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野已经看得清清楚楚的事情,他却看不清楚。想来,若非太上皇要抬举李汲打压周东野,他也做不到内阁次辅的位置……
贾璋也知道师祖的计划,不过这件事情涉及鞑靼,他这个翰林与这件事情也不沾边儿。
因此,他也只是与师兄叶荆,还有回京备考会试的杨叔玉一起做了一篇与之相关的策论作业罢了。
贾璋眼下忙的事还是纂修会典一事。
会典是大事,想要纂修好会典,少说需要一两年,多则需要三四年时间。
慢工出细活,就算速度再快,也不可能几个月就修完。
事实上,因为太上皇催得急,贾璋他们这些纂修官纂修会典的速度已经很快了。
绍治帝也在贾璋轮值时暗示过,这一部会典的诞生,就是因为太上皇生出了表彰自家功绩之心。
他老人家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内看到会典书成,所以翰林院也要抓紧时间,快点把纂修会典这件事情做好,否则太上皇心里可能会不痛快……
在得到绍治帝的暗示后,整个纂修厅都开始焚膏继晷起来。
贾璋的群众基础瞬间变好了,原来只是他手底下的纂修官服他。
现在,就连那两个之前对他很是倨傲的侍讲学士都低下身段,对他也和颜悦色起来了。
在看到这两个人的举动后,贾璋的态度还是一如从前。
他既不跋扈也不谄媚,只把这两人当做寻常上司相处。
反正前倨而后恭,引人发哂的也不是他,他当然不会有任何不自在的地方了。
在翰林院的加班加点下,纂修厅编纂会典的速度也加快了。
之前还有人趁着几位副总裁官入内轮值的机会潦草塞责、推诿差事,但在得知太上皇的真实想法后,纂修官们脑袋里的那根弦儿又紧绷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