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403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再没有任何一个故事能比得过这条指责了,倘若连妖妃夺舍都没有动摇皇帝的地位,引发什么后续的话,那么,凭借百姓们本能的推测,他们觉得眼下这些指控,大抵也是无法动摇田任丘的:虽然说不出其中的道理,但他们隐约也明白,锦衣卫靠的,始终还是皇帝那。京城有皇帝这几年练出来的特科内卫在,那些只会跪午门、敲登闻鼓、满大街传揭贴胡言乱语的文官们,还真能把天翻过来不成?
“带走了,带走了。”
过了一会儿,年轻喜事,脚力也壮,赶去登闻鼓院的几个年轻人气喘吁吁地回来了,都是争相说着,“果然带走了,也赶人了——还是在说江南的事情!说是要请皇爷出面辟谣,说没有把江南卖给买活军,大骂田任丘卖国贼!要请皇爷杀了田任丘,还有人说,宁要九千岁,不要田任丘!”
“九千岁是谁?”
不过是几年功夫,竟然已经有人不知道九千岁了!由此也可见京城这波澜变换有多么壮阔了!随着九千岁倒台,叶大人无法处理特科和老臣的矛盾,请辞在京郊养老,如今活跃在京城政坛的风头人物已经完全换了一批。包括从前以田任丘为首的五虎等人,除了田任丘颠扑不破之外,其余人也都各有际遇,并非都是一路平顺高升。十年前如雷贯耳的许多名字,如今已经难以引起百姓们的反应了。
“九千岁……九千岁在的时候,那时候就觉得朝里挺乱的,可现在看来,那时候反而还太平些,如今啊,可是乱得一言难尽了!唱哪一出的都有!”
万万没想到,这会儿张大爷说起九千岁,话里居然还有点怀念的味道,大概,他怀念的也并非是九千岁,而是十多年前的自己吧。十多年前那种压抑的政治氛围,早已被他这样的平民所淡忘了,十多年来,京城逐渐的改变,也不在他们的关注之中。经过时光的淘洗,他们记得的只有过去的那些好处,比如说……
比如说……
即便是再说不出什么过去比今日更强的地方,在张大爷这个年龄,他也还是固执地怀旧着,九千岁或多或少就沾了这样的好处,不由分说地被寄予了拨乱反正的厚望,别看田任丘手上很少平白无故地兴起什么大狱,可这一个多月以来,他在京城官员的渲染之下,已经是头顶生疮、脚底流脓了,京城官员甚至喊出了‘迎回九千岁’的口号,可见双方的矛盾已经到达了什么样的程度——清君侧不是没人想喊,但被叫停了,因为自古以来,清君侧的人往往都在地方上,这些京城的官员一般都是‘君侧’,属于被清的那部分,就算想喊,他们也得走远点再喊,不然在京城喊这样的话,内卫是谁都不收拾,也得先把你给收拾了去。
“迎回九千岁,处死田任丘!”
“百官联署!放弃代管说,放弃幻想!禁止绥靖!调回边军,集中力量死保江南!”
如果说百姓们,似懂非懂,还只是议论几句‘无非是南边的事’,并不清楚半壁江山代管说的来龙去脉,以及目前局势发展至此的真正原因,乃至南官的诉求,只能在登闻鼓院外凑热闹的话,就在他们的住处不远,可以对着坊内大街开口,门口有门当瓦对,能养着小厮侍女,甚至养得起一匹马,买得起自行车的官宦宅院之中,人们在讨论的,无疑就是这一次大风波的核心问题了:目前,虽然官方依然没有公开承认所谓的半壁江山代管说,以及‘代管费’说法,但行宫方面也一直保持了沉默,这其实就等于是默认了,这可如何使得?各南人官僚,必须放下成见团结一致,下死力阻止此事!
“不是说要打赢——不说打赢的事情,但不能就这样投降罢!”
“买地要图谋江南,这个不怪朝廷,但至少也要抵抗一些时日!否则,国朝还有什么骨气可言?!脊梁都要断了!呜呼哀哉,我等便是还活着,性灵也于风骨偕亡!”
