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祥还给张根勾画蓝图,幽云十六州要恢复,西域也得打通,云南、交趾得拿回来,重现汉唐盛世之辽阔疆域。
一夕畅谈,张根大把年纪了,居然被说得热血沸腾。第二日半上午,张根在客房醒来,望着床榻的蚊帐发呆。
“怎地了?”黄氏问道。
张根感慨:“朱家父子谋划已久,造反绝非心血来潮。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制度,涉及朝廷的各种弊病,若是生在熙宁年间,必为变法之骨干。而今大宋积弊难除,想要变法已不可能,只能靠造反来推行新法。我已不恨恼他们造反,反而有些钦佩其决断。可惜我张家世食宋禄,如何能够从贼作乱?”
黄氏左右看看,低声问:“这朱家父子,造反能成不?”
张根思索道:“这得看能否挡住朝廷大军,若让他们把四川占了,又挡住朝廷大军征讨,只需平稳治民三五年,就有杀出四川的实力。他们雄心万丈,决不甘于偏安巴蜀,要么带兵杀进汴梁,要么被官兵所剿灭。不会有第二个西夏,只有被诛灭的反贼或是新朝皇帝。”
黄氏喜道:“咱家女儿,岂非能做皇后?”
“你都在想些什么?”张根斥责道,“张家与黄家,世代皆宋臣,不可再有如此言语!”
黄氏问道:“你常说大宋积重难返,是也不是?”
张根点头。
黄氏又问:“你常说便换一个皇帝变法也是不可能。是也不是?”
张根无奈,再次点头。
黄氏说道:“这朝廷都没救了,咱女儿还能做新朝皇后,于公于私伱还在犹豫什么?你在淮南主政时,整天唉声叹气,又是埋怨皇帝,又是埋怨奸臣,还天天怒骂地方贪官,可怜百姓被横征暴敛。你再看看汉中,被亲家占据之后,百姓可比淮南之民过得好?”
张根心烦意乱,起身去外面溜达,扔下一句:“我再想想。”
张根独自穿梭在大街上,他身边早已无人跟着,万千思绪涌上心头,站在十字街头不知何去何从。
“捷报,捷报!”
一个官差举着露布奔行于街道:“大将军(朱铭)已克利州全境,官兵大败……”
又过一阵,复有官差露布报捷:“李统制(李宝)已克巴州全境,官兵望风而逃……”
两份捷报,引起全城轰动。
商贾、士子、小民,纷纷走上街道,跑去围观露布打听消息。
如果没有一次次胜利,如果不能一直扩大地盘,朱国祥的仁政都属于无根之萍,百姓心中始终有着各种担忧。
只有不断的战争胜利,才能有效提振民心!
携大胜之威,朱国祥宣布方田均税令,同时让辖内士子报名做巡视员。
巡视员没有工资,只有伙食差旅补贴,代替朱国祥巡查各地方田均税情况。这不算从贼,只是为民监督,如果查出什么问题,今后从贼时也算政绩。
那些犹豫不定的士子,完全放下疑虑,纷纷前来报名。
不是从贼啊,没有心理负担,也不怕朝廷追查。
万一反贼做大,割据四川不灭,他们就能正式从贼,这次巡查还计入政绩。
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傻子才不干!
就连太学劝退生们,也一个个心痒难耐,不断自我洗脑:这不是从贼这是为民清田!
陈东首先按捺不住,带着几个朋友去报名,被分配到褒城县做“方田巡视员”。
第357章 观政五
要说王安石的变法,有哪项百利而无一害,自当属“农田水利法”无疑。
推行七年时间,全国兴修水利一万多处,可灌溉民田3600多万亩,还将大量荒地开垦为农田。
符行中主持疏浚山河堰,就是带着“农田水利法”过去的。
而且,不需要官府耗费太多钱粮,因为可以“摊丁入亩”。即根据山河堰所流经的乡村,按照田亩多寡出钱出人,体现一个“谁受益,谁摊派”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只要官府不乱搞,老百姓是会积极配合的。
具体到每个村,肯定有无数小纠纷。比如我家的田,明明离水渠更远,凭啥跟你一样摊派?比如水渠经过,要占我家一垄地,官府应该补偿才对。
这些小纠纷,都可以乡民自行处理,官府只需强制推动即可。
如此做法,才是字面意思的“摊丁入亩”。
而雍正搞的那个,实质是将部分地税改为国税,为了稳定征税而跟田产挂钩(南宋也尝试过,并取得一定效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