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家的私塾先生梁学究,就坐在主桌的隔壁。
这位老先生,平时眼花耳聋,学生打闹都不闻不问。此刻却忽然站起来,颤颤巍巍走近:“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此句,小郎君可有新解?”
“新不新,我不知道,我也没拜过师,”朱铭说道,“我觉得可以引《礼记》之言解释,大学之道,在自昭明德,而施于天下国家,其有不顺者寡矣。”
主桌这边,再次一片死寂。
便是向知县都不淡定了,坐那儿傻乎乎的看着朱铭。
《大学》在北宋末年,还没有单独成书,只是《礼记》的一部分,但已经受到很多大儒的推崇。
在座之人,仿佛遇到鬼了,他们做梦都想不到,这句《孟子》能引用《礼记》第四十二篇来解释。
如果科举时考这句,以朱铭给出的答案,只要文章不写得太烂,肯定能把阅卷官都给震住!
梁学究张张嘴,欲言又止,仔细想了想,拱手道:“受教了!”
老白员外忍不住想翻白眼,心里已经开始骂娘:俺给你工资,让你在俺家教书,合着你平时装聋作哑,你他娘的能够听见啊。
向知县就算再无耻,好歹也是进士出身,他这次是真服了,感慨道:“小郎君真乃百年不遇之经学奇才,未拜名师也能有这般学问!”
不服不行。
如果说,之前那些答案,还可能是少年人思维活跃。那最后用《礼记》来阐述《孟子》,就绝对不是侥幸,而是朱铭把《礼记》、《孟子》给读透了。
更何况,朱铭说自己本经为《易》,那么《礼记》只是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都能读透,主修课程还了得?
朱国祥一直在察言观色,此刻感觉有些不妙,儿子装逼好像装过头了。
第38章 贯通三经与图穷匕见
梁学究曾经中过举人,而且连续中了两次。
进士虽没考上,却在考试期间,摆摊卖货小赚了一笔。
宋代全国会考,士子进京第一件事,不是去衙门领准考证,也不是参加各种文会。而是找个地方摆摊,几千考生一起卖货,场面蔚为壮观,堪称开封和杭州的春日奇景。
也不知道为啥,起点那么多宋代科举文,居然没有主角在开封摆过摊。
梁学究两次进士落榜,后来更是举人都考不上,非常顺滑的改行做生意去了。
恰好赶上汉中商业凋敝,折腾几回,血本无归。
如今一把年纪,还得受聘到山里教书。
每每思之,梁学究都潸然泪下,渐渐开始划水,自己讲自己的,学童闹学童的。
“老朽年轻时,也是治《周易》。”
就在众人回味新解时,梁学究又开始说话:“囫囵读过许多易经注解,直至十年前,才购得一本《程氏易传》。通读此书,茅塞顿开,可惜当时已过天命之年。若早二十年得此书,老朽怕也能考中进士。”
向知县说道:“伊川先生(程颐)确精于易也。”
梁学究继续说道:“卦三十五,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伊川先生注解此句,便是明明德于天下,昭明德于外也。当时读到这里,老朽惊为天人,《易经》竟与《礼记》对上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竟是在阐述晋卦。”
程颐的《易传》,是十四年前写完的,最初只小范围传抄,后来又在关中刊印发行,如今很多士子都还没接触到。
在场的向知县等人,本经并不是《易经》,就更不可能去看这本新书。
听得梁学究如此说,众人都若有所悟。
梁学究又说道:“今日听小郎君解《孟子》,忽有十年前看《程氏易传》之感。仅就此句而言,《易经》、《礼记》、《孟子》全是相通的。”
此言一出,众人惊诧,再次看向朱铭。
他们终于反应过来,朱铭在用《晋卦》的象辞,阐述《大学》的含义,再去解释《孟子》的内容。
这可不是简单的学过三经,必须得把《易经》、《礼记》、《孟子》读透,才能把三部经书串起来互相印证。
小小年纪,竟已贯通三经!
朱铭哪里敢承认,连忙说:“我不过是突发奇想而已,并没把几部经典给读通。”
白崇彦此刻佩服之至,说道:“大郎不必过谦,达者为师,今日受教,俺获益良多。”
“然也!”李含章附和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