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菁菁这才继续往下说:“让他们迟点回来,是为了让他们交接好手上的工作。摸着良心讲啊,下放知青的待遇是不是普遍比当地农民好?”
关于这一点,在场众人都没办法否认。
国家没少给下放知青花钱。□□都说,国家花了三百亿,换来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农民不满意,家长不满意。
以云南建设兵团为例子,兵团知青是发工资的,一个月工资连两块钱的边疆补贴,是28块钱。
别说是跟当地农民比了,和纺织厂的临时工比,都是高收入。
知青觉得在兵团工作太难受了,受不了想要回家。
可对当地的农民来说,这已经是好工作了。
看薛琴点头,叶菁菁才接着开口:“所以只要平稳过渡,花个两三年时间。建设兵团是可以从当地吸收足够数量的青年农民,来接替知青的工作,做到工作不断不乱的。”
“那些技术岗位上的知青,跟他们说清楚,自己把当地的徒弟带出来,能够接手他们的工作了,他们才能回来。”
“我们花了这么多钱这么多精力,在当地建设的印刷厂还有其他工厂,总不能因为他们回来了,就直接荒废了。”
薛琴这回不敢插嘴,却又憋不住,于是举起手来。
叶菁菁哭笑不得:“说吧说吧。”
薛琴这才敢开口:“可是他们不会同意的啊,当地都已经放人了,他们肯定急着回来。比在我们西津附近插队的知青还要急切。”
她能理解这种急切,因为边疆地区确实艰苦。尤其云南地区,好多地方还处在一种刀耕火种的状态。
叶菁菁放大招:“他们只要把徒弟教出来了,我们就给他们解决住房和工作问题啊。”
薛婷差点当场摔倒,快要哭了:“菁菁你就别逗我玩了。我们纺织厂要有这能耐,我们直接上天了!”
做什么青天白日大头梦啊。
还工作还住房,两大难题能解决一样,大家都要集体烧高香。
林志远打断她:“你让叶同志说完,她能说就肯定有办法。”
薛琴偷偷翻了个白眼,得亏她相亲没看上这家伙,否则能活活怄死。
第260章 桃李不言 让我们成为彼此的贵人
叶菁菁哭笑不得地拍了拍薛琴的手背:“咱们的知青分两种情况, 一个是就近下放,一个是去了东北新疆云南宁夏等等这些建设兵团。”
“对建设兵团的知青来说,他们迫切希望回来的原因, 不是因为钱少,主要是因为环境恶劣, 物资匮乏, 有的时候拿着钱都买不到东西。”
薛琴点头,她那位主动去了新疆建设兵团的表姐, 年前通过叶菁菁想的办法回西津了,就说她宁可当初是在西津农村插队。
有了这个例子, 叶菁菁往下说就顺畅多了:“所以这部分知青未必非要回城,他们只要能回到西津和西津周边就行。”
林志远连连点头:“对对对,就是这样的。”
薛琴没办法给他好脸:“你少灌迷魂汤啊。第一个, 上面允许他们回城他们为什么不回城?第二个, 西津的农村也不欢迎他们啊。三个不满意里头说的清清楚楚,农民也不满意。”
谢广白在旁边特别识相地闭嘴, 从头到尾坚决不说话。
这二位之前相过亲,说不定是欢喜冤家呢。
叶菁菁却怕他们吵起来,赶紧打圆场:“等我说完了。第一个问题,他们回不了城。他们的兄弟姐妹不同意,他们的户口就先不回来。兄弟姐妹不同意,是因为害怕他们户口迁回来,会跟兄弟姐妹抢房子。”
薛琴沉默了。
在利益面前,亲情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浓厚。
尤其是在兄弟姐妹有的各自的小家庭之后。
“第二点, 西津附近的农村能不能接收这么多兵团知青的问题。解决的第一条出路是,集体农场。”
“西津附近的农场,也有不少下放知青。他们没有去边疆兵团吃过苦, 对于回城的要求更迫切,而且因为跟家里离的近,经常回家。他们最后大概就是会回城的。”
“他们留在农场的工作和房子,正好可以安置兵团知青。”
“妙啊!”林志远猛的一拍巴掌,“叶同志,你实在太聪明太厉害了!这样的好办法你都想的到。”
本来是要解决一百个人的问题,一下子,变成五十个人的问题了。
而且战线可以拉长,一批批的解决。
他竖起大拇指,真情实感地夸赞:“大学生就是大学生,真厉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