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油墨,之所以要几个月时间,是为了让它蒸发多余水分,让各种物质结合得更紧密——朱铭做实验的时候,直接进行烘烤加热,主要是为了测试着墨性,不必管油墨的其他性能。
朱国祥用手指摸了摸,墨迹还未彻底干燥:“换算滴漏的刻度,已过了五分钟时间,估计七八分钟就彻底干了。想要加快速度,还可以添加干燥剂。”
“以后慢慢来吧,这样已经能用了。”朱铭说道。
朱国祥又说:“自然放置的油墨,比快速烘烤的效果更好,印刷出来的墨迹更加均匀。”
黄蔼就站在旁边,听着父子俩的对话,似乎是听懂了,似乎又没听懂。“五六分钟”是指时间吗?
黄蔼忽然提出建议:“要不再用深墨试试?”
“可以试一下。”朱铭点头道。
朱国祥问:“深墨是什么?”
朱铭说道:“写毛笔字的墨条,还有印刷书籍的墨水,大都以松烟墨为原料。国子监书库这边,还采用了一种深墨,是沈括使用石油烟发明的,印刷质量比松墨更好。”
“石油?”朱国祥有些惊讶。
朱铭笑道:“就是你理解中的那个石油。”
朱国祥感慨:“沈括很厉害啊。”
沈括一直都想改进活字印刷术,甚至毕昇留下的整套方法,也落在沈括的兄弟和侄子手里,是通过沈家兄弟慢慢传播开的。
活字印刷,有个非常大的问题。
木活字长期使用之后,不但容易变形,而且磨损很快。
如果使用金属活字,着墨性又不好。是否美观还在其次,笔划一多就难以辨认,看起来黑乎乎的一坨。也有些时候,印出来又缺少笔划。读者翻开书本,个别地方需要连蒙带猜。
五百本《论语集解》,一天时间就印完,由工匠线装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