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458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对于南方来说,人多的公共场所,往散热方向去建是没有错的,这个高屋顶让人感到更加舒适,显得整个超市更加气派,虽然这也和买地超市无法相比,但鲁二却比一般人要知道得多些,他晓得京城超市,那是不可复制的仙器,连一块玻璃砖都是仙家的法宝,若是弄坏了,本地是变不出来的。但其余超市,全都是民间现有的东西。
买地既然在绍兴这样的小城市里,都用上了这样新的建制,那便可说明他们的技术的确是又进步了些,施工能力比武林建超市时要更强了,心中也不无感慨,暗道,“这些其实都是小事,服装厂的新衣也好,这超市的新屋顶也罢,看似都不起眼,也和民生没有直接关联,无非就是便宜、好看、舒服上的改进,可小事累积多了,便成了天堑,这可不是学个皮毛,自个儿多努力能跨越的藩篱。
就说咱们的皇爷,富有北部天下,又垄断了奢物买卖,别无所好,就喜欢造房子,在这些事情上,大臣也不会来反对,按说他又聪明又刻苦,还有钱,怎么也能造出比买地更好得多的房子了,可就看武林、绍兴两地超市的差距,就可知道买地这里的进步速度也不比他慢多少,只有更快的——武林的电线还在墙上乱拉呢,绍兴超市这里,墙面上就有电线槽了,甚至那电灯还可以在墙面按开关来控制,还有装在水泥梁上的顶扇,真要比地扇凉快多了,就是转悠起来瞧着吓人,我可不敢站在它下头。不过,屋子高,电灯装得就高,这样换灯泡也是麻烦。”
不论是电线、灯泡还是发电机,都是敏朝无法自产的东西,卖得当然昂贵,但却依旧非常走俏,大概人对于光明的向往是自古以来的,走进这样一间高轩敞亮的,四面只有柱子而无墙的建筑里,不管是第几次进超市,都会有一种屏息般的感动。再打量着四周货架上琳琅满目的货品,就更加要五体投地的称赞本地物产的丰饶了,鲁二跟着张九娘去京城超市见识过许多次了,但走进绍兴超市依然不由自主深吸了一口气——就连芳姨都是如此,两人不约同站住脚,注视着前方整齐而延绵,满满当当的货架,还有货架上放的货品:
成箱成箱的各种罐头,在海上都是一罐二三两银子的高价、成匹的布料,全用粗麻袋缝死了的各色粮食。干米粉一卷卷地堆叠着装成麻袋,在黄豆粒旁装着,货架前的小桌子上堆满了玻璃瓶装的样品,从这些量贩区往前,单件的商品陈列变多了,笔墨纸砚、教材话本,橡胶毬从大到小放在货格里,叫人看了眼馋,一个个灯泡挂在做好的展示架下头,虽然没有亮光,但从规格就能看出它提供的亮度差异——给灯泡换灯丝是非常吃香的工种,因为这一个灯泡得卖一两银子,谁家也不能次次都换,一盏灯有三个灯泡轮着来,随时去师傅那里擦拭换灯丝才是常态……
有了电扇、电灯这两样小电器,旁边就搭着卖基本电工教材和电学常识。本地的丝织业开始恢复了,海外的客商重新能采购到上好的绸缎,在绸缎区前方也有新式老式的衣服穿在假人身上做样品。芳姨指点着告诉鲁二,“你晓得这私人的厂家,倘若要把自己的衣服送入超市来展示的话,要花多少钱么?这样的展柜,一个月五十两银子不还价!”
细柳服装厂主要做的是华夏生意,再加上不愁卖,便没有来买展柜,展柜中展示的衣服还有西洋样式的低胸蓬袖裙,这是鲁二之前在北方不太见得到的。芳姨说买展位的主要是这些厂子,“会做生意得很……他们主要做外销服装和布匹,我们这里洋番很多,西洋画也流行,提花机又发达,自从佘四明打卡机器发明之后,提花机可以随心所欲地设计纹样,这样有很多新花样的缎子织出来,送去西洋非常好卖!
