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781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符行中说道:“非但能够理解,而且还会对陛下感恩戴德。”
沧州、河间需要引黄放淤,但缺乏足够的民夫。
二股河流经区域需要迁徙百姓,可他们又不愿来沧州、河间。
这個时候,就必须朝廷强制迁徙。
而且还要把军队调过去,一旦有人搞事,立即进行残酷镇压。
朱铭说道:“引黄放淤你们可先小规模进行,等我快速灭掉金国,就能筹措钱粮治理这边了。”
符行中说道:“臣不是催促陛下伐金,就黄河眼下的情况而论,这些事情越早办理越好。一旦拖延五年以上,黄河随时可能大决堤。到时候只能故技重施,便如政和七年时那样,把整个沧州、半个河间、半个大名,还有周边一些府县淹掉,以此来保住开封与山东。”
那么搞的话,又是死者数十万,流离失所数百万。
得加快灭金步伐,腾出钱粮来治河!
……
继续北行,沿途视察,很快便到了巨马河。
拒马河两岸,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时不时还遇到塘泊,接天莲叶无穷碧,让朱铭感觉回到了江南。
“此地甚好!”朱铭点头赞许。
符行中说道:“这是治理数年的成果。前宋为了抵御辽国故意让巨马河深不可行船、浅不可足涉。因此年年清淤,又保证河水不深,而且河中遍布暗桩。”
“但宋末之时,因与辽国休战多年,河北边防渐渐荒废。”
“连续三四十年,河北水长城的岁修都敷衍塞责。亦有官员和豪强,冒着死罪围湖造田。因此湖泊面积日渐缩小,河流淤塞严重,一遇大水就漫灌两岸。”
“金国占领此地之后,同样什么都不管,河湖淤塞得更严重。又有无数百姓,不堪金国盘剥而南逃。”
“我大明收复此地时,绵延千里皆为泥沼,大小湖泊胡乱散布,百姓人口早已十不存一。”
“迁回百姓之后,立即就疏浚连接湖泊的数百条河道沟渠。而且这里全是前宋屯田,任何私田都是违法盗取,大明朝廷一律不认。这千里良田全分给了回迁百姓,没有任何大族豪强能兼并。人们干劲十足,回迁第一年就大丰收!”
“不但巨马河南岸如此,金国割地求和之后,朝廷还安置、流放了许多百姓到北岸。如今,巨马河北岸亦是一片稻香。”
“从去年开始,还在拔除河湖里的暗桩。明年会给巨马河清淤,让巨马河也能行船。”
朱铭问道:“朝廷并未拨款,你们是怎么征集民夫的?”
符行中说道:“第一年丰收之后,百姓人人喜悦。次年治理河湖,可谓一呼百应。老百姓自带工具,就在本村本镇清淤疏浚。男子挖掘搬运,女子煮饭送食,不要官府一文钱。而且全无怨言,个个喜笑颜开。只有去得稍远的河工,官府才会管饭,同样不给工钱。”
“民皆悦之,则诸事可成。”朱铭非常高兴。
符行中说:“因为再苦再累,他们也是为自己做事。”
绵延千里的水长城周边区域,只要官吏不乱搞,稍微进行有序引导,在大明开国之后就很好治理。
你有几千亩地?
抱歉,官府不认。
因为这里全是北宋的军屯,你家的土地肯定是非法私吞的。改朝换代没有砍你脑袋,你就自个儿偷着乐去吧。
所有田亩,都分给了平民百姓,没有丝毫的兼并现象。
顶多有些本地小吏,让自家或者亲戚,在分田的时候多占几亩。无伤大雅。
大家都有田,而且比较平均。
治理的又是本村本镇水利,好处全归自己,老百姓哪会没有积极性?
官府只需根据治河官的要求,给各村下达相应指令。自有本村德高望重之人,带着全村利用农闲时候干活。就连老弱妇孺,也在送饭之余帮忙。
朱铭望着眼前的稻田,突然问道:“这些年越来越冷,水稻在北方还能种?”
符行中解释说:“这些都是早熟稻。因为气候原因,播种时间比南方晚,抢在天气转冷前收割即可。”
宋初之时,辽国时常入侵。
于是北宋就搞出水长城体系,把大大小小几百个湖泊,近百条天然河流,全部连接在一起。为此还挖了数百条人工河渠。
一可有效抵御辽国入侵,二可就地屯田获取军粮。
效果非常明显,无数河北盐碱地,都被改造成了水田。而辽军真过不来,只能绕往河北西路南下——金兵也过不来,同样必须从真定那边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