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536节(1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而且根据朱铭提供的重锤思路,王道士能够研究出横摆时钟,已经算非常有能力了。
王道士又指向旁边的单摆钟:“后来臣制作了几个大单摆,盯着滴漏测验了三天。摆的周期,确实与摆幅无关,只与摆线长短有关。具体调节快慢的枢衡装置,到底设几处天关(擒纵器中阻挡摆绳的作用点)最守时,还在慢慢的反复比对。”
“用日晷来测验,现在的误差有多大?”朱铭问道。
王道士回答:“一个月的误差,大概是两刻钟。”
朱铭点头赞许:“已经极为精确。”
王道士说:“还可再改进。”
古代州县的日晷,制作得不咋精细,一天的误差就有可能达到十五分钟。
但中央朝廷的天文部门,其所用日晷则极为准确,每天的误差不超过20秒。
宋代已经有小时的说法,朱铭说道:“小时沿用旧例,可再把一小时,均匀分为六十份,每一份为一分钟。你再做一根分针,用以计算分钟。”
王道士张大了嘴巴,终于还是垂首应道:“是!”
加一个分针,可不像说的那么简单。
领导张张嘴,下属跑断腿。
等王道士把分针系统做出来,到时候就该让他做报时系统了。
第544章 赵桓的思想觉悟
开封城很大,因此钟鼓楼不止一处。
隋唐宋元四朝,皇城里也有钟鼓楼,不知明代咋就给取消了。
一个月误差两刻的时钟,朱铭感觉已经很精确,于是下令再制作两台大摆钟,分别置于钟楼和鼓楼之上。已经做好的那一台摆钟,则放置于大庆殿,用于君臣参加朝会时报时。
开封的钟鼓楼为东西布局,鼓楼在东,钟楼在西。
那是非常高的两层建筑,基座完全是城墙模样,下方还有一道过街拱门,算上石砌基座实际有三层。
朱铭打算搞那种四面钟,四个方向都能看到。
他问王道士会不会很困难,得到的答案却是:设计制造四个钟面,比加一根分针简单多了……
反而是钟楼的中式房顶,不适合安装这玩意儿。
晚清民国时期,也有类似烦恼。
其解决办法极为粗暴,直接在钟鼓楼的房顶开洞,修一座小型西式钟塔上去。眨眼一看,就仿佛传统钟楼的天灵盖,骨质增生猛地长出一根独角。
巨丑无比!
但胜在省钱省事儿。
朱铭当然用不着省事儿,让专业人士去费脑筋便是。得益于宋徽宗大兴土木,锻炼出许多优质建筑师和工匠。
工部那边很快给出设计,收窄钟楼的顶层屋宇,继续往上面再盖三层。
逐层越收越窄,如同佛塔一般。
不知从哪天开始,东京市民猛地发现,鼓楼的鼓它不响了,每天只能听到钟楼敲钟。
仔细打听才知道,鼓楼正在拆了上层重建。
大家都没放在心上,他们被宋徽宗折腾习惯了,只要别强拆民居就没人在意。
在成品摆钟搬去大庆殿之前,还就近弄到东宫放了几天。
朱铭的妻儿们都来看热闹,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新鲜。
“这针为何一直能走?”折艳绣蹲在摆钟面前,看了半天忍不住发问。
朱铭简单解释说:“那个摆来摆去的东西,叫做单摆。如果空气和机械没有阻力,它就能一直摆动个不停,为这个摆钟带来动力。旁边像秤砣一样的东西,叫做重锤。把重锤拉起来,它就有往下坠的力,用来补偿单摆受到的摩擦阻力。”
折艳绣眨眨眼,仿佛听懂了,又仿佛啥都没懂。
“我知道摩擦力,皇爷爷讲过!”已经七岁的庶长子朱康举起小手。
朱铭问道:“你还知道什么?”
朱康回答:“皇爷爷说,我的玩具木球滚出去,如果没摩擦力就一直滚,受了摩擦力才会停下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