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海拔渐高,却始终溪水潺潺,这里的水很清,这里的水很甜。
到了下游,汇聚进武庄乡水库。
陈红的奶奶和妈妈每隔三年会从这里爬小路去泰山玉皇顶给泰山老奶奶烧香。
那时候农村人穷,舍不得花钱买票,都是走这条山路,爬一宿,黎明前到达山顶。
饿了吃背着的煎饼,渴了喝山沟里的山泉水,一分钱都不会花。
小溪里到处都是神奇的泰山石,近几年,泰山石被人们炒的很热,尤其是建房搬家,传说泰山石能镇风水。
现在泰山石图案好点儿的,都成了奇石,市场价格卖的可高了。
他们顺着溪水向前找,泰山他们都去过好几次了,已经没有吸引力。
这次他们来并不想去玉皇顶,而是想在后山转转,趁着国家监管不严,收些赤鳞鱼进空间。
当然陈红对周易于洋爷儿俩不是这样说的,她对他们说想找几块泰山石,放在家里镇宅,顺便一家人出来散散心,一起野餐。
他们顺着小溪走,走了大约四个小时,才找到一个开阔的山谷。
溪水在这个山谷里汇聚成一个宽约五六百米的小深潭,溪底和溪边到处都是大块大块的泰山石。
此时只有青松翠柏身披绿色,迎春花枝条刚刚返青,正在积蓄力量孕育花苞。
野草干黄,野菜在泥土下埋头沉睡还没醒来,这个季节的深山里不适合点火煮熟食。
好在农村出身的陈红,早有预料。她准备了保温水壶,保温桶,饭团和各种熟食水果。
而周易和于洋早就忍不住了,爷俩满谷底乱窜,有看上眼的石头就上下翻看,讨论图案像什么,又如何好看。
奇石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野趣!凭借自己的眼睛,在平平无奇的乱石堆里发现天然形成的美景,是一种幸运。
泰山石以其古朴、苍劲、凝重的格调名扬海内外。
又加上民间有泰山石能避邪、镇宅等传说,取稳如泰山,石来运转的寓意,这几年已成为炙手可热的风水石。
泰山石中有文字、数字、人物、天文地理、山水景观、花鸟鱼虫、生肖动物等等很多的天然图案。
第366章 找到泰山赤鳞鱼
或凸或凹,或动或静,龙飞凤舞,千变万化,包罗万象,直接还原了大自然的各种景观。
周易和于洋沉迷于各种石头的奇妙图案中,难以自拔。
陈红坐在水潭边,趁周易和于洋低头寻找奇石,越走越远。
把手伸进潭水中,放出一把玉米糁,想试试看能不能引来赤鳞鱼。
说实话,来到这里,她都有些泄气了,从下游一步步寻上来,她的眼力这么好,却连一条赤鳞鱼也没发现。
难怪政府要把赤鳞鱼保护起来呢,这种小鱼看着不起眼,却门缝里吹喇叭―名声在外。
它和富春江的鲥鱼,青海湖的湟鱼,渤海的油鱼和弓鱼,并称我国五大贡鱼。
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赤鳞鱼就是御膳中必备之上品贡菜。
不但外地游客慕名已久,来泰山旅游,无论是入住大型酒店,还是在当地农家乐就餐,只要有机会,游客们必点这道泰山赤鳞鱼。
在十几年前,泰山的小溪里,这种小鱼还是很常见的。
虽然数量不太多,没有成群结队的出现,但是只要水质清澈,没有被污染。
还是能时不时的在溪水的岩石缝里,发现赤鳞鱼的踪迹。
赤鳞鱼生性娇贵,喜欢清澈的山涧溪流,不耐高温不耐寒,水温高过二十八度低于二度,赤鳞鱼都会死,它们对环境要求极高。
它们是小型鱼类,天然环境中,最大长不过二十厘米,颜色似白金,有的呈红黑色,腹部白色,有些背部微显蓝色。
全身披满细鳞,体色会随环境而变化,或深或浅,对声音变化反应灵敏,行动敏捷,一遇到外界刺激即迅速逃入山涧岩石下。
即使是这种鱼一点儿也不好捉,可也难不住聪明的人类。
尤其是当地的老百姓,长期在泰山脚下生活,早就掌握了赤鳞鱼的生活习性,针对赤鳞鱼设计了多种捕捞方法,致使赤鳞鱼的数量锐减。
陈红还在回想小时候见过的赤鳞鱼模样,眼角余光中,她感觉潭底好像有一群大约一乍长的鱼群活动。
泰山赤鳞鱼!泰山赤鳞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