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隆基再次回到南熏殿的时候,杨国忠的声音传来。
还是这样的声音,更能让他安心入眠。
九月,雨终于停了。
李隆基心情也一下开朗,如阴天放晴一般。
杜甫立刻出城,踏着泥泞,去了解京兆的受灾情况。
在这次出行过程中,再次写下一组七言古诗《秋雨叹三首》,具有讽谏意义。
律诗,才是老杜真正的巅峰。
也是诗词的最高境界。
短短八句,如长江之水奔腾一样,滔滔不绝。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之前的杜甫,一直喜欢古体诗,
更开创《兵车行》《丽人行》这种新乐府的题名诗。
但此时此刻,杜甫的炼字炼句本领,已经走向成熟。
当一个诗人说出,格律会制约人想象的时候,那他已经输了。
《秋雨叹》虽不是律诗,却已经表露着杜甫在向律诗靠近。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牛马不辨,泾渭不分。
这样的诗,不该是盛世的音符。
李隆基只会听盛唐气象,李瑄的诗,李白的诗,王维的诗,王昌龄的诗。
而不是杜甫的诗。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杜甫在洛阳的时候,河洛地区也大雨成灾过。
杜甫也写一首《临邑舍弟书至苦雨》。
那时的杜甫思想跳脱,处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的心理境界。
他将笔墨都放在描写大雨瓢泼的壮观,和对神话传说天马行空的想象上,关于大雨带来的灾害只轻描淡写,不怎么关心。
而现在的杜甫老了!
后世有人说过杜甫未曾年轻,李白未曾老去。
但李杜也是人,他们也年轻过,老过。
……
国家灾难,丧鼓声不断。
长安这边大雨连绵的时候,大唐南征军主帅李宓从剑南节度使出兵,带着刚训练完毕的唐军征伐南诏。
这一次,杨国忠信誓旦旦,采用三面夹击的战术。
他让李宓率领唐军主力从北方进攻南诏。
从安南都护府调兵,包括一些少数民族兵力从东南面进攻南诏。
然后下令吐蕃大论玛祥·仲巴杰从西面出兵,直捣南诏军的侧翼,配合唐军主力完成歼击。
这计策看似天衣无缝,又有他杨国忠遥控指挥。
杨国忠已经在等着圣人对他的夸奖和赏赐。
玛祥·仲巴杰虽籍籍无名,但他可不是易于之辈。
随着吐蕃国力,兵马在一定程度的恢复,吐蕃不甘心年年被大唐剥削。
只是李瑄的存在,让他们不敢北跃巴颜喀拉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