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345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因此,水泥房必然是未来的大趋势,这是所有人都认可的事情,甚至也有很多人旁观了建房打地基之后,机灵的脑子都转起来了:这么好的地基!多稳当!只建两层实在是浪费!挖得这么深,还是水泥慷慨灌进去……这不比一般造塔的地基都扎实了?要不要也试着造一造大报恩寺那样的高楼,也算是一大壮举呢?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在高楼非常罕见,大多数人除非特意出城,也找不到什么地方可以爬的时候,登高望远就是一种很奢侈的享受了,人类对于这种登高的追去,几乎是一种本能了。若是在城里能有一高楼,可以偶然登上去瞧瞧——买地似乎是不在乎什么窥视禁中的事情,它们就没有‘禁中’,所以这方面的忌讳是很轻的,富豪们也是不无意动,还真不乏有人想突破两层的限制的,便不说六七层的高楼,三四层——五六层……的房子,试着建一建、看一看,为什么不行呢?
但是,这样的想法,一直受到了建筑队的严词拒绝,也有人听说过其中的缘故:买地是不许建两层以上的建筑的,原因就在于水泥的筋骨,这用的是竹筋——竹筋承力有限,不敢建得高了。而消息更灵通的人,便会听说另一个秘闻,那就是买地在京城建的超市,用的就是仙界的材料,所以才能建得那样的高。
对于这种传闻中的仙界材料,于宴者早已有人听闻,再加上对竹筋的非议,也并非陶四郎一人之言,这会儿两边一对,严丝合缝,这才恍然大悟,对于陶四郎的消息也更加信任,都忙追问起钢筋的事情来——不说别的,倘若买地这里已经能造出钢筋了,那只要在陶四郎这里,打听到一二配方,他们立刻就可以在交易所囤货,乘势大赚一笔!甚至于哪怕最后消息是假的,那也不要紧,只要有这个消息,流传出去,市场争购,他们作为掌握先机已经囤好货的一方,照样是有赚头。
“钢筋这个东西,那门槛可就高了,首先要把钢筋和生铁分开来——这里的钢,也不是咱们一直以来说的百炼钢这样的东西,它是有严格要求的……”
说到自己的老本行,陶四郎可就来劲了,侃侃而谈道,“我们可以根据碳含量来区分熟铁、生铁和钢,碳含量大于……”
他不说数据还好,这一说,一群叔伯都是晕了,均是连连道,“不说这个,这些真听不懂,说得简易些,简易些!”
陶四郎见此,也只得一笑,寻思了一番,便把筷子纵横交错起来,对众人解释道,“大家都是看过建房子的,灌地基时,套筒里的竹筋,看起来是否就像是如此,好像骨架一般,水泥拌了砂石填进去,等凝固之后,比一般的石头还要更坚牢,是也不是?”
这个的确是都见过的,因为买地的工事实在是太多了,民间、官方都在造房子,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久居买地的活死人,对于建房的流程肯定都是看过的,也能明白竹筋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此时便有人猜测道,“人要有骨架才能行动,否则就是一摊烂肉了,竹筋也是起到一个作用,这么说,是否木头也能做筋骨来用?”
“虽然是可以,但注定是不持久,因为木头是容易朽坏的,留下空洞之后,这块砖就不平了。不是什么上好的骨架选择,竹子呢,性子就要强得多了,能承受更多的力,譬如说两层小楼,再加上其中生活起居的人丁,便是把第二层安排满了人、家具,每一寸都有东西,它的重量也不会超过一个数字,这个数字若是竹筋还能承受得住的,那就不会倒塌,但也要防着年深日久,连竹筋都疲倦老化了,到时候这楼板也就不可靠了,便连地基也怕会出事,因此,竹筋水泥的房子,在五十年之后就有点不保准了,运气不好的话,可能需要翻修。要给它加点支持。”
老房要修,岂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更何况五十年后,也只是不保准而已,众人听了,都认为竹筋还算是可接受的建筑材料,更有人已经聪颖地明白过来了,“难怪竹筋是不许建三楼的——顶上再多一层,那多出的重量就容易超过这个极限,久而久之,恐怕会出事!”
“正是这个道理了!”陶四郎双手一合,不吝夸奖,“徐伯父果然敏锐,其实即便建了三楼,倒也未必立刻就超限了,就算偶尔超限,或许也是无事,但这是几十年的东西,不能抱有太大的侥幸心理——若是二三楼长期有许多人呢?若是后来者不知道,在楼上囤货呢?现在只许建两层,而且明言了第二层不许建藏书阁,藏书、囤货都必须在一楼,都是有原因的,就在于这个极限重量。”
“原来!”
“早听说有这么一条规定了,还真不知道是为何!真是听四郎一句话,胜读十年书啊!”
