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军工大院

五十年代军工大院 第424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很多企业领导都觉得他们这样的单位就是传声筒,即使来找轻工业局商量了,轻工业局也得向市领导汇报。
因此,有的企业自诩在市领导那里能说得上话,就经常绕开他们找市领导。
唐占山的情况他清楚,与市革委的周副主任走得很近。
这次的越级上报,八成就是报给周副主任的。
等到领导将工作安排下来,局里只有听招呼的份。
叶满枝跟他同仇敌忾,一起痛斥了唐占山。
但嘴上骂一骂不解气,她让大能耐跟自行车厂联络一下,给人家留出时间去市里跑动跑动。
而她自己则想着如何解决眼下的麻烦。
她不能被唐占山牵着鼻子走。
缝纫机厂想扩建就扩建,她懒得管。
但她最初的目的不能忘,之所以会关注缝纫机厂,是为了完成工业缝纫机生产线项目。
因此,解决那条生产线的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叶满枝一面组织人手,论证两厂合并的可行性,一面想着工业缝纫机的着落。
没过几天,在机关食堂吃午饭的时候,她端着饭盒坐到了雷万元对面。
“雷局,你啥时候还去农机厂那边?我搭个顺风车。”
“吃了午饭就过去,你下午跟我一起走吧。”
叶满枝笑着道谢,又关心地问:“农机厂的情况咋样?不好解决吗?”
“哎,要是放在十多年前,农机厂是效益相当好的大单位。那会儿以粮为纲,一切工作都围绕农业展开,农用设备是相当紧俏的。但是现在哪个地区没有十家八家农机厂?有些农机设备在人家当地就能采购,用不着来滨江买了。而滨江周边的生产队又消化不了这么多农机产品,这不就积压产品,出现亏损了吗?”
叶满枝问:“没想过给农机厂转产吗?”
“咋没想过,但是中央下放的农机厂并不是一家厂,而是七家厂。农机总厂下面有七家分厂,即使转产也得一个一个来。”
叶满枝停下动作,认真地问:“雷局,我给你出个主意咋样?”
“那敢情好,要是有好办法,你只管说。”
雷万元与叶满枝是老搭档,对她的能力心中有数。
“前几年,市里计划往缝纫机厂投资510万,新建工业缝纫机生产线。但是这个项目搞了五年还没能完工,主要是后续资金跟不上,市财政和企业都不想出钱。农机厂在技术上肯定是没问题的,如果有哪个厂愿意转产工业缝纫机,我可以跟市领导商量一下,让缝纫机厂将这条生产线让出来。”
第238章
雷万元与叶满枝, 可谓是同病相怜。
两人在同一栋楼里办公,一个是第一工业局的局长,另一个是轻工业局的局长。
顶头上司也是同一个人, 都是分管工业的彭静云。
如果说彭静云对轻工业有十分重视,那对重工业的重视程度就有二十分了。
稍有风吹草动就能让彭主任亲自过问一番。
雷万元这个局长当得着实不轻松。
手下的十四家企业, 任何一家出了问题, 都够他喝一壶的。
这不嘛, 滨江农机总厂出现亏损以后, 他已经带人忙活小半年了。
叶满枝知道他的难处,笑着问:“雷局, 这项目不错吧?给农机厂咋样?”
雷万元沉吟一阵说:“五百多万的项目, 不至于拖五年吧?”
“呵呵, 五年算啥, 还有拖七八年的呢。”叶满枝坦然道,“前几年连生产都停了, 那项目停工不也是正常的嘛。这条生产线已经完成七八成了, 大概再投入120万左右就能完工。”
雷万元:“看来这120万要由接手的企业出资了。”
“那当然了, ”叶满枝面不改色地哭穷, “轻工业局才成立几个月啊, 一分钱要掰成两瓣花, 哪有重工业财大气粗!”
“……”
“我虽然还不清楚农机厂的情况, 但咱都是当过厂长的, 厂里那点账咱都算得清。农机总厂的账面上出现亏损,说明那七家分厂中, 不只一家有问题。保守估计,市里至少要帮两家分厂想办法转产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