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军工大院

五十年代军工大院 第191节(1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尽管吃得满足,但一顿饭吃了将近二十块钱,叶满枝回过味来以后,还是心疼得直抽抽。
赶紧让四哥帮忙联系买主,以540块的价格,把吴峥嵘骑了六年的永久牌自行车卖了。
以防人家过几年反悔,吴峥嵘还很厚道地将自行车彻底检修了一遍,附赠一条备用车胎、一把价值两块七的自行车锁,以及一个竹制儿童座椅。
没有了专属座椅,吴玉琢以后就只能骑脖脖了。
但失去自行车,对叶满枝的影响不大,反正她每天都是搭乘公共汽车上下学的。
这天来到系办工厂的时候,班长通知所有同学去学校大礼堂开会。
可以出厂放风,同学们都特别响应号召。
有人打听今天的会议内容。
班长就说:“这次是全校所有毕业生一起开会的,孙副校长要做毕业分配动员报告!”
听说是跟毕业分配有关的,大家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快速赶往大礼堂开会。
叶满枝等人从工厂赶往礼堂时,里面已经挤满了人。
孙副校长在报告中首先让大家认清当前的形势,鼓足干劲,藐视艰险,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提到各地急需高素质建设人才时,他对所有毕业生鼓励道:“你们是迎着第二个五年计划,在跃进中读大学的一届毕业生。今年的毕业分配,咱们还是按照一贯的原则,服从国家计划分配,定量为用人单位供给。在国家需要和个人意愿上可能会存在一些矛盾,比如家庭、婚姻、气候冷暖、生活水平等等,有些南方同学也许不习惯北方的气候,一些来自大城市的同学不适应小城市的生活。”
“但是希望大家能够解放思想,以事业为重!从六亿五千万人民的需求出发,服从国家计划分配!争取到国家最需要,人民最需要,环境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孙副校长的动员报告做了一个小时。
叶满枝与边鹊桥代表工业经济系的毕业生写了服从分配的决心书以后,匆匆赶往吴家老宅。
她想跟吴爷爷这种大学内部人士,研究一下毕业分配的事。
主要是,她还没拒绝欧阳老师那个让她留校的提议。
吴爷爷当然想让她留校,到时候重孙女就可以天天来他这里玩了。
但他沉吟一阵说:“你参加高考那一年,全国高校都扩招了。去年会从省大调配毕业生去北京工作,是因为人家那边供不应求。但你们这届毕业生是前两年的两倍,人家当地的生源供应充足,干吗还大老远从滨江调人?你要是不想留校,就不要纠结,直接回绝系里,等着服从国家分配就好了。”
若是一般的学生听说能留校任教,恐怕早就欢天喜地,当场答应了。
他这个孙媳妇,为了留校的事犹豫不决,显然对当老师不感兴趣,又怕错过机会,被分配到外地去。
听了吴爷爷的建议,叶满枝又回家跟父母和吴峥嵘认真商量了一次,最终还是回绝了欧阳老师的留校提议。
然后每天提心吊胆地等着学校公布最终的毕业分配结果。
毕业答辩结束以后,各院系的毕业生便开始陆续接到通知了。
工业经济系的58级毕业生不多,两个班加起来也不过六十人,由于没有被中央部委调剂,他们今年的毕业去向算是最早一批被定下来的。
留在本省且被分去省级单位和市级单位的毕业生,最先收到了通知。
叶满枝正在办公室里坐立难安,焦灼地等待消息时,被人通知去学生处报到。
十几个学生挤在学生处的办公室里,由老师依次点名。
轮到工业经济系时,有个女老师问:“你们系的叶满枝同学来了吗?”
叶满枝赶紧举手喊到。
那老师一面抽出一个牛皮纸信封,一面笑着说:“叶满枝同学,省工业厅!”
第117章
省大58级的毕业生中, 有两人被分配到了省工业厅。
一个是叶满枝,另一个是经济系的调干生邬杰。
而工业经济系这边,因着毕业生人数少, 人才供不应求,大多数毕业生都进了工业系统, 有的去了省市机关, 有的去了大型工厂。
一班的另两名调干生, 边鹊桥被分配到重型机械厂, 陈特冶则去了滨江市工业局。
单看陈特冶的去向,其实挺好的。
但凡事就怕有对比。
重型机械厂是中央直管的单位, 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 大量资源向那边倾斜, 工厂干部的福利待遇, 比省市的机关干部好很多,厂里过年过节发的苹果都比别处的大上一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