众人也是都纷纷恍然大悟,又有人疑惑,为何木头房子也可建藏书阁,而水泥房反而不能的。陶四郎只得解释:那种老式的藏书阁,书架彼此间开,距离很大,书本放得不算太多的,问题的确不大,若是那种一本本码着,从地板到天花板都塞满了,码了一屋子的,那肯定是不行,而写规定时不能不把这种少见的极端情况考虑进去。
“这里还有买地特殊的情况在:书本在敏朝毕竟也是贵价东西,很少有人能囤到这么多的,汗牛充栋不过是夸张的比喻而已,但在买地,书实在是便宜,那些喜欢话本子的书迷,轻而易举就是几个大书架,便不能不有所提防了,为了保险来说,藏书室设在一楼肯定是最稳当的——其实便是老式的藏书阁,年深日久,木地板无法承重,不得不把书架搬下来翻修的也不在少数,甚至时常走水都是有的,敏朝朝廷藏书的地方,便是一排单层的石房,也不乏其中的考虑。”
陶四郎顺便也解释了一下这个疑问,众人听到这里,又都觉得自己开了眼界——别看他们身家丰厚,但在陶四郎面前还真没有什么优越感,真有知识才是财富的感觉,不知不觉,对话的语气都尊敬了不少,“那末,要建大船闸,必定是要用钢来做筋骨,也是因为受力问题吗?”
“确实,自古以来,斗门多是在运河水浅处修建,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运河多为人工的水渠连缀天然河流,在人工水渠段,水位浅,水的重量肯定也小些,给小船过闸,那用石块就够了,但若是要在大江上修船闸,便是也择选水浅处,但水本身的重量,水流动的力量,都要考虑在内,非钢筋而不能用,竹筋水泥,只能小打小闹建个码头什么的。修船闸水坝绝无可能,必须非常把稳才能尝试,万不能赌——这是不能冒的险。”
这话的确是有道理的,船闸的原理其实就是要拦坝,大坝垮塌,对下游自然是灭顶之灾,众人闻言,也都是不禁点头,又听陶四郎介绍起了买地的钢铁工业布局,“其实从十八年前起,六姐便开始布局了,当时的楚大匠还不过是被留在彬山等死的瘸腿匠人而已,那时起,六姐便在为钢筋做了准备,只是当时连竖式高炉炼铁都没有,想要造出钢筋完全是天方夜谭。除此之外,人才也极是匮乏,压根无法形成规模……”
十八年的时间,在他的叙述中,似乎是一晃而过,又似乎是没有一天功夫闲着,这十八年里要普及教育,从无到有地培养出买地这里的专门学校体系,搞出一批受雇于衙门的学者——类似于敏朝的鸿儒,但比起教书育人很显然还有很多具体的,能对工业产生极大影响的研究工作,还要普及竖式高炉炼铁、找到优质矿石,甚至还要推行新的货币政策,这也和金属工业相关——否则,金属很大一部分要去当钱用,价格就无法下落。
如此一来,十八年的时间实在是太紧张了,真不知道六姐是如何把这些事情一一做成的,而买地的铁器也确实要比敏朝便宜得多了,甚至在事实上造成了环买地区大量铁匠破产投买……
“是直到去年,橡胶投产之后,我们工业专门学校的钢铁专业,才迎来了一个新的契机,那就是钢筋最重要的一个前置步骤——氧炉炼钢,只有这个办法才能炼出低碳钢来,但纯氧非常的昂贵,只有电解才能制造一点点,没有橡胶做的电线外皮,是无法投入大规模应用的,便连实验都做不起。没有低碳钢,铁丝做筋骨,效果也就比竹筋好些有限……”
这一步步往前,每一步都还要别的领域也有突破才能跟上配合的感觉,实在不比谋略天下来得轻松啊……当听到电气因橡胶而普及,氧炉有了实际基础时,便连这些听众也都松了口气,一边在心底提醒自己囤铁矿和煤矿——不过这些东西的价格从未下落过,一边又急急地道,“如此可好了,这氧炉可是顺利地设计出来了?”
“难着呢!造实验厂房,需要的资金那是海量,且现在铁矿、煤矿的市场价并不便宜,衙门下拨的限价煤铁,分到实验小组头上又是不够用的,还有那发电机也是昂贵,各处都在申请,也不知道何时才能下拨……唉!还不知道又要磨蹭几年。”
说到此处,陶四郎却是摆出了好一副苦相,一摊手叹道,“我老师也是急得上火——目前盯着这氧炉专利的小组,有四五个,都在各显神通找经费,也是眼馋那天价的专利分红,只是前期投入也大,这钱该上哪找去!”
