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道题,一桶置于无风平地,它受到了哪些力?
李公鉴抓耳挠腮,没活人也没牲畜来碰,一个水桶能受什么力?
李公鉴对于力的理解,大概就是人或畜的力气,再发散一些便是风力、水力。
严重超纲了!
第四道题,用两铁棍撬锁,一棍一尺长,一棍两尺长,哪个更为省力?
李公鉴已经彻底懵逼,感觉出题者就是个神经病。
老子是来科举做官的,又不是考试去当盗贼,怎么连撬锁的技巧也要考?
数学、物理的出题者,正是为宋徽宗编道藏的黄裳。
这位老兄已经学完《道用策》,除了农学懒得去研究,其他知识都掌握得不错。
黄裳生怕考生答不出,因此刻意降低难度。
李公鉴仔细思索好半天,突然有了主意。
他拿出备用的毛笔,将吃饭的碗倒扣在桌上。把毛笔压在碗下,先用半截毛笔去撬,再用整支毛笔去撬。
反复试验体会力道之后,李公鉴笑嘻嘻写出答案。
胡铨常年跟着萧楚求学,乱七八糟的杂学,那是学了一大堆。近两个月,还翻阅了《道用策》,各种考题轻轻松松答出。
李公懋虽然没有学过这些,但表现得非常神奇。
他不像族弟那样需要做实验,完全通过脑海中的想象,再结合日常生活体验,居然也能把考题给答对。
最后一天,考核策论。
一道论题,三道策题,跟旧宋的礼部试相同。
但具体内容却更实际,既有对大问题的思考,也有对现实工作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