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瑄拍了拍安思顺的手,让他回堂喝酒。
他又将高秀岩叫出来,也说了差不多的话。
他准备推荐高秀岩为河东节度使。
程圭和李光弼资历不够。
作为跟随李瑄参加多次大战的高秀岩,从军三十多年,有这样的资历。
高秀岩是汉人,他任几年节度使后,八成会被调回朝廷。或许和历史上一样,当一个尚书。
高秀岩得知李瑄要推荐他后,对李瑄感恩戴德,发誓一定唯李瑄马首是瞻,听从李瑄的政令。
李瑄相信他……
紧接着李瑄又以私事为由,先后与其他将领一一谈聊。
提到哥舒翰和王难得的时候,只是说让他们做好准备。
其实他们也不认为自己能做到节度使的位置。
因为他们只是正使。
离节度使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国家升平之际,为将者抚其众而已,不欲疲中国之力,以缴功名尔!我曾对王太守说这句话,而王太守做到了,李将军觉得我有没有做到?”
李瑄询问李光弼。
“止戈为武,以国家而言,李帅做到了。”
李光弼向李瑄回答。
因为李瑄每一战的宗旨,是以牺牲最少,换去最大胜利。
打败吐蕃后,国力非但没有受损,反而更强大了。
域外国家争前恐后地向大唐献上大礼。
这一切都是李帅的勇武和统筹调度。
“可天下安定,不是将领们乐意看到的。”
李瑄转向李光弼。
自节度使登上历史的舞台后,大唐的边将可以说到处挑事。
军功能封侯拜将,哪管一将功成万骨枯?
“边帅的权力太大,李帅可以削减边帅的权力,以免狼子野心之辈出现。”
李光弼懂李瑄的意思,向李瑄建言道。
“我会试试,不过当前国家处处都是凯旋之音。圣人很难同意。”
他只是敷衍一下李光弼,不可能真正去削减节度使的权力。
节度使的权力大,不单单体现在兵权上,而是兼任营田使、支度使,甚至采访使。
有钱、有粮,有募兵的权力。
使士兵犹如节度使的部曲。
听李光弼的话,李瑄心中暗叹一口气,李光弼对朝廷忠心不二。
想说动李光弼在关键时刻站在他这边,恐怕不是很容易。
李瑄只能和李光弼谈论一些其他的事情。
他承诺推荐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
李光弼虽心中感激,却没有高秀岩那种誓死效忠他的举动。
……
“南八,千秋节后回家乡去接家人,不必和他们一起回去,我已经向圣人说好。”
最后轮到南霁云的时候,李瑄没有问军事,只是道家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