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362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符行中捧出厚厚一叠图纸,抽出最上面一张说:“这是褒城到南郑东北部的山河堰图(一期工程),根据宋初保存的老图,很多地方需要略改,毕竟时间太久有所变化。”
朱国祥问:“百姓是怎样态度?”
符行中说:“士绅最为积极,愿意出钱出粮出人,若有纠纷他们也自行协调。小民反而要冷淡些,但也对此并不抗拒。”
这源于朱国祥的民间威望,从来没有出尔反尔过,因此公信力直接拉满。
说句不好听的,朱家父子可能被朝廷剿灭,但修好的山河堰却一直都在,地主们可以长久享受其好处。
朱国祥可以让士绅地主齐心协力修堰,大宋官员却做不成。因为公信力太差了,就算说得天花乱坠,地主们也不信官府,总觉得那些家伙想趁机渔利。
“一期需要多少钱粮?”朱国祥问。
符行中说:“刨去百姓的摊派,经略府还得拨钱五千贯、粮八千石。”
“可以,我会尽快筹措。”朱国祥对此表示满意,因为太特么便宜了。
如此便宜,当然是百姓摊派了大头。
朱国祥又说:“经略府正式组建水利司,你来全权负责。属官和属吏,给你调一些过来,尽快开工为宜,抢在春耕之前要修好。”
贯通两个县的水利工程,主堰就有两条,还有许多支堰,一个冬天的工期很紧。
就算各村父老齐上阵,如果遇到大雪,多半也是完不成的。
符行中指着图纸说:“保证疏通两条主堰,但支堰恐怕力有未逮。特别是贯通两条主堰与汉江的支堰,几乎已经完全淤堵,跟重新开挖没什么区别。”
朱国祥说:“今年修多少是多少,你不用有什么顾虑,剩下的明年春耕之后再挖。”
“是!”
符行中踌躇满志,在朱国祥手下做官,比给大宋当官有意思多了。
好多事情,都是他以前想做而不能做的。
第358章 观政六
褒城县,高堰乡。
这里是山河堰的第二堰干渠起始点,
如果把西县境内的堰渠也算上,山河堰一共有三条主堰。
一队又一队农民,带着工具往更上游走。
他们有些是地主送来的,地主摊派的钱粮上交,再负责送来佃户为役夫,这些役夫由官府统一给工钱。
有些则是自耕农,出不起钱或舍不得摊派,只能出人挖凿山河堰,不拿工资但是要管饭。
在疏浚堰渠之前,得先修复褒水出山的三座拦河堰坝。
这三座堰坝,是为了抬高水位,蓄水之后,引入三条干渠分流灌溉。还得建造水量控制装置,根据各条干渠的灌溉量,按亩来分配下游引水量。
“想要灌溉整个汉中,三道拦河坝是不够的,等一期水利完成,恐怕还要新增两三道堰坝。”一个年轻人突然出现在工地。
符行中正在指挥调度闻言转身:“阁下是?”
年轻人拱手说:“赵逢吉。”
被朱铭认定为“水利95”的赵佺,受人举荐做太常寺少卿,因给太子多说几句好话,已被贬去宿州收酒税。
而赵佺之子赵逢吉,则是考中了进士,初授昌元(荣昌)县尉,被林冲、白祺带兵给抓住。
赵逢吉在大明村住过几天,跟白祺是认识的。
赵逢吉拿出腰牌:“承蒙朱相公看重,我现在是水利司的司副,协助符司正疏浚山河堰。家父曾在汉中做官,对山河堰也有些了解,并做了相应规划。可惜百姓不信官府,没有地主愿意出工出钱。”
符行中搞不清楚这人什么来头,拱手道:“还请不吝赐教。”
赵逢吉说:“拦河堰坝,增至六座为宜。干渠临江一侧,还须增修两道溢流堰,防止干渠引水过多,对汉江下游土地灌溉不利,也可在洪灾时向汉江泄洪。还要加设排泄沥水的渡槽和涵洞。渠底铺设石板或鹅卵石,作为每年疏浚深度的标识。”
符行中一听就知道来了行家,连忙道:“还请细说。”
赵逢吉带着符行中,前往几个关键处,现场进行分析解释。
一番畅谈之后,符行中佩服之至,开始讲自己的各种规划。
两相结合,工程量大增,还得追加经费,工期也得往后拖。仅一期工程,就得修到明年秋天(农忙时节必须停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