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她这几日在双城转去转来,发现此地山上长着大片优质竹林,什么毛竹、斑竹、赤竹、罗汉竹,软的硬的,脆的韧的,足有十几种。因为是山城,战前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人们的生活还维持着相对原始的方式,这一片竹林保留得相当好,看得春妮又动了心思。
最后是方校长拍的电报给了她定心丸,电报上说,他选好了分校校长,此人已经上了路,让她等在双城,两边交接之后再离开。
春妮从海城到双城,路上花去了近十天。校长知道此事耽误不得,海城也确实需要春妮这个保护神时不时在巡捕房门口晃晃。剩下那几个在他眼里都还是办事不牢的毛孩子,她要是在这时候离开,怕是他们要浪费好不容易打开的场面。估计是她刚到双城,确认好学校能够在这里开下去没多久后,校长就物色到了新人选,她接到电报时,那人离开海城已经有了两天。
如此,春妮安心留在双城,等待新校长抵达交接之后再回海城。
李德三这几个小伙子跟她天南海北地转过两回,其实都历练得差不多。至少到政府部门跑跑程序,没事找他们喝个茶,说个话,这点小事还是能办的。
春妮跟着去了两日,觉得这里不需要她,又琢磨起了给玩具厂开分厂的事。
虽说双城城区时常被倭军滋扰,炸得破破烂烂的,那些战前在海城住小洋楼的有钱人可能现在都挤住在山间一方方错落的平房里,忍着夏天的蚊蝇,秋天的山风,但论及享受,肯定也是不虚旁人。
大不了,他们改换个名头,将凉席的价格降一些下来,肯定也不差人买。
双城政府重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反而是他们这样中不溜的学校很容易受到忽视。因为战事,涌进双城来的难民同样很多,有些人住在天门码头滩涂上的草棚里,自然是送不起孩子读书的。
不知是不是在学校待时间长了,现在春妮看着那些成天在码头乱窜的孩子,恨不得亲身上阵,将他们全都抓进学堂里上课。
正好在等新校长履任的日子里,他们还得找人为学校画图纸,打地基建校舍,办校办厂两件事一起办了也不错。
春妮给自己安排好活计,第二天打听好民政局地址,劲头头地带着得力干将李德三,找去了地方。
岂知两个外地人找店老板打听路途之时,问得清清楚楚,民政局办事处就设在两条街以外的二层小楼上。站在码头上,春妮几个都看得见。
偏偏等他们走过去,走了大半天都没到不说,还几次走岔路,越走越远了。
望着天上越发毒辣的日头,春妮有些后悔,没有听从老板的建议,找个滑竿担他们上山。不然找去找来半天过去,不是平白耽误时间?
明明这么近,他们却一直走不到,也是有原因的。双城是山城,路况原本就复杂,很多民居都是依山而建,看着是很近,但走那上上下下的阶梯,再绕过如蛛网般的小路,不熟悉的人很容易迷路。
前面半个月,他们请了棒棒带路倒好说,现在单独出行,一托大,立刻就把自己绕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