这些厂子为了把自己的料子让洋番看到,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在超市买展柜了,各地的洋番商人也好,或者专门从这里买货去羊城港、?镜那些地方卖给洋番的华夏商人也罢,肯定都会来超市。所以别看超市平时逛的人多买的人少,实则日进斗金,就光靠这展位费、大宗交易的抽成,不几年就把多少建筑成本都收回来了。”
既然是说来看布料,鲁二还以为要看的是新提花机织出来的缎子——既然说比缂丝还要更贵,那显而易见会是一种复杂的织物,鲁二搞不大懂缂丝和妆花之间的区别,按他想来,虽然缂丝是不太能用妆花的提花机去织的,但既然提花机可以应用所谓佘四明机器的原理,用机器来分辨什么时候操纵哪根梭子,速度比人快而且不容易出错的话,一样的办法应该也可以用在缂丝上,这样的话无疑也能极大地降低缂丝的成本——如果一块缂丝的料子只卖原本十分之一的价钱,那肯定是非常大的突破,不过,这就和芳姨的话对不上了,这材料要比缂丝还贵一倍,那工艺的复杂程度鲁二就完全无法想象了。
“自然了,所有的洋番都想买一块的还有我们的仙绸……”
说话间,芳姨已经带着鲁二来到了织物展柜的中心,这里有一个大的柜台:木架子玻璃面,光是这个展柜在买地崛起以前都是难以想象的奇珍异宝,也就是这几年来透明玻璃大行其道,大家才看得轻贱了。这个柜台就说明了商品身份的不凡,因为它是用来特意介绍这种新产品的。在超市里,不管是多么难得的货物,一区配几个导购就不错了,但东西居然有一个专门的柜台和四五人介绍,可见它是多么的不凡!
不过,卖相上来说,不算是多夺目,鲁二扫了一眼货柜,里头卷了些不同的花色,有‘长寿延绵’的万字纹、娇嫩的天青水绿花鸟纹,这都是官缎常见的纹样,而或许是隔了玻璃,这缎子的文采不算是很夺目的,并没有亮晶晶的反光。他不免疑问地瞧了芳姨一眼,此时已经有售货员腾出手来,对他笑道,“客官,可不要小瞧了我们这些‘油晶’料子,你来我这盆水里看看。”
果然,柜台一侧是放了一盆水的,鲁二走过去一看,里头泡着好几块不同纹样的杂色料子,都是巴掌大小,显然是有意泡在里头的,他心疼地张大嘴,忙喊道,“呀!这罪过了!”
除非是一辈子没见过绫罗绸缎的乡下人,否则,谁不知道这丝绸是最娇弱的东西?风吹日晒都会褪色不说,好缎子下一次水,那文采便要暗淡一半以上,再下两次水,那就留不得了,只好赏人穿。而且本色越嫩的缎子,就越容易染色,过水还会起皱缩水,要好好地整烫——这整烫的时候一个不小心,火候过了,色彩还要再损失。所以说,丝绸好看人人都知道,但有时候真不是买不起而是穿不起!一件衣服十几两银子,穿两水就没个好模样了,不是身家到了谁也舍不得。只有王公贵族才能把好料子天天穿,家底稍一般的小姐奶奶,在私宅也穿棉布,出门宴客才换的大衣裳呢。
“哈哈,大哥,您别着急!您随意捞一块料子来攥干——不要惜力,毁了就毁了,不找后账。”
他的反应立刻就逗乐了众人,连柜台另一侧的几个洋番客人都好奇地看了过来,他们面前也有一盆水,但对通译转达过去那叽里咕噜的提议,却似乎是深存戒心,唯恐在异国他乡坠入了什么陷阱,把有限的身家都赔在了里头。
鲁二这里,胆子是大的,到底也是语言通畅,对买活军也十分信任,见芳姨对自己微笑点头,伸手就选了一块雀登枝的红料子,攥在手心一挤——指缝间流出的却全是清水!他也不由大吃了一惊,“泡了这么久,不掉色?”
这是眼看着的,压根做不了假,鲁二张开手一看,那料子被自己攥得皱皱巴巴的——定睛一看又是一惊,“没破?”
