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523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别说华夏两宗了,算上鞑靼各部、琉球、高丽、东瀛,甚至更北的通古斯建州,乃至隔了整个通古斯,只是隐隐约约和买地有了一丝联系的北海诸族,这些毫无例外,全都被过去几年的气候折腾得不轻的诸侯,恐怕也都急切地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吧?他们比华夏更北,如果华夏都冷得种不了粮食,他们吃什么,喝什么——他们得死多少人啊!
想到这里,陶珠儿也不由得打了个寒噤,她含含糊糊地想:粮食!归根到底,一切还是粮食——世事实在是太难料了,她从小长大,粮食总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丰裕,她曾经多么天真地认为,她生活的国土早就脱离了粮食的考虑,百姓们所追求的东西会变得越来越——反正总比粮食要高,衣食足而知荣辱,大概百姓们所想的,会是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罢——
可万万没想到,只是几年的歉收,忽然间,一切好像全成了幻影,她又回到了记忆已稀薄的小时候,那时候大家总被饥饿的幻影困扰着,总是期盼着想要知道这个终极问题的答案:明天的,明年的粮食,它在哪呢?!
忽然间,别的其他的东西都再也不重要了,而在所有那些担忧之外,她反而变得务实、机敏而似乎更为坚强,陶珠儿深吸了一口气,陡然转过身,再次挺起胸膛,摆出了买地吏目那股子昂然的架势,又走回衙门去了。她知道她还有很多活要干:安南的粮食,可轮不到彩云道来分享,很快就有很多灾民要来南华安顿了,陶珠
儿的首要目标就是确保他们能有足够的粮食度过最窘迫的时间,又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自己的口粮给种出来。
该做的事还有很多,得一件件打勾,有些还要去找祭司和其余同僚商议,陶珠儿知道自己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了,她只能尽力让南华不成为首府的拖累,甚至还能尽可能提供一丝助力。
但要说靠彩云道改变全国缺粮的现状,依旧是不太现实,还是那句话,道路太难走了,昆顺走廊修成以前,彩云道自给自足已是极限。解决缺粮问题,唯一的希望仍是南洋,南洋不但有气候,而且有现在的华夏最缺的东西——大量因战乱而抛荒的肥沃耕地。
陶珠儿知道自己想得或许是太简单,但她仍然忍不住做这样的指望:在这几个月内,会不会已经有些胆大的人,在新占的土地上,种好了庄稼,已经等来了一季的收成呢?
倘若如此的话,倘若如此的话——哪怕只是想想,她的唇角都不由得流露了一丝惬意的笑容,好像这样的想象,有效地舒缓了她的紧张,让她陷入了无尽的憧憬:如果,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可就太好了,这批粮食不在于多少,但在如今这样灰暗紧张的气氛,这一批粮食所代表的希望,又该有,又是多么的宝贵呀……
第1102章 制种
过秤了,来都让让,都让让!这还有一袋,也扔上去!”
伴随着‘哎’!‘好嘞’这样清脆的回应,又一袋满满的稻谷,被扔上了大秤,发出了‘砰’地一声沉闷的回响,技术员蹲下身调节了一下吱呀作响的秤杆,眯起眼仔细地打量着刻度,“千斤——实收入仓千斤!这种子在安南的表现还比占城港更好啊!”
“什么?千斤?别看错了量错了!”
本来还在田间巡逻的谢五哥,立刻来了精神,疾步走到人群中,排开众人仔细地检查了起来,甚至还用特制的工具——一根中空带孔的长管,戳破了袋子一角,深入底部,检查谷子的质量,“这……难道祖代种的筛选条件更接近于本地的气候?但……还是说,占城一带已经出现了地力耗尽的减产现象了?”
“这也不无道理吧,刚到占城的时候,当地的百姓种田技术肯定没有现在科学,很多内陆番人,种地的办法还很粗放!按道理,这些年来随着农业技术教育铺下去,占城平均产量也要有个提升才对的,始终原地踏步——即便有瞒报产量,或者统计出错的可能,也有可能是套种办法,没有完全铺开,或者设计得不够合理,土地肥力还是有下降——按道理来说,两地大气候是差不多的,这批种子的产量不该比占城港基地更高。”
“嗯,的确奇怪……我们现在掌握的信息太少了……具体怎么样,得回占城仔细研究才能知道。”
谢五哥摇了摇头,随口抱怨了一句,“老王走得太仓促了——”
他说的老王,正是农业部在占城地区的负责人,主管的就是南洋区育种育苗工作,这也是唯一一个在南洋由买地直管,知识教完全无法插手的工作。
占城港附近,最大的一片良田,已经被划分出来,成为戒备森严,防护兵力更胜总督府的重要农庄:这个农庄主要就是在为占城地区所有顺服的百姓育苗制种,负责为种子更新换代——育种基地在各地的分园,往往都是如此,不管在买地也好,在非买地也罢,都是受到衙门最高重视和保护,因为其完成的是无法在买地总部完成的工作,也就是挑选出更适宜当地气候的高产粮种。
虽然平时不声不响,但这个部门的待遇一向是极高的,工作中广泛使用‘仙器’,规格让很多制造厂都心生羡慕,一般也都是第一批配置上发电机的单位,只是由于地址偏远,工作人员也很少有时间进城,在社会上,对他们的认识并不算多。
只有部份田师傅来参观过后,回去和乡人说说嘴,但描绘得也往往神乎其神,什么‘天宫’、‘大物’、‘无尘宫殿’、‘玻璃管子’之类的描述,让人听了也云里雾里,完全无法想象。大家对于育种农庄,比较清楚的就是两点:种子都是从里头种出来的,而且周围戒备森严,一只鸟都飞不出来。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农庄的种子,的确就是好用,要远胜于自留种,即便都是风调雨顺,给予同样的关心照料,高产稻自留种,和外买种,收成也是差得多了——第一年就能差出三成,到第二年、第三年,产量相差就更大了。
而且,农庄的种子很多时候是一年比一年好用的,比如占城这里,农庄就一直在栽培适用于旱雨季气候的种子,虽然产量没有明显的跃升,但照料起来要省心得多了,新种子的虫害似乎也比旧种子要少。
只要把种子捏在手里,产量也就差不多能预估出来了。百姓对于高产种的胃口是相当大的,被分配下来的高产种,是按照农庄亩数进行分配的,可在人人都开辟私田的情况下,其实也永远不足。
和新种子一起扩散开的,还有一些暗中传播的所谓‘黑市良种’,又还有‘李代桃僵’、‘掉包替换’的案件发生,譬如种子到手,发现货不对板,不像是良种,或者种子看着没有异样,可水稻良莠不齐,像是被人拿自留种替换了……
这些案件,和走私种蛋一样,都是更士署打击的重点,种子的生产和分发,更是重重戒备的头等大事,每年运种的队伍,押运人马不逊色于高官出行!