——这是好听的说法,潜台词则是众人了然的:不说打赢的事情,因为谁都知道打不赢的,但一定要打——理由就在下句话,‘至少也要抵抗一些时日’!
抵抗到什么时候?抵抗到族人能逃跑的时候,钱能出来多少出来多少,人能出来几个出来几个,总之,若是和传言一样,在家乡的亲人和所有族产都被皇帝卖给买活军,就为了多些代管费……那他们这些人还当什么官?操起刀冲进行宫,叫皇帝看看,什么叫做‘匹夫之怒、血流五步’,大家一起死好了!
虽然在消息传出的第二天,宫中就对这个消息进行了辟谣,但单单是辟谣,不足以平复这些南官的焦虑,几乎是本能地,他们立刻寻找到了自己的盟友:因特科在京畿扩散而恚怒的北进士们!南北两榜从未如此团结一致,臣党的规模前所未有的壮大,直指所有矛盾的核心——阉党田任丘!
田任丘一死,问题迎刃而解,特科没有这样的旗帜人物号召,在京畿燕赵势力衰退,附和北进士的利益,而少了阉党这个亲买派的斡旋,代管费谈判半途而废,逼得皇帝不得不对买强硬,不得继续卖土,这是南进士短期内的目标——至于缓解了眼前的危机之后,他们会不会写信回家,示意家里人把田地、铺子甩卖给买活军,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此时还无须去讨论么。
虽然手里没有兵权,但这南北进士集合在一起,他们所体会到的力量却也十足庞大,甚至连他们自己都吓了一跳,这些日子以来,百姓看到的登闻鼓、午门,只是热闹的一部分而已,实际上,六部衙门公事已经泰半停摆——同时得罪了南人、北人,谁还给你干活?现在京城还没出什么乱子,不过是因为管理庶务的多是本地出身的小吏,一时还看不出来罢了,再过两三个月,国家政务停摆,对京城和地方上深远的影响,才会慢慢体现出来那。
“听说,如今皇帝夜夜烦忧,便连身体都不能坚持捶打了,停训已有三日,不过依旧是强撑着一口气,不愿放弃田任丘……但也多次召见心腹特科密议,又试着向次辅与其余阁臣示好……奈何众人都是婉拒,直言无法接过这个担子……”
这一日,在京郊一处别院之中,温二公子双颊绯红,披袄而坐,离开了城中的套房,他似乎有些不适应,才说几句话便咳嗽了起来,一边轻轻拍着清减了不少的脸颊,为自己提神,一边轻声对身边这些串联诸官、鼓舞闹事的年轻骨干小官说道,“诸位,差不多是时候了——可以发起一次总攻了!后日乃大朝之日,我等本就要进宫朝拜太和殿,也正是我等义人公然聚会的好由头……”
“不如,便乘着此时,夺下太和殿,攻入奉先殿,以祖宗牌位为凭,逼得未家小儿交出田任丘,当场处死!”
“好!”
“妙计!”
这段时日以来,被层出不穷的坏消息闹得恼恨交加,满是怒火的官员大有人在,虽有老成持重者听了感到不妥,但也已经有人一听便感到恰可,迫不及待地高叫了起来:“早该如此了!”
“一片冰心在玉壶!等死,愿死谏死国!”
“册那!一帮宗桑,早该闹出点大动静来了!也好表一表我等的手段与决心!”
“就这么定了!攻破奉先殿,处死田任丘!”
“攻破奉先殿!处死田任丘!撤销特进士,开战买活军!”
战略口号迅速地丰满了起来,很快,众人都被裹挟其中,也形成了共识:“非常之时,当用非常手段,京城这场闹剧,也是到了最后收科的时候了!”
