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饥荒年月,金州城的治安,反而变得异常良好。
严肃保甲法之后,就连小偷小摸都绝迹了,因为抓到之后邻居会被连坐。
李道冲骑马在城内外溜达,看到井井有条的街市,也忍不住暗自嘀咕:“着实是个能臣良吏,退回去二十年,俺肯定跟着伱做事。可如今这年月,好人难做哦,保住自己的前程才是正途。蔡公相权倾朝野,哪是你父子能够扳倒的?”
而州县士子们,对太守愈发敬畏,甚至出现一批朱铭的迷弟。
他们背诵朱铭的诗词,还弄来《朱氏算经》自学。即便今年考不上举人,以后也能凭此跟知州拉关系。
朱铭使劲浑身解数,粮食就要再次耗尽时,钱琛终于带着运粮船队回来。
钱琛见面就作揖道:“让太守久等了,襄州那边,下乡购粮的商人太多,好些还是北方来的行商。魏氏为了凑足五千石麦子,费了许多周折,溪上先生为表歉意,还额外赠送三百石粟米赈灾。”
“回来就好,钱兄都瘦了。”朱铭拉着钱琛的手说。
钱琛确实瘦了,他在邓城坐不住,每日跟着魏家去乡间收粮。奔波多日,竟已经能看到脖子,以前他是没有脖子的。
被太守亲切拉着手说瘦了,钱琛感动莫名:“为太守效力为百姓买粮,此乃吾之荣幸也!”
第247章 水旱地震轮着来
东京城外,黄河岸边。
文武大臣和三千道士,聚集起来观看林灵素祈雨,另有无数东京市民也来助阵。
不论是否相信道术,大家都希望能够成功。
嗯,王仔昔除外。
两个月前,已经祈雨过一次,林灵素和王仔昔轮番上阵。
结果祈来一顿冰雹……
北方各路已饥民成群,朝廷虽然下令赈济,却也只是下令而已,具体操作还要看地方官员。
遇到有能力有担当的州县官,老百姓也算有些福气。但更多的时候,就连官员都有心无力,只能苦劝士绅拿出存粮施粥。
好在大宋还有压箱底的技能:招募流民为厢军!
正巧这几年连番大战,士兵损失颇多。
当流民聚集到一定规模,朝廷终于出手了,把江南送来的漕粮,运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勒令州官招募青壮为兵。老弱则象征性施粥,反正抽离了青壮,剩下的流民也闹不起来。
辽国那边同样糟糕,外有金兵,内有起义,还遭遇旱灾。
今年春天,易州(易县)汉民董庞儿,在辽国南京(北京西南)发动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到万人。
董庞儿一路转进,与辽兵大战于易水。连战连败,却总能恢复,即便义军溃散,也很快又聚众上万,从河北流窜到大同周边。
董庞儿暗中联络大宋,宋徽宗许诺封他做燕王,并赐名为赵翊。
这个操作很骚,宋国自己就一堆屁事儿,竟跑去插手邻国事务摆明了在为今后攻辽做准备。
相爱相杀多年的宋辽两国,如今已经变成难兄难弟。
轰隆隆!
林灵素二度祈雨,仅过数日,北方各路竟然普降大雨。
“先生真乃神人也!”宋徽宗握着林灵素的手说。
林灵素一副高人作派,面色从容道:“此非臣之功,乃陛下之福也。陛下既为上帝元子,上帝自有甘霖降下,臣不过是代陛下沟通了神灵。”
宋徽宗对林灵素愈发信赖,道士王仔昔的处境更加危险。
只是,林灵素祈雨祈过头了,就像是把天捅破个窟窿。瓢泼大雨下了两日,放晴数日之后,又开始连续不断下雨。
黄河、丹水、淅水、白河……皆水位暴涨。
从河东到河南,从开封到南阳,从唐州到襄阳洪峰一波接一波来。
大宋朝廷难得全力运转,增筑河南境内的黄河堤坝,死保开封不受洪水淹没。
其他地方就顾不上了,河间府与沧州,皆黄河决堤。特别是沧州城,城墙都被淹了一半高,全城百姓被迫撤离。来不及跑的葬身鱼腹,跑得快的也饥饿无着。
整个河北黄泛区,淹死、饿死、病死者超过一百万。
而在京西南路,南阳、泌阳至襄阳,大量村庄被淹没,无数灾民朝着京西北路逃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