往年间,气候还算太平,都尚且如此了,更何况这两年?谢五哥跟着运输队一路走到仓库,不过是七八分钟的路程,至少见到了十几个兵士——这也是买地在安南防卫最严格的堡垒。陆大红一打下城池,就集结全部力量,用最短的时间,在农庄周围牵起荆棘围栏,又拉了电线。
紧接着,农业部的小组就进来了,他们带来了占城的选种,没有一刻停歇,就在农庄开始制种:这境况并不罕见,现在各地的育种基地几乎都在疯狂的为南洋育种——涌入南洋的百姓实在是太多了,预计中,南洋的
耕地和耕种人口都会有指数级别的增加,买活军的适应种,库存显然是不够的,摆在眼前的就是两个问题:第一,要有高产种,第二,要尽量地帮助各种人学会种这种新种子。
万幸的是,种子化为粮食之后,怎么把它们收上来,这就不是农业部该考虑的问题了——用钱这肯定是没有用的,如果钱什么也买不到,那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买地得先把这些新住民需要的物资搞来,他们才有多种粮食换钱的动力。
这对南洋乃至买地沿海的工厂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谢五哥心想还好他只管制种就行了,种地——也不是没有担心的地方,但至少有个盼头,只需要祈求风调雨顺,土地自然会给个解答。但别的领域,有些事情没办法就是真没办法,抹脖子也变不出那么多货来,又该怎么办呢?
“以亩种需求量四斤来计算的话,这一批制种可以供应五六百顷地,只要人到位,田是熟的,立刻就能开种,只希望气候给点力,能继续延续下去——那边把耕地报上来没有,抛开梯田什么的不算,统计下来的一等耕地是多少?”
“亩种要给到四斤吗?是不是多了点,我看当地农户亩种一般都给三斤,要扭转他们的老观念,恐怕不是那么容易。”
“亩种不给四斤,亩产量就要往下掉的,那就失去意义了——”
“但,就算你立了标准,执行上不到位也没用啊,到时候总产量出来,如果和预估出入太多的话,怎么和上面交代?如今正是等米下锅的时候,储备仓都快见底了,米价要是维持不了……”
米价维持不了,对买地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是明白的——这可是农业部下属单位,专管种田的。甚至很多人都有过逃荒的经历——只有饿过肚子的人,才会对生产粮食有一种狂热的执迷,更知道粮价有多重要。买地一直以来,可以说是‘胡作非为’,推行了太多对大多数百姓来说都是有些过激的政策,什么同休产假、女子当官、婚俗改移、分家分族……为什么大家都能由着这么做?其实说白了,就是因为米价是稳定的,不但卖价稳定,而且买价也能稳定!
卖价稳定,城里的百姓日子就能过得下去,买价稳定,农户的日子就好过。在农业部看来,米价比盐价都要更重要得多,人吃点苦盐是不会死的,可粮价呢,只要涨个一成,
立刻就会有人感到日子过不下去啦!
于根本所在的福建道,以及如今都城所在的广府道,乃至北些的之江道,或许还好一些,即便粮价一时上涨,局面也一时半会不会动摇。川蜀地理上独树一帜,受灾影响较小,也还罢了,夹在这两地中间的省道,本来就是新进之地,人手缺乏,工作才刚刚展开,这几年又普遍受了灾,若是粮价再一波动,要忧虑的那就是会不会有一些有心人起来闹事了。
安南和占城、吕宋等地的粮产量,将直接决定储备仓的存量,储备仓存量是买地粮价的保证——目前来说,江南民心还算是稳定的,因为粮铺价格没有变动,而且始终敞开让买,只要不是转售、囤积,是买回去自吃自用,多少都能买,就算一时买空了,过不了几日,白花花的粮食又从城门处运进来补上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