其实,他毕竟年幼,城府不深,并未太过伪装,这番对话的目的性还是很强的,但这种目的性倒并不会让人有什么不满——几个豪商对视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的心动:早知道楚大匠那一波匠人,可说是买地的新贵,那真是要什么有什么,要钱有钱,要政审分有政审分,社会地位还极高,六姐异常尊重礼遇……
只是因为这些国宝级匠人,很少在人前露面,大多公务繁忙,醉心实验,难以结交,以至于他们周身也染上了浓浓的神秘色彩,民间甚至有愚夫愚妇,认为他们常年闭关修仙炼器的。这些交易所的豪商,也很难找到门路结交打探,这会儿听陶四郎这么一说,才肯定这批匠人手中都有专利分红,钱财、政审分的回报,甚至还要比他们更多!
这就让人禁不住想要来插一脚了——楚大匠他们是攀不上了,但手里结余的银钱真多,又不愿意完全投入交易所的赌博之中,倘若……倘若能投资一二,培养出下一个楚大匠,也跟着鸡犬升天,进一步飞黄腾达呢?
“四郎,叔叔性子直,这就直接问了!”
果然,又喝了几杯茶,便有个性急的汉子,开门见山了,“这实验小组的专利,也能和开公司一般,做股份分成吗——若能的话,归属于官制的小组,又能不能接我们这些商人的投资……这些事情,你可问过衙门没有,又有没有见到什么成功的先例呢?”
第703章 谢姐比较出的幸福感 羊城港.谢双瑶 ……
“关键是备案后在执行层面上, 现在能想到的问题,是要规避知识成果外流, 也要评估这个最重要的风险——开这个口子会不会导致技术外流到民间, 去敏朝——去敏朝这其实不是最需要去考虑的问题,要考虑的是如果知识成果外流去民间的商社,而且形成规模, 会不会加重财政负担。”
“也不能固步自封吧,无论如何必须正视的事实, 就是财政收入肯定是不能全部往科研方向倾斜的, 民间资金进入这是大趋势——我的意见, 还是老办法, 先实验性特批一部分项目, 观其后效, 两三年内, 大概这政策的利弊也能看清楚了。到时候再来修改细则嘛, 否则现在这里论证来论证去的, 坐而论道,一百年没有结果。先把摊子搭起来, 就知道好不好搞了。”
“其实我的意见是不必着急……先把力气往外头去使些……工业这里, 慢慢搞, 现在这些也够用了,六姐不是说过一个老笑话吗, 老虎追猎户,猎户不必比老虎跑得快, 只需要比别的猎户跑得更快就够了——现在,咱们已经是全世界跑得最快的猎户了,其实完全可以放缓点脚步, 慢慢来嘛……”
“你这话就有点没心气了,工业布局是百年大计,这里慢一年,那里慢一年,整个体系什么时候能成形?这完全是只争朝夕的事情——”
“好了,现在只论证细节,大方向不要变——多领域开放民资进入这已经是定下来的事了,不必再多想。”
会议室里,一张长桌,一排瓜子干果碟,有这几年来逐渐流行的葵花籽、刚炒好发着清香的五香西瓜子、储存了一段时间,上头结着盐粒的冬瓜子、南瓜籽,还有一大盘花生,再有两个大茶壶,一个壶嘴大些,一个壶嘴小些——大嘴壶里泡的是八宝米花茶,顶饿发甜,能快速补充能量,是这种会议的必备,而小嘴壶则是清茶,主要是提神所用。
比起第一次开座谈会时,谢双瑶还要从自己的仓库里拿点未来科技撑场面,买地物产逐渐丰饶,的确是方方面面都体现出来了,至少干果这边,花生瓜子是可以供应得起了——花生是很好的油料作物,谢双瑶当然要大力推广,这东西此时虽然也有,但还算稀罕,没有铺开种植,也是衙门并不重视的缘故,能榨油的东西,只要和农户说清楚了,他们肯定是不会抗拒的。
当然了,这种经济作物,在气候混乱的时候,地位肯定比不上主食作物,要说成为一户农家主要种植物,那多让人不放心?也就是捎带手种上几分地的样子,往油坊送过去换点自己吃的油罢了,花生作为干果,真正大量供应还是拿下鸡笼岛之后,地多了,花生产量也逐渐变大,那么除了拿去榨油之外,也有了足够的余裕晒干了往外卖了。
吃穿用度上的宽裕,仅仅只是一部分而已,在桌边满满当当坐着的这一屋子各抒己见的智囊,也是用度宽绰的另一种表现——曾几何时,买地的人才捉襟见肘,逼得高级官员个个都是多面手,比如徐子先,谢双瑶都怕累出病来,不但要率人做实验、编撰课本,还要来开智囊会,对买地的大事小情都要有所了解,编课本还得是多面手,除了这政治课本要参与之外,理化生的课本都少不了他吃透了反刍学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