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考核表,是郡主按着之前发放的模板,一项一项记分测算出来的。周尚书不在京城,就请纪尚书和杨侍郎去面圣,由皇上亲自嘉奖。”
纪尚书和杨侍郎在众臣羡慕的目光中抬头挺胸,春风得意。
姜韶华按捺下纷乱的思绪,笑着夸赞纪尚书杨侍郎一番。然后,目光一瞥,落到了李尚书的脸上。
众臣心中有数,齐刷刷地看了过去。
李尚书一张老脸臊得发慌。
果然,下一刻,郡主便道:“上个月考核,最末一名是礼部的李尚书。这也怪不得李尚书,六部之中,礼部确实差事少最为清闲。李尚书便是有心表现,也没多少机会。”
“李尚书上一份请罪折子给皇上便是。想来皇上不会怪罪李尚书。”
天子是不会怪罪,可他这张老脸也实在丢尽了。
李尚书在一众同僚们看热闹的目光中,唯唯诺诺地应了。不然还能怎么样?考核倒数第一,还有什么底气和郡主争辩?
李家人对南阳郡心生贪婪,竟打起了让天子更换藩地的念头。郑太皇太后出手教训了李太后和李家女眷,姜韶华则在朝堂里敲打李尚书,以示回敬。
李尚书心中自然是有数的,愈发心虚不敢吭声了。
小朝会散后,吏部张尚书主动张口道:“郡主已巡查过五部衙门,只剩我们吏部了。吏部上下,恭迎郡主大驾光临。”
既然还没走,该做的事便得继续做。姜韶华微笑道:“本郡主正有此打算。”
……
吏部掌管三品以下的官员考核升迁,为六部之首,吏部尚书权柄之重,在文官中仅次于丞相。
王丞相麾下三个最重要的文臣,周尚书是王丞相一力提携上来的,对王丞相十分恭敬,几乎唯命是从。当然,周尚书也有几分能耐本事,尤其是修河堤,亲力亲为,值得敬重。
戴尚书年龄大资历老,和王丞相是同期的老臣,两人私交也最好。彼此间不算依附,而是政见相同,戴尚书事事支持王丞相。
张尚书又是另一番情形。论年龄,张尚书比王丞相小了十岁。按着大梁官场惯例,王丞相一旦告老,下一任丞相张尚书是最有力的人选。所以,张尚书处处捧着王丞相,就是指望着王丞相致仕后,他能成为新一任大梁丞相。
也可以说,张丞相在仕途上颇有野心。面上和王丞相一鼻孔出气,私下里也是有自己小算盘的。
姜韶华冷眼旁观了这么久,对此心知肚明。今日进了吏部后,姜韶华没急着去巡查吏部四司,而是微笑着和张尚书闲话。
张尚书原本做好了被刁难刻薄的准备。没曾想,郡主竟这般温和客气,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一时倒有些不习惯。
第529章 愤怒(二)
到了隔日,张尚书就尝到了郡主的厉害。
姜韶华张口令人将吏部三年内的文书资料都搬过来。
张尚书心里一紧,温声道:“大梁各州郡官员人数庞大,加起来过万。每年一次的官员考核,都是一桩极繁琐的事。文书资料,吏部自然都有。不过,都搬来太占地方,也太过劳师动众了。”
“不如,就搬去年的文书资料如何?”
很显然,张尚书就“准备”了去年的资料。之前两年的还没来得及“准备”。
姜韶华心中哂然,淡淡道:“正如张尚书所言,大梁官员太多,考核资料也多得很。本郡主一个人,看一个月也看不完。本郡主打算,从其中随意抽看一些便可。”
“张尚书再推托,本郡主可就怀疑,吏部是不是有什么不能见人的勾当了。”
张尚书被挤兑得火冒三丈,又不能翻脸,忍着闷气令人去搬三年的官员考核文书来。
一摞接着一摞,果然堆放了小半个屋子。
姜韶华随口吩咐:“请王舍人,取出荆州三年的官员考核文书。本郡主今日就看这些了。”
王瑾拱手领命。
张尚书忍不住挑了挑眉。郡主分明是早有打算,张口就要荆州三年的官员考核文书。要知道,南阳郡就在荆州境内。南阳王府的一众属官,也都在荆州官员其中。
王瑾做事细心利落,两炷香时辰,便将姜韶华想看的资料全都找了出来。摞在一起,约有一尺高。一个下午时间,足以看完了。
姜韶华坐在椅子上,拿起第一本,不紧不慢地翻看。
荆州薛刺史,三年来兢兢业业治下有功,荆州境内没有灾荒,也没向朝廷索要过钱粮,税赋交得足。这在大梁官场,已是一等一的好官。
就这,薛刺史的考核也只有中上。
姜韶华扯了扯嘴角,意味不明地看张尚书一眼:“薛刺史这等能臣,考核竟只有中上。可见吏部考核标准之严格。不知江南刺史王易,每年的考核是什么?”
当然是上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