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罢,郭珍珠细心解释道:“你知道皇上派人去各地测量,用的其实就是几何吧?”
“一块地多大,需要可能是周长,也可能是面积。比如要挖个沟壑,要挖多长,多深。比如想在田地附近建个水龙车,那么建在什么位置最好,在水里的深度多少最合适,这些都需要测算。”
“几何除了周长和面积,还能测量体积,是不是看着平日用不上,但是对你喜欢的农学也有用?一块地多大,需要用多少种子,你用眼睛看是估算不出来的,就需要测量了。”
六阿哥听得两眼亮晶晶的,点着小脑袋道:“额娘说得对,算数好像能在农学上用,那我得跟着五哥一起去学一学才行。”
不然以后需要用上各种农学机械的时候,他却不懂几何,没能把机械用在最适合的位置,那就不妥了。
一块地要用多少种子才合适,估摸的面积不够清楚,种子可能多了可能少了,那就不好了。
六阿哥又继续问道:“那么四书五经呢,会对农学有用吗?”
郭珍珠微微一笑道:“农学大多是老农口述让人记下的,看着都是大白话。因为很多人觉得种地就是靠天吃饭,其实里头有很多规律。”
“老农读书少,心里可能明白,却说不出来。记录的人不会种地,只会把老农说过的话写下来,再多却不会了。”
六阿哥听得眼睛更亮了,点头道:“那我好好读书的话,以后要写个农学的书,就能写得更仔细和明白了。后世其他人见了,也能参考一二。”
郭珍珠听见后就笑道:“何必以后,你写出这本书来,看过的人就能知道怎么种不同的作物。老农自己会说,不会写,只能口口相传。”
“但是你也明白,口口相传没有用纸笔记录那么详细和精准,传着传着可能就变成别的东西,有了差错。”
六阿哥连连点头道:“确实是这样,哪怕只是简单传话,多传几个人,可能就会出现变化。”
毕竟人又不可能每个都过耳不忘,听过后可能忘掉一点点,传得多了,掉的就越多,最后就会变得含混不清了。
农学这种事是不可能马虎的,少一点那就要出大差错了。
明明该是春天下种,初春和晚春却不一样。
当初皇帝让江南当地的官员种御稻,就是没弄清楚时令,第二茬晚下种了,叫后边的御稻收获就差了很多。
时间那么短,还不是口口相传,当地就能弄错时间,更别提是光靠上一辈教导,后辈不弄错才怪。
郭珍珠见他想明白了,笑着看了过去:“这下知道为何皇上让你好好读书,他也是个爱种地的人,御稻米能种出来,除了去跟老农请教之外,很多也是从农学书上摸索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