这句话是问得很有道理的,鲁二多年练武,掌上全是老茧,一般的丝绸,摸过去就是一层毛刺,有些脆弱一点的,这么一攥能直接磨烂了,但很快红料子却是安然无恙,非但如此,别看此时有折痕,但售货员让鲁二再过一遍清水,拎起来别攥干而是甩一甩,那折痕很快又消失不见——
“过水也不褪色,用多大的力也不皱褶,不用整烫,甩甩就平了,而且干得很快……”
紧皱着眉头,鲁二缓缓说出了这布料的若干特性,“软滑耐用不说,颜色还非常的鲜艳……”
如果是张九娘在这,怕是已经激动得要晕过去了,即便是鲁二这样的莽汉都意识到了这种布料对于服装业的冲击,完全了解了它那极为昂贵的售价——这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如果这种料子能和绫罗绸缎一个价格的话,那还有别的丝织品存活的余地么?它不是能卖这么贵,它是必须要卖这么贵啊!这些所有的特性加在一起,对于布料来说,简直……简直就像是高产稻对于其他的水稻一样,是——
“是天界的东西吧!”
在他一旁,那些洋番佬已经是有一个要晕倒了,他们把着柜台稳着身形,叽里咕噜地不断抒发着自己那极致的震撼,通译也无法翻译完全,只能取其大意,“他们说……他们居然见到了航海传说中的神仙宝物——东方仙女永不褪色的彩绸!”
第972章 比不得一块窗帘布!
仙女的彩绸——不得不说, 不单单是那几个洋番形容得富有诗意,这个通译也有些文采,一句话就把这绸子的诸多好处给全说明白了, 甚至还让这东西多了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诗意,至少要比这东西官称的‘油晶缎’要来得更出彩得多。鲁二等人一听这通译的话,看着这料子仿佛都带了霞光,越想越觉得有理, “仙女彩绸, 可不是么,这样好的颜色——这纹样都不是绣上去的,就像是直接印上去的一样, 简直平滑至极,怕是贴肉都好穿的!实在是爽滑得很!六姐不正就是仙尊么!好名字!以后不如就这样叫了!”
反正, 不管这东西在华夏叫什么, 这些洋番商人怕是都准备这样称呼了, 并且他们立刻就掏出了支票本来,开始认真询价,一副当即就要买下的样子。这下别说鲁二、芳姨等人, 宁可不去银行也要留下来看到底, 便是一旁的货架都有人走过来跟着看热闹了:这油晶缎自从入柜以来,看稀奇的人多,真正能买得起的人相当的少。大家都当成是本地的纺织厂在炫耀成就,完全没想到这样标价的布还真能卖得出去——这油晶缎比一般的绸缎要重一些,一匹布大概宽宽绰绰两身衣服, 加在一起大概两公斤不到一点的重量,作价要四公斤黄金,真是金子的两倍!
买地这里, 金银比价和敏朝是不太一样的,他们对贵金属的需求也不算太高,对此洋番心中都是有数,在交易所做买卖是有特殊规矩的,不是简单的兑换金银币来开账户,而是要以带来的货物进行估价来决定本地银行账户的限额。甚至买地对收取金银币不是特别的鼓励,主要是因为各地的金银币含量不一,不可能都是纯金,商人带来的贵金属货币,在折算的时候因为纯度不同,还有熔铸火耗,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容易引起争端。在这个基础上,黄金兑换货币的比价大概是一两黄金比一万元,也就是说,按买地的度量衡,四公斤黄金是二百五十两……二百五十万元一匹!
就算是缂丝,流落在外能不能卖出这个价格,那也是不好说的,这东西一向是皇家御用,在民间有市无价,也根本没人能奢侈到用缂丝来做浑身的衣服,那等于是把自己抬到和皇帝一样的身份了,如此招摇,灭门之祸只怕也近在咫尺,一般来说,民间有机会能收藏一把缂丝扇子、一副缂丝桌屏,已算是非常难得,这样这些藏品就更多了本身工艺品的价格。
理所当然这仙女彩绸也是一样,极其昂贵的价格只是它价值一小部分的体现而已,第一道门槛还是永远的政审分,它是根据政审分配售的,虽然因为价格昂贵,并不会扣分,只是说达到若干分数之后可以购买相应的份额,但售货员讲了一下分数的门槛之后,大多数人都是摇头了——一般人根本买不到能做衣服的尺数,就这么说吧,对洋番来讲,如果一次运来三个红圈名单,再带了两船买地最紧缺的货物来,全都是在他们名录上的鲜活作物种苗,把所有的奖金再包括船本身都卖在买地了,差不多才能凑够分数来买一匹布,这都还没有说四公斤黄金对于一般的海商来说也不是什么小数目了,这并不是说湊四公斤金币就足够的,这说的是买地熔炼的纯金条份量,按现在各地的金币熔铸技术,以及金币在各地流通的过程中必然被不断熔铸分割降低纯度的现实,船长不准备五公斤各色金币,恐怕很难买到成匹的布料!
