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高勇入狱的时候,沈茉儿通过崔建中的关系,斥资引进了一批高端设备,华彩制衣厂鸟枪换炮,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这年年底,华彩制衣厂的样品工作组更名为订制车间,私人订制业务正式对外开放。
转年三月,商标法开始实施,沈茉儿第一时间注册了华彩和华裳两个商标,正式推出高端品牌“华裳”。
当年秋天华彩制衣厂得到了广交会参会名额,第一次参加秋交会,就拿下了六千多万的好成绩,不但裁剪简洁、布料舒适的日常服装广受喜爱,而且以传统工艺、纯手工制作为卖点的“华裳”品牌服装,更是受到了部分人的青睐。
华彩制衣厂一战成名,后面几年就跟装了加速器似的飞速发展。
然后一转眼,来到了一九八六年。
沈茉儿难得工作不忙,这天早早地就下班了,顺路买了只烤鸭,结果回到家,家里竟然一个人都没有。
傅明泽毕业以后进了研究所,这阵子项目正忙,还没回家是正常的,家里其他人也不在就不太正常了。
沈茉儿放下东西正准备出门去找找,就见爷孙俩晃晃悠悠地进了门,走路的姿势都几乎一模一样。
已经是小学生的凉凉看到妈妈大眼睛里满是惊喜:“妈妈,你今天这么早下班啦?!”
沈茉儿:“是呀,可惜下了班回到家,家里却一个人也没有。”
凉凉笑眯眯地撒娇:“妈妈,我下回一定在家等你。”
小嘴叭叭地:“妈妈,我和外公去捡漏儿了,我们从地摊上买了两个瓶子,外公说这绝对是好东西,我们今天赚到啦!”
第169章 更新
刚来首都的时候, 沈绍元还想着挣点钱,帮闺女分摊点经济负担,但是很快他就发现不需要他“奋斗”了。
他手里有连环画的稿费, 沈茉儿有学校发的补贴和华彩制衣厂发的工资, 傅明泽有学校发的补贴……和老傅家贴补的钱,这些钱应付他们一家子的开支绰绰有余。
特别是后来周平安也能独立画连环画挣钱了, 周文华大学毕业分配了工作,家里吃饭的人少了, 收入却反而多了,就更不用愁钱了。
哦,还有,政策放开以后, 他们想要出点手里的黄金也更方便了, 实在不行卖金子就得了。当然, 这几年他们也根本没有需要支出这样大笔资金的时候。
家里不管明面上还是实际上都不缺钱了,沈绍元连环画也不画了,成天跟胡同里的邻居,要么就是跟通过出版社、各种协会认识的画家、书法家们喝茶聊天、下棋逗鸟, 四舍五入也算是初心不改, 回归了他当初当闲散王爷时候的生活。
这阵子沈绍元又爱上了收集古玩。
说说是收集古玩,这时候古玩市场也不规范, 都是在长椿街、国华商店后街这些地方摆的摊子,打的多半也是旧货市场的名头。
沈绍元不是这个世界“土生土长”的人, 对这个世界的历史不算熟悉, 但是他书画造诣高超,加上从小在宫廷生活,耳濡目染形成的眼光, 是旁人所不能比的。
他去“捡漏儿”,也不追究人家东西的朝代,只买自己看得上眼的,还别说,真被他淘到了不少好东西。
其他人不懂,傅老爷子还是懂一点的,据老爷子鉴定,沈绍元淘回来的东西,十有八九都是有些年头的好东西,剩下那么一两成,虽然是新货,但也是制作精良的工艺品,就沈绍元出的价,也不算太亏。
其实他们家宝库里这种东西多的是,但是那些都是大凉的东西,轻易是不能拿出来的,沈绍元淘回来的这些,倒是直接就能摆在家里了。
沈绍元从中得了些乐趣,兴致就更高了。
这不,今天凉凉同学放学早,沈绍元就带着外孙女儿又跑去“捡漏儿”了,带回来两个青花瑞兽纹梅瓶,爷俩都爱不释手,进了屋子还头碰头地在那儿看呢。
正好胡婶子拎着篮子进门,瞧见祖孙俩的样子,立时笑道:“哎哟,这是又淘到什么好东西了?”
沈茉儿他们都忙,本想再找个人回来帮着做饭,只是他们不想外人住在家里,只单单帮忙做饭的人一时不太好找。
胡婶听说以后就说反正两家离得不远,干脆就都她来做好了。一家早点、一家晚点就行,她做饭利索,烧两家的饭菜也简简单单。何况沈茉儿和傅明泽经常不回家,有时候剩了沈绍元和小凉凉两个,爷俩就把门一关,直接去九号院儿了。
胡婶在傅家多年,这么说也是觉得多烧几个菜没多少活儿,但是沈茉儿肯定不能让人白忙活,还是给她算了工钱,胡婶推辞不过也就收下了。
每月多二十块钱的收入,胡婶也是高兴的,干活儿自然就更尽心了。
小凉凉扭头:“胡奶奶,这个瓶子可漂亮吧?”
胡婶哪里懂这个,不过嘴里还是应和着:“可不,这成双成对的,比上回那个单个儿的漂亮多了。”说
完赶忙就拎着篮子进了厨房。
沈茉儿从旁看着不禁失笑摇头,大概是从小跟着外祖父长大的缘故,凉凉这孩子跟别的小孩儿不太一样,人家胡同里的孩子成天造房子、玩沙子、跳皮筋的,她倒好,成天跟着外公画画、喝茶、淘古玩。
沈绍元欣赏了一番梅瓶,赶着凉凉去洗手,自己把瓶子拿到书房收好,出来时沈茉儿已经泡好了茶,他拿起茶杯啄了一口,问:“怎么今天回来这么早?”
沈茉儿也喝了口茶,说:“事情都安排妥当了,接下去的活儿都是其他人的了。”
忙归忙,她也不是那种凡事都要亲力亲为的个性,真要那样,一天四十八小时也不够她忙的。
沈绍元微微起了些兴趣:“哦,那什么时装发布会是什么时候来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