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武千渊确实无能,纵然败了仗,举荐错了人的罪大头也不在他们身上。
皇上亲姐举荐人才,举荐错了也有皇家兜着。
宴嗣礼这才又下诏,把前线将军撤回,重派了武千渊前去应付。
武千渊行动迅速,他是直接集中武力采取猛攻,修建高台,与城内形成对质。并让士兵向城内大喊“降者不杀”等语。
让军队向城内发射前有钩子,后有羽毛,点上火焰便可射入城内的雉尾炬。
蔡国本来是一小国,城内部署、甲胄都没有姜国优良。
被打的措不及防,又听说城外已经在挖沟渠,眼见要水淹城池。
加上这年天狗食日,更让人迷信是蔡国国君错事,因此蔡国内的降声一片。
很快就有人带兵、带家眷前来投降。
其中也有武千渊看不惯的人,但为了大局着想,武千渊没有处置了那些人,反而还禀明宴嗣礼,让皇上给了他们官职。
这一操作,更引得蔡国各城纷纷归降。
不出二月,便眼见要打到蔡国首都去了。
其实最要紧,还是因为北边梁国没有出兵援助。
但是姜国进军,也并不是所有队伍都那么规矩。
士兵前线攻进城池便可从刚收集了粮食的百姓手中劫掠粮食,后方补给才总算没那么吃紧。
无双听说国内有抢掠百姓的士兵后,沉默之后便出口道:“家国打仗,都是为了自己的百姓。况且蔡国之中还有汉人。”
东边战事焦灼,宴嗣礼的身体却一日不如一日。
近几月来的连连战胜证明了无双在军事方面的远见,宴嗣礼对无双是又敬爱又嫉妒。
无双也是尽量遮掩着自己的才华,之后很少再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
只要武千渊能够将蔡国收入囊中,她成不成名也没有那么重要。
壬戌年夏末。
姜国大军兵临的蔡国首都城下,蔡国大部分氏族都已投降,留下一群老臣死守国都。
他们已知败局已定,然而口头上仍然不肯相让,每日站在城内对着姜国破口大骂。
先骂了姜国先帝去世的早,说他无功无德所以子嗣稀薄。
后骂天狗食日说的是宴嗣礼,骂他刚掌权就攻打蔡国,丝毫没有仁义可言。又说姜国当今体弱只怕要步先帝的后尘。
最后骂的这些带兵的武将,以及蔡国投降的忠臣,说他们不得好死。
尤其武千渊这个挂帅带兵的,更是被骂得体无完肤,不仅无一祖宗幸免,子孙后代遭到的辱骂、诅咒也不少。
蔡国众将这一行为只能是越发的激怒武千渊,这日烈酒下肚,气得武千渊在营帐前摔碎了酒碗:“蔡人胡汉交融,血脉杂种!彼等奴仆下才!也敢来我强汉大姜面前放肆!等开了城门,我必啖其肉!削其骨!方能解恨!”
于是一鼓作气,不到两月,壬戌年秋便攻入城内,杀掉那些反抗激烈的蔡军,活捉了蔡国君主,即刻押往姜国首都,面见宴嗣礼跟宴无双。
在此期间,姜国军队自然又在城内搜刮了一番。
武千渊已经送去捷报,只是还得等姜国君主下令诏他回去。目前蔡国还是个烂摊子,要如何处置还没有定夺。
这边皇帝的消息还没有到,无双长公主的信件先一步就到了。
上面一字一句都是无双亲手写的,主要是写了相信武千渊会胜利的话,之后又多次嘱咐武千渊,士兵手下没有轻重,抢过物资后容易造成杀戮。
无双下的命令,不许士兵虐杀蔡国百姓,却没有不允许士兵抢夺百姓的物资。
无双是亲自带过兵的,士兵攻城,总是想要讨些好处,若非有严厉的军纪在,抢掠是难免的。
国库不充盈,皇帝又并没有给予重金厚赏,本来就是靠着姜军这次的胜仗带回一些战利品。
此时若是分配不够,谁还给皇家卖命?
无双知道武千渊的难处,他这次是临时接管宴奉辰的军队,那些部曲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被武千渊搞定,所以无双不会勉强武千渊去约束将士。
只是不可肆意杀戮百姓是无双最底线的要求,她在信中提了许多遍,便是在提醒武千渊,这事儿她很看中,必须要做到。
无双信件去过不久,捷报已经到了晋阳,很快全国都知道打了胜仗,并且这次战役伤亡并不惨重,一时国内欢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