第841章 朝会兴乱(上) 京城.百官 皇极门前……
发起总攻, 上太和殿闹事,甚至要攻入奉先殿去烧牌位,这是不是一件冒险的事情?毫无疑问当然是, 倘若不是这样掘人祖坟一般的事情, 不是皇帝要把江南献给买地,不是在京畿推行特科, 让北榜进士个个不寒而栗、唇亡齿寒, 这个提议都不至于形成这样的声势, 甚至少不得要有人临阵脱逃, 暗中告密也不好说的。
但,今日局势不同,这些往昔‘书生造反、三年不成’的京官们,却表现出了罕见的团结和勇气,都是纷纷响应, 一个犹豫徘徊的都没有, 甚至还主动留下了血书手印, 交给温二公子保存,包括一些因故未能到场的同伙, 也都由朋友担保,在一日之内, 交来了按了血手印的誓言书:说到底, 在这种时候, 怕的不是被牵连,而是不被计算在其中。本身平时就是往来甚密的同乡, 若是他们不成事,自己也要受连累的,再加上家乡的变故, 自家岂不是要落得个一无所有,连名声也不存的地步?倒不如跟着走到黑,便是坏事了,也能作为清流一员,留个美名下来。
再说了,凡是闹事,最怕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小打小闹,阵仗一大了,让上头害怕了,法不责众,就算要治罪,也只是重罚一二带头人,不可能个个都处以极刑的。哪怕是一百多年前的‘大礼议’,不也是如此?甚至大礼议已经是整个敏朝历史中,极少数在官僚群体示威后,由皇帝取胜的冲突了。大礼议之后,类似的冲突,哪一次不是以臣子们的胜利而告终?
既然台子已经搭起来了,在名单内露个面,那是最惠而不费的事情,若是成了,将来那都是资历,若是不成,也责怪不到自己头上,自有温二公子乃至温相的面子担着,敏朝似乎还没有出过被出处斩的首相,最多也就是夺职闲住罢了,领头的温二公子不怕,他们又怕什么呢?
如今最担心的,便是锦衣卫的爪牙们发觉端倪,提前抓人了,也是因此,温二公子等人才把商议时间押得很后,又选了朝会这个时机:也就是一日两夜的功夫,就算有人告密,也未必能及时送上田任丘的案头。
而朔望朝会,在常朝中也属于比较重要的日子,要取消这样的朝会,决定非皇帝、田任丘级数的大臣不可,决定做得很晚,等到他们知道之后,这点时间也是不足以把命令传达到位,直接把朝会取消的。而众臣入宫之后,毕竟占据了人数上的优势,到时候就算不能闯入金銮殿、攻占奉先殿,难道在奉天门闹出什么大动静来,就不是丑闻,不能给皇帝施压了吗?
只要能入宫,那就是成功了一半!抱着这样的心思,众人在忐忑中度过了一日一夜,直到朔日一早,大家在曙色中一一到达宫门之外,见到那影影幢撞的人影中,熟悉的面孔一个不少,彼此交换着眼神,这才逐渐放下心来:看来,锦衣卫的确还来不及做出反应,或者说,这一次是真的天命在我,我方众君子竟无一人背约告密,不但订约之人一人不损,而且,宫门处的防卫一如既往稀松平常,没见到内卫的身影,帝党是真的没有做出丝毫的反应!
既然决定了要来,那迟到的也很少。很快,各京朝官便都交了牙牌去验看——这是登记签到的意思,从前若是缺勤太多了,还要引来责问的,百多年来规矩废弛,并非一定被抓,但也是个把柄,若是没有靠山、同年,朝会也轻易缺席不得。
同样的,在大朝会,以及朔望朝会中缺席,更是罪加一等。今日人到得不少,都是按规矩在掖门前排队静候。随着车马轿子逐一抵达,几个阁老府上的轿子,也在官员们默契的退让之下,直抵宫门,让老大人们下了轿,来到掖门最前方等候,这也是有规矩的,文武百官分做两个掖门,排队等候——当然了,有身份的官员来早了,也可以去值房休息,所谓待漏也是一度奉行的规矩,不过,反正在开宫门以前,他们也会来到队首,因为各自按品级列队,这本身就是规矩的一部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