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255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由于杨戬举报太子谋反,后来宋徽宗就把杨冯给砍了。
至于耿南仲,靖康年间属于割地求和派。
耿南仲多次宴请朱国祥,希望能为太子招揽人才。朱国祥不愿掺和,一直拒绝邀请,已经跟耿南仲闹得有点不愉快。
“元璋公,请万勿推辞!”赵逢吉鞠躬长揖。
朱国祥让人安顿杨志那帮子,对赵逢吉说:“随我去下游走走。”
“是!”赵逢吉老实跟上。
沿着江岸一路前行,朱国祥指着山脚的土地:“那边都是开荒一年的旱地,本来肥力就不够,今年又遇到旱情,种什么都撑不住,好大一片土地颗粒无收。”
赵逢吉说:“天威难测,人力不逮。”
朱国祥又说:“雨后补种,苜蓿套种豆子。别看苜蓿像草,其实跟豆子是近亲,能与豆子一起给土地增肥。苜蓿还耐旱,人可以吃,牲畜也可以吃。”
赵逢吉不知朱国祥啥意思,只能奉承道:“元璋公精于农事,晚辈佩服之至。”
朱国祥继续自说自话:“苜蓿是汉朝的时候,跟大宛马一起引进的。如今有三种,一种开紫花,一种开黄花,一种还是开紫花。紫花与紫花,又有不同,须仔细分辨才可知晓。”
于是,朱国祥给赵逢吉介绍如何辨别苜蓿种类。
把赵逢吉都讲得不耐烦了,朱国祥才说:“老子言,治大国如烹小鲜。我对烹饪不擅长,我觉得治大国便如种地。”
“请元璋公不吝赐教。”赵逢吉连忙作揖。
朱国祥说道:“眼前这些土地,几十年前也有人耕种。但荒芜日久,荆棘杂草丛生,又与寻常荒地有何区别?开耕复种,先得养地,不能立即种主粮。苜蓿和豆子,都用于养地。国家荒政日久,也得养地啊。”
赵逢吉没听明白:“请元璋公明言。”
朱国祥说道:“朝中奸党,荆棘耳。地方贪官污吏,自是杂草之类。先得铲除荆棘杂草,再慢慢温养土地,最后才能种下主粮。太子就是地主家的郎君,尔等皆为苜蓿豆子,怎么种地你们做不得主。”
赵逢吉说:“若太子是地主家的郎君,我等便是家仆佃农,非得拆除荆棘杂草不可!”
“太子不会有事的,把地多荒几年也没甚区别。”朱国祥说。
赵逢吉低声道:“嘉王已提举皇城司!”
朱国祥摇头道:“与其请我回京帮忙,不如让太子恭顺蛰伏。他太不知道隐藏了,明堂落成之时,太子竟深居不出,当着内外众臣的面,着实让官家下不来台。再这样下去,便有十个我进京,又能有什么助益?你们那些人,只知道教导太子正直,却不教会太子曲柔。刚则易折,为君亦然。”
赵逢吉说道:“元璋公所言甚是,但那些教导太子的大儒,他们本身就刚直得很,哪能教出性格曲柔的太子?”
“呵呵,他们可是柔得很,都知道怎么避祸呢。”朱国祥笑道。
赵逢吉无言以对。
朱国祥突然问道:“你之前说,你与令尊在成都居住多年?”
“正是。”赵逢吉答道。
朱国祥说:“我对川中颇为好奇,那里有哪些世家大族啊?”
第251章 蜀地望族
二人边走边说,不知不觉已过了当初的废茶山。
更下游的村民要穷困得多,他们是去年才搬来的。主要种豆子和苜蓿,采茶季可以赚点工钱,偶尔也会进山伐木,木材阴干了由村里统一收购。
他们也学会了种蘑菇,但目前还在养菌丝,今年干旱没啥收成可言。
赵逢吉打量着那些茅屋,说道:“蜀中有三大望族,分别是王氏、范氏、宇文氏。”
朱国祥有些惊讶:“没有眉山苏氏吗?”
赵逢吉解释道:“眉山苏氏不算望族。”
朱国祥问道:“蜀中王氏是什么来头?”
“已故宰相王文恭公的家族。”赵逢吉回答。
王文恭就是王珪,李清照的外公,秦桧的岳外祖父,宰相郑居中的岳父。
朱国祥疑惑道:“王文恭公是蜀中人士?”
赵逢吉说道:“当然是蜀人,幼年迁居别处的。王氏在五代就已发迹,大宋开国之后,更是连中十榜进士,且多为一、二甲出身。成都府城之南,十余万亩良田皆属王氏所有。百余年来,联姻数十家,姻亲也皆为各路大族。”
朱国祥已经不知该怎么评价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