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欣数了数,有五十来人。
二十几个大队,分一分,每个大队也就一个两个的。
一时之间人多眼杂的,叶欣就没往上挤,先站边上看着。
站了会儿,想到回去要迟了,她又匆匆去国营饭店买了两个包子吃,先填填肚子。
这边,公社周主任与送知青下来的工作人员一阵交接,了解安置知青的新政策新变化,随后就让各大队长按名单领人。各大队长领了人,也没耽误,就带着回去了。
人群就慢慢分散开了。
叶欣这会儿也回来了,见陌生的一男一女站到了李兴国身边,她就走过去。
李兴国见她过来就道:“叶知青,来认识认识,这就是咱们大队新来的邱知青和李知青。叶知青是去年来的。”
叶欣就面带微笑地与他们打招呼,相互认识。
邱志云来自陕南地区,今年十九岁,身高大约一米七,瘦瘦的,五官普通,有股年轻人的朝气,眼中是初来乍到的好奇,看着性格应该不错。
李英丽来自东部沿海地区,二十岁,身高一米六五的模样,样貌不错,脸色却稍显苍白,神色也有些恹恹的,不知道是晕车还是长途奔波之后累了。
两人看到叶欣的时候,倒是很惊讶。一是因为叶欣看着很小,年纪小,个子也小;二是因为她长得白白嫩嫩,看着不像是已经下乡一年的知青,倒像是刚从城里来的。
邱志云忍不住问:“叶知青,你多大了?”
叶欣回答:“十七。”
邱志云瞪大了双眼:“啊,你比我们都小呢。那你岂不是十六岁就下乡了?”
叶欣说:“是啊。我来得早。”
李英丽仔细地看了看她的脸,若有所思:“看来,丰水大队条件不错?”
叶欣不希望她因为自己而产生错觉,也不能当着大队长的面说大队不好,只能保守地回答:“乡下条件自然比不得城里,但只要勤劳、踏实、肯干,总能养活自己的。”
李兴国咳了一声,打断他们的交流:“好了,既然已经认识了,咱们就先回去吧。路上还要走两个小时的,大家可以边走边聊。”
听到要走两个小时,两人都面露震惊,不约而同问:“这么远?!”
见此,李兴国语气带上了大队长的威严:“咱们大队不算远了,有些更远的,要走三个小时呢!走吧,早点上路,也早点到!”
两个新知青对视一眼,似乎开始意识到乡下条件的艰苦了。但没办法,来了只能跟着走。
叶欣默默观察他们的脸色,心中想道,也许去年原主下乡时,也有过这样的心路历程——被乡下的落后所震惊,但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
或者说,每一个下乡知青都要面对这样的心落差。
下乡的日子,从下车那一刻就开始了。
两人的行李都不少,大包小包的,除了自己从家里带的,还有政策上统一分发的棉被、棉衣、蚊帐等。每年下乡知青的待遇有所不同,叶欣记得原主的棉被就是家里带的,这些也许是今年才有的。
正要拿起行李往回走,叶欣提醒道:“你们有没有什么要买的?队里没有供销社的,要买生活用品,还是在趁现在买了。先买些急用的,不急的过几天再来买也行。”毕竟今天行李多。
两人就都要买,邱志云道:“多亏你提醒了!是该去供销社一趟。”
两人就先放下东西,结伴朝她指的的方向去了。供销社位置明显,只要走对方向,不愁找不到的。
叶欣和李兴国在原地看着行李,等了二十来分钟,他们买了脸盆、肥皂等东西回来。
这会儿已经快一点了,他们就往回走。
李兴国帮忙拿了一些行李,叶欣也要帮忙拿一些。不过她看着个子小,又背着背篓,两人都说不用她拿。但叶欣还是帮李英丽拿了一床棉被。
路上,两个新知青一开始还有精神说话,问一些丰水大队的事情,后面就没精力了,只顾着埋头走路。
山路本来就坑坑洼洼,上月的泥泞还没晒干,两人走着走着,鞋子就脏得不得了。又脏又累,却只能咬牙继续向前。
李英丽看看穿着水鞋走路轻快的叶欣,不禁说了句:“早知道,刚刚我也该买一双水鞋的。”
叶欣只能笑笑。
这点山路只是一点小小的考验,之后下田泥土可是没过膝盖的。
叶欣身体好,李兴国也是走惯山路的,都没觉得吃力,只是要照顾两个新来的知青。路上就不免慢了很多,走走歇歇的,回到凉水塘的时候已经快四点了。
李兴国直接把两人带到了知青宿舍,路上也让人去喊了正在上工的张康明、王有为和王小薇回来,开门先把人安置进宿舍。
床和柜子已经到位了,只是拥挤的宿舍、简陋的屋子又让邱志云和李英丽受到了打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