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半个月,朱铭彻底忙活起来。
上午跟老爸一起,辅导陈渊学习数学,同时还在藏书楼借书看。下午先练弓箭,接着再练铁枪和铁锏。
等十八口铁锅打造完毕,朱国祥就带着张广道,拿上这些铁锅坐船走了。
只剩朱铭自己,偶尔跟学生们聊聊,再教陈渊数学知识,剩下的时间全在练武。
陈渊不急着下山传播新思想,他已经对数学着迷了。
此君二十多年不科举,除了游山玩水,剩下的时间全在治学。他耐得住性子,不把数学研究透,是不会再干其他事的。
朱铭对此很纠结,担心陈渊一整年不下山……
就在此时,一艘官船从褒斜道南下,直奔兴元府(汉中)而来。
领头的是个太监,他身负皇命,要去征辟八行士子朱成功,请朱大才子入京……为皇帝填词。
官船靠岸,鸡飞狗跳。
转运使、按察使、常平使、提学使等一众官员,得到消息连忙前去迎接。
陆提学对此颇为疑惑,他是举荐朱铭读太学,又不是举荐朱铭做官,怎么太监都跑来传话了?
陆提学好奇打听:“敢问中贵人,真是要征辟朱成功?”
太监点头笑道:“朱成功写的词极好,官家喜欢,便要辟他进大晟府。”
陆提学瞬间愣住,随即怒火中烧,尽量用温和的语气质问:“朱成功小小年纪便贯通三经,假以时日必为栋梁,怎能让他进大晟府填词?”
“官家看重,便是他的造化,哪有恁多说道?”太监有些不耐烦,“快快抬轿子来,褒水湍急,一路把咱家累坏了。”
陆提学低头让开,嘴里嘀咕道:“昏君!”
大晟府设立好几年了,进去就别想出来,而且名声特别糟糕。
只有一个人顺利外放,即大晟府首任提举周邦彦,而且还是被蔡京诋毁排挤出京的。
第116章 拒绝征辟
洋州书院,藏书楼。
朱铭经常来这里借书看,他发现自己记性很好,不知道是因为金手指,还是因为身体变年轻了。
从生理学角度讲,人在二十岁出头时,脑容量就达到峰值,此后便逐年下降,尤其是记忆相关部分。与此同时,“语义记忆”却继续增强,简单来说就是理解能力变强。
朱铭现在是将近三十岁的理解能力,又拥有十多岁的记忆能力。
搜寻好一阵,朱铭去问图书管理员:“这里怎没有百家杂学?”
管理员说:“科举不考杂学,看多了会耽误学生。杂学也有,律法在最里面的书架上,书院学子若无把握考进士,也可去考明法科。”
朱铭问道:“怎连《荀子》也没有?《荀子》亦为儒家经典。”
“俺不晓得。”管理员摇头。
朱铭只能随便抽一本,借了书在小院里溜达。
“大郎无恙。”一个学生问候道。
朱铭拱手回礼:“君安。”
随着朱铭搬进贵宾宿舍,再加上他的诗词和传播,书院学生对他还是极为尊敬的。
这里没人称他为秀才,那是小民对读书人的称呼。
读书人之间若称秀才,被称呼者肯定已经考中进士。
但朱铭年龄太小,书院学生拉不下脸皮喊“小朱先生”,于是选了个比较亲切的“大郎”称呼他。
从藏书楼出来,一路遇到十几个人,全都主动过来打招呼。
回到贵宾宿舍,白崇彦、李含章等士子,已经在院子里等待多时。
他们对朱铭的学问愈发信任,平时写了经义文,先让老师批改一遍,再拿来请朱铭重新批一遍。
秋天就要考举人了,大家都在为高考做最后冲刺。
十多篇经义文,朱铭翻开细品。他在这方面“眼高手低”,一般只改破题,论述部分只提出大致建议,但总能角度新颖令学生有所收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