那新奇而又清洁方便的新式卫浴房间?
这些花销,不能说是奢侈,几乎是维持尊严而必须的开支,于是只能无可奈何地不断把银子兑出了,眼见积蓄渐少,便是方密之不提,她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如果方季淮不需要付医药费还好,若是要付医药费,以及东来的路费,那么钱一定是不够的,即便足够支付这些,余下的银两也绝对不够姑侄三人西返,他们滞留在买地筹措路费(以及可能的医药费),已成定局。
既然如此,那焉能把担子全压在方密之一人肩上?方仲贤心中其实也早接受了自己必须出去工作的事实了,她没有说的是,其实在侄子开口之前,她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正因为这点觉悟,她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仔细观察着沿途上船的、码头上擦肩而过的买地女工,在长达大半个月的观察之后,哪怕再挑剔,她也是不得不下这个定论:在买地,女子外出做工,实为平常,并无半点辱没家门的顾虑——甚至还可以这么说,在买地,外出做工反而光荣,在家不肯工作,没有进项,反而是一件值得羞耻的事哩!
这样的风气,且不说和桐城老家截然相反,便是在万州、叙州也是没有的,在万州要求女子出门做工时,实际上方仲贤还是能感受到那些女工心中的羞愤和抵触,只有风月女才需要抛头露面,和三教九流打交道,和桐城老家一样,这还是万州当时的普遍认识……那么,方仲贤当然不能出门工作了,她也打从心底抵触这样忍辱含羞地出门,被人指指点点地做工的情况,方季淮被迫留在万州工作,一直是她的一大遗憾,如果有余力的话,肯定是要设法把她营救到叙州来的。
但是,那都是以前的事情了。现在大江下游,却是认为,女子在外找不到工作,只能在家打理家务的话,是能力有缺失的表现,别说在本地外出做事了,就是出外差,能够顺当走一趟外差回来,还要被人高看一眼,证明她们能干爽利,有足够的本事保护自己,甚至在陌生的地方开展工作……
“既然买地也有那样的要求,出外做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共度时艰,尽早攒钱,这才是第一要务。”
方仲贤便轻轻长出一口气,举重若轻般的下了这个决定,很奇怪的是,她在做决定之前极为挣扎,但话说出口时,却并无半点痛苦,反而心中有些隐隐的轻松和兴奋,好像自己一潭死水、四面楚歌的生活,总算有了一点新的改变,说不定此后还能挣扎出小小的生机来,把这几年逐渐走低的颓势,稍微挽回一二。
“只是……如我这般境况,能寻什么工作呢?现在的买地,还缺扫盲班的教师吗?”
当然了,下决心之后,并不是万事大吉,问题依然接踵而至,职业的选择就是个很大的问题——方仲贤大概比较能接受的就是做教师了,可现在买地还缺教师吗?她是有些怀疑的,买地的百姓,似乎已经完成了扫盲教育,不再需要这么多的教师了!
“这几日我也是在寻思此事……”方密之也是忧虑地皱紧了眉头,片刻后,似乎想起了什么,忙从行囊中取出了一本‘中学物理一’,递给方仲贤道,“姑母,买地本就奇缺理科人才,而我们方家血脉,似乎对这一道又有专长,您年轻时也曾师从传教士,学习西洋学问。
不如双管齐下,一面先自学理科,一面试着温习一下洋文,到时,不论是做通译还是做理科教师,收入应当都不算太低,我们三人合力,在买地租一间有上下水、抽水马桶的小院,或许也不是难事……”
第696章 方仲贤跌入消费陷阱
方密之这个侄子, 绝对是可造之材,天资聪颖这不必说了, 最重要的, 是他在为人处世上自有一番天赋——但凡他办什么事儿,总能有理有据、顺顺当当地顺下来,这一点即便是在英才辈出的方家, 也是少见的才能,大约是继承了他父亲。
但方密之又要比他父亲更有锐气一些。如果换作方父,虽然也会找到理由出山为买活军做事,但多数不会折腾几千里到云县来,而是满足于在叙州更为中庸的生活——在叙州, 本来方密之就是要出门做事的, 他在外的行止,说穿了方仲贤又如何能够约束?当然, 道德上的负担也更小, 进退更加从容, 是更老成的选择,但却并不符合方密之的性格。
方仲贤能够教出这样一个侄子,也并非真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辈子没出过老家的深闺幽女,少女时期游历各方、见闻广阔,事态发展至此,多少也能品出一些滋味来, 但此时她还能说什么呢?她完全无法反对侄子, 因为方密之的行为和建议都是绝对正确的:现在,他们已经离开了老西林的圈子,这就很难回得去了, 为新式衙门做事,几乎已经成了定局。毕竟,一路东来,花了两个多月,想要再回叙州还要小半年的光景,到那时候,谁知道凌老爷会怎么想呢?
