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州衙现在资金充足,要是让他自掏腰包来给这些情报员发俸禄的话,他大概率得重拾写话本的旧业才能养活这麽多人。
白玉堂伸了个懒腰,提前给干劲满满的小小苏大人打预防针,“这些人在登州待不了太长时间,只能用来应急。”
年轻人去哪儿都要和家里打招呼,出远门还要和当地衙门报备,要不是他对陷空岛附近的江湖人士最熟悉也不会特意去那边招人。
他带来的这些过个两三年肯定还要回松江府,回头让老沈直接在登州本地挑,专门设个部门来管这些负责在民间搜罗消息的江湖人,这样他们离开登州也不怕下一任知州通判无人可用。
现在这些一个个的出门时昂首挺胸,走到半路就开始有人抹眼泪想爹娘,想爹娘也不是不能回家,可那些臭小子也不说回松江府,就是要一边抹眼泪一边跟他走,弄得他哭笑不得。
苏景殊搓搓下巴,“问题不大,咱们争取让他们来了就不想走。”
就算要走也得干够两年再说,服务期未满都不许跳槽。
第175章
*
白玉堂带来的都是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王相公的用人准则非常值得借鉴,这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比混迹官场或者江湖的老油子好用的多,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大部分都还有良心。
良心未泯,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只要别热血上头看见不平就直接动手一切都好说。
苏通判从白五爷那儿了解完情况心里大概有了数,出门和初来乍到的“江湖少年”们打声招呼,然後去隔壁找许知州汇报一下。
人数有些超出预料,计划需要稍微变动一下。
变动不大,只需要知州大人批一点点小钱钱就可以啦。
院中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光明正大的走进衙门,把街溜子的气质藏的严严实实,看上去都乖的不行。
以前进衙门都是闹事被抓进来,这次不一样,表现得好以後都能和现在一样光明正大,表现的不好就和以前一样当过街老鼠人人躲。
他们觉得他们是助人为乐,架不住被帮助的人不这麽觉得,经常莫名其妙的好心办坏事,办完之後回家还得挨爹娘一顿胖揍。
对此,精力旺盛的少年郎们一致认为是他们松江府地方太小,等他们到了大地方就能过上传说中除恶扬善人人称赞的好日子。
跟着五爷走,扬名不用愁。
白玉堂一路上哄孩子哄的心累,好不容易回到州衙有人接手这群看着人高马大实际都没长大的臭小子,这会儿是一眼也不想往外看。
再然後,他就看到了缩在门板後面的庞衙内。
白五爷:???
大白天的见鬼了?
白五爷寻思着他还不至于赶个路就累到头晕眼花,就算带着一群不省心的愣头青也不至于,“庞衙内?”
庞昱苦着脸点点头,“白大侠,好久不见。”
白玉堂坐起来,满眼好奇的问道,“衙内怎麽到登州来了?游玩?”
庞衙内捏紧拳头,义正言辞,“我来监督苏子安。”
白五爷顿了一下,想想小小苏大人来登州後的行事作风,额,的确得有个人来防备他闹出更大的动静,“衙内辛苦了。”
庞昱捏捏耳朵,干巴巴的回道,“不辛苦。”
白玉堂:……
京城那边咋想的,派庞衙内过来真的不是想火上浇油?
不懂,不过问题不大,相信他们苏大人心里有数就够了。
心里有数的苏大人找到许知州的书房,汇报工作的同时看看许大人这边准备的怎麽样了。
新法规定每年正月三十日以前贷请夏料,五月三十日以前贷请秋料,夏料和秋料分别于五月和十月随二税偿还,如今已是九月,他们接下来要做的主要是宣传工作,到年末可以贷请夏料时才时最忙的时候。
这年头大部分地方的百姓和官府衙门都处在对立面,官吏高高在上,百姓对官衙避之不及,很倒霉,他们登州就是这麽个处境。
宣传工作不好做,後面的新法推行更不好做。
但是不好做也得做,谁让他们就是干活的命呢。
苏景殊找过来的时候,许遵正准备让人去找他,“你来的正好,过来看看还需要再建几个常平仓。”
大宋各州都有常平广惠仓,这些粮仓名义上是为了赈济百姓,其实很少能够落到实处。
打仗的时候常平广惠仓里的粮食会被调走运往前线,太平的时候地方官为了彰显政绩宁可让仓库里的粮食烂在里面也不愿意让朝廷知道他治下的百姓贫困到需要常平仓接济的地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