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脚下,哪个报纸敢肆无忌惮将官场上的破烂事报出来,还请了人将个中蛛丝马迹都扒出来,大概也只有《世界新闻报》了。
报纸背后有一座扳不倒的靠山,没见明珠都倒了,宫里那位也没受到影响吗?
以真假县令为主版的新闻一经刊登,这期报纸就脱销了。
北京的报纸胆量之大是任何地方都比不上的,因为这里的报馆有个带头大哥。
只要带头大哥敢报,还没出事,其他报馆才会跟上。
与之相比,江南的报馆就跟小绵羊一样,不是转发京城报纸的新闻,就是报道一些岁月静好,江南富贵繁荣的新闻。
被一个个炸裂新闻培养的京城民众已经有了很好的适应能力。
不过这真假县令涉及千里之外的江南还是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十万份报纸,一早上就被人抢光了,有不少是被各地报馆委托购买的商人采购。
这期报纸话题太过敏感,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被禁了。
懂的都懂,越被禁的东西越畅销。
皇帝忙完了政务,趁着用膳工夫翻看报纸。
他已经习惯通过报纸了解信息,还有报纸上的天气就比较准确。
还有对寻常百姓的采访,从采访里他能看出不少信息。
比如他就从某期报纸上知道了顺天府某地下了雨,而在顺天府尹的折子上,却是滴雨未下当地粮食会减产。
春日后还跑了一趟,确定报纸准确,顺天府尹瞒报。
再比如他从某个求购棉花的新闻上看出,某地棉花减产,这个地方本是产棉地,还要从外收购棉花定然是当地出了问题。
派人走一趟,得知是发了大水,棉花都淹死了。
他都得到消息了,当地衙门请求赈灾的折子才缓缓送上来。
翻开报纸,见报纸上从真假县令说起,再引发出了那桩备受瞩目的案子。
下面评论倒是没将目光放在关怀胜这个人上,而是探讨起如何避免官员被冒名顶替的可能。
毕竟大清建国以来这种冒名顶替做官的事算是屡见不鲜。
哪怕后世也得进入信息化也没能杜绝此事,这种事在这个落后时代还真很难解决。
皇帝继续往下看,看到几个不错的提议记在心里,随后吩咐,“传膳。”
正用着膳,宝音拿着一本册子走进来。
皇帝招呼她坐下一起用,她也没客气。
吃得差不多了,桌上的菜被撤下去,宝音举着册子有些不解。
“这群传教士怎么安排进了内务府?”
内务府里是什么?都是皇家奴才,需要为皇家争取利益。
她以为传教士是入钦天监,今早见内务府送来的册子还有些奇怪。
“就是内务府,从最开始传教士就是包衣奴才。”
皇帝缓缓说了传教士为何能在宫廷站稳脚跟的原因。
“最开始是佟家俘虏了两名传教士,收作了包衣奴才,若不是包衣奴才,怎么能进宫,耶稣会又凭什么将多明我会拒之国门外?”
皇帝并不清楚两百年后的传教士,只评价身边的传教士。
“哪怕是养一条狗,养了三十多年了,从小接触,听话又好用,对我是一颗心赤忱,我也不允许人欺负。”
宝音眼神闪烁,每次跟他谈话,都会让她耳目一新。
这个时代只有他能跟上她的思维。
第195章
内务府的成分很复杂。
光是包衣就有满人、汉人、回人、朝鲜和太监组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