衣服是做不了了,但洋番们铁了心要买,那就只能是买手帕——不论是买一张手帕,还是买够做几张手帕的布料,这都不失为很好的想法——这手帕不恰好可以用来做柜台上的小实验,炫耀着这料子的珍贵难得么?就算只能买一两张,带回国后也足够他们讨好关键人物了!这些洋番,压根顾不上听售货员继续讲解油晶缎的来历,已经在满脸狂热地计算起自己的政审分和价钱来了。
鲁二和芳姨看了一转,从通译的话风里听出来:哪怕是一张手帕的政审分,他们也是凑不够的,估计要回武林或者下云县去找同行来给凑分,这买卖当即还做不了,便只好失望地挤出人群,去办自己的事情。芳姨在路上这才把油晶缎的来历说给鲁二听,“仙女彩绸,不过是个噱头罢了,也就是在欧罗巴那样的地方会流行,油晶缎这名字才是真有底蕴在里头的——”
她神神秘秘地揭露了这个名字的讲究,“油晶缎,说的就是它的来历,你知道石漆吧,书上多是叫做石油的,我们点的煤油灯就是从它来的。”
“猛火油,这个是知道的。京城也在悬赏找矿。可这和那彩绸有什么关系?”鲁二还是明显更喜欢仙女彩绸这富有诗意的名字。
“油晶缎就是从猛火油里提炼出来的,这就犹如煤精石一样,都是矿物精华,所以叫做油晶,也可以叫油精吧,只是因为这料子晶莹剔透的好看,因此改了这个晶字。”
芳姨头头是道地说着,显示出在本地纺织业消息的灵通,可鲁二听了却是哈哈大笑,认为芳姨在说梦话,“姨妈,我们说的不是一种东西吧,我说的猛火油,黑漆漆的,浓稠稠的,可以烧,你说的是什么东西我不知道,但绝不是我说的猛火油,可以烧的东西如何去织布?这是两厢听岔了吧!”
芳姨却显得异常的固执,不断地试图告诉鲁二,他们说的就是一种东西,鲁二却也执拗,只是不信,认为芳姨是完全糊涂了——买地这里有许多神通他是知道的,但这些神通的道理归根结底都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说高产稻,那是因为六姐带来了仙种,并且在本地育出苗来了,虽然说各地的稻种不能自留,需要去买地购买,但这可以解释为育种技术很难,不是一般人能够掌握,这和买地的农业学校就合起来能说通了。
其余什么好火铳,什么大机器,这些都是敏朝原来也有的东西,只不过买地这里的出产特别的好特别的便宜而已,但从流淌的猛火油里做出布来,这完全违背了物相五行转化最基本的道理,种子变成粮食,天经地义,铁矿变成机器,理所当然,可油变成布,这就属于天方夜谭了。不论芳姨怎么说,鲁二都是大摇其头,“那黑乎乎的东西怎么还能肥田呢?!倒进田里,那地没法种了吧!您老越说越糊涂了!我不和您谈这些了!”
“不信就算了,你们这些莽汉啊,合该一辈子吃不到一口读书的饭。”
芳姨也无可奈何起来了,又有些活死人特有的骄傲。“也是你们没见过世面,倘若有缘能进化工面料展,亲手摸一摸那不褪色不变形,双手扯不开,单幅蔽光的人造提花锦……那就知道和那些料子比,这自产油晶缎也算不得什么了!咱们有生之年,倘若化工面料能普及开来,逢年过节可不就是人人衣冠锦绣,就是种田的老农妇,也能穿着八宝团花烫金的马面去拜年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