不告而别,一去数月,就算真是去接方季淮的,但去了一趟买地,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在重视道德的老派西林党这里,方密之身上等于是多了一个洗不掉的污点,回去之后,凌老爷是否还会资助方密之读书?倘若凌老爷也是力有未逮,那么方密之还是要用心在叙州为新衙门做事,不可能再如同从前一般,做个没有争议的账房、文书混日子。
——其实,做账房这一点,在士林中也多少是个话柄、污点,当一个政治派别,非常重视私德的时候,往往就会进入这样一个怪圈,这世上绝没有道德完美无瑕的人,每一个上位的新星,哪怕小心翼翼,其实也都难免承受极其挑剔的眼神,被各方非议,几乎永远无法摆脱被道德审视的焦虑。
哪怕是为了接方季淮而来买,老西林也很难回去了,那么,此时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买地——方家和买地最大的仇,除了方父的失踪之外,其实主要还在于买地的压力,直接造成江南动荡,方家倾覆。如果还在老圈子里,这就是一种共同的血海深仇,圈子里所有人都极度憎恨买地的时候,你不跟着表露憎恶,那就难免格格不入,招徕众人的排挤。
尤其是前几年,方密之年幼,方家这几姑侄,便不得不擎牢了这份共同的情感,甚至要表现得尤为激烈,以此汲取无形的政治资本。可现在,圈子已回不去,而买地的风气摆在眼前,女子出门工作已经完全是家常便饭,甚至是理直气壮的事情时,就要分清买地和阉党的不同——
和方父直接冲突,造成他落水失踪的,那是阉党,买地和阉党不过是合作关系而已,西林党也和阉党合作,甚至现在西林中还有一批新式士子,主动往特科靠拢,因此,阉党固然依旧是生死大敌,永世的仇雠,但买活军和方家顶多算是素来疏远,也有少许前怨,这里的怨恨,完全是可以暂且无事,甚至是主动化解的。至少,如果方季淮得了重病,那谁也不能让她为了这么一点小仇,拒绝来买地求医乃至辗转病死,这是死生大事,真正的亲人,谁忍心要她为了这么点虚无缥缈的名节而死?
一旦思想发生转圜,那么,方密之的建议便显得理由极为充分了,方仲贤是做过教师的,而且很擅长,她教导的不止方密之一人,还有桐城诸多亲眷名流之女,当然,那时还是较为老式的教学方式,收徒十分慎重,讲究个言传身教,不但教导知识,还要熏陶徒弟做人的道理。和买地这里随处开班,一个学生能跟随上百个老师学习知识的形式,完全不同,但毫无疑问,在所有职业中,方仲贤还是更倾向于做教师。
——通译什么的,她认为侄子是有点想当然了,按一路上听到的说法,买地的洋番不少,方仲贤对于洋番传教士是很熟悉的,这些人走南闯北,敢于航行过远洋万里来到华夏,脑子不好用是不成的,个个都是敢闯敢拼、胆大心细、敏捷灵慧之辈,学习能力一定很强,也不缺学习的热情。
而且,他们来学习买地的新式文化,肯定比华夏人去学习洋番的文化要简便得多,买式的新式文化简易明白呀!通译这一行,肯定是洋番有优势得多,方仲贤凭着少女时期的一点老底子,要去做通译,必定更为辛苦吃力。倒不如按着侄子的建议,试着去学一学理科的教材——毫无疑问,理科的天赋是相对稀缺的,这从叙州对理科人才的重视就可见一斑了。倘若她能学明白些,那么在这海纳百川、人才济济的买地,想要找到报酬相对高些,也足够题面、稳定,甚至还有机会往上走的工作,也就更容易了。
到底是科举世家,经商这个选项,是从不曾出现在方仲贤、方密之姑侄心中的,虽然他们也能看到买地的种种商机,能够意识得到其中的巨大利益,但用知识换取钱财和社会地位这条路,就属于刻在脑子里本能的选择,甚至于,这样的人家是很渴望学习,很急于证明自己的智商不比旁人低的,方仲贤拿过理科教材时,甚至有一种急不可耐的感觉——她为了表示自己对买活军的不满,以及证明自己对特科的不屑,从未看过买地的任何一本教材,这也是多年来,父母言传身教的道理,选择了哪一条路,自然就要说到做到,尤其是和私德有关,那更是要从小事做起,讲究细节,若是连自己都无法坚持,那就太容易被人发觉破绽了。
这种曾经的坚持,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在老西林以及桐城的圈子里,名声是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好处的,但此刻却成为了能力上的阴影——方仲贤必须证明,自己并非是由于不擅长理科,有畏难情绪,自认在买地混不出头,这才以德行之辩排挤买学。
因此,她表面虽然云淡风轻,只是不置可否地表示,“技多不压身,横竖船行也是无聊,便打发打发时间也好”,但接过课本之后,却是不顾天色渐晚,甚至都不顾省灯油钱了,忍着那刺鼻的煤油味儿,没点蜡烛,而是点燃了煤油灯,就在船舱里趁夜看起了书。第二日还惹来船家打趣,笑道,“这买地真是个福地儿,却也是个销金窟,便是佛爷来了都要动心!”
“我就说罢,船一过浔州,只看着这繁华景象,再没有不被感动了慷慨解囊的。您家这安人,一路多俭省,居然也转性了,这晚上都点起煤油灯来!这要是到了丰饶县,岂不是要去住有电灯的客栈开开眼了?”
一路十两船费,这是不包餐的,但活字旗的船上也有一些别处船只没有的好处,譬如,他们会以比较便宜的价格向客人们供应三股线的棉芯蜡烛,这种蜡烛不比川蜀的牛油蜡烛原料贵重,但效果非常上等:无烟,不用剪烛花,也没有刺鼻的气味,燃烧起来非常稳定,用作晚间的照明,已经非常足够了。
但这还不止,蜡烛毕竟是别处都有的东西,买地的蜡烛不过是质量好而已,船家还有煤油灯提供,这就是买地独一无二的好东西了——除了气味稍微刺鼻一点以外,那亮度真不是蜡烛能相比的,因此虽然价格贵,一灯座的煤油,要价二十文,也就够敞开烧两晚上的,但依然可以算作是身份的象征了,尤其是船行,这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多时候白天都在行船,难免颠簸摇晃,读书、写信都得在夜里船只停靠时再办,那就少不了一盏亮堂堂的煤油灯了。这些船家,每跑一次长船,所得的平价煤油配额,有时候都未必轮得到乘客来买,带到夷陵,都会被高价卖给当地的富户,为这事被摘旗的船家也有,如此有办事处盯着,才能确保方仲贤他们